曾幾何時,聽話、懂事是一個多麼好的評價,父母口中別人家的孩子,經常會具有這樣的特質, 可是作為一名心理學工作者,越來越發現,過得不快樂,人際關係敏感,經常抑鬱和焦慮的人,正是這些聽話、懂事的一群人。
當他們是孩子的時候,聽話、懂事,是所謂的優點,可是一旦走出家門,進入學校、社會,各種問題就會日益突出。
還記得之前網上流傳一段視頻,是著名相聲大師郭德綱的,他說:患有抑鬱症的人都是好人,“壞人”是不可能得抑鬱症的。
郭老師的判斷是從其生活經歷來,但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判斷,也是非常有道理的,患有抑鬱症的人總覺得是自己的錯,即他總是在攻擊自己。
那我們再接著看,聽話、懂事這件事,為什麼要聽話呢?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這是父母和孩子之間沒有心理邊界的一種結果,孩子成了父母意志力的一個延申,所以需要控制。
我曾經遇到過一個來訪者,他的媽媽陪著他一起上大學,他很聽媽媽的話,也很懂得媽媽的不容易。
他出生在一個單親家庭,和媽媽從小相依為命,媽媽沒有自己的生活,認為這個孩子就是他的全部生命,所以就努力培養他,從小到大,無論他去哪裡,媽媽就跟他去哪裡。
生活中,他沒有什麼朋友,他也不會和同齡的男同學相處,他只會學習,但是最重要的是他過得並不開心,說得更準確一點,他經常處在一個抑鬱的狀態,悶悶不樂。
他告訴我他的學校和專業,是媽媽給他找人選的,因為媽媽以前也上過學,也是個很有想法的人,我反問他,那你有想法嗎?
他沉默了一會說,他聽媽媽的,媽媽都是為了我,才沒有自己的生活。
也許在求學的時候,我的這位來訪者,他的問題會被學習、考試的壓力所遮蓋,但是上了大學,乃至大學畢業,進入社會他的問題就會日益明顯。
他大學的時候,不會處各種人際關係,同學們說他不善言辭、性格內向,就是愛學習,但是這種現象背後,是他的不開心、不快樂,也就是說,是他各種心理問題。
我曾經寫過很多關於媽寶男的文章,並聲稱媽寶男是最沒有“出息”的一類人,因為媽寶男的特徵就是社會能力比較弱,不會與人協作,人際關係不好,
我想我的這位來訪者,既有媽寶男的特徵,但是又不侷限於這種特徵,即他的問題比這更嚴重。因為他和媽媽長期“共生”在一起,他離不開他的媽媽,他們的媽媽也離不開他。
但是這樣的結果就是相互“折磨”,他的母親應該有自己的生活,他作為一個成年人,更是如此,否則兩個生命都會指向虛無,更無精彩可言。
papi醬曾經在一檔綜藝節目中做了一個人生重要人物的排序,大概是這樣的:自己排第一,丈夫排第二,孩子排第三,父母排最後。
儘管從其他層面大家會給出很多評判,但是如果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無疑這是非常正確、健康的一個排序。
就比如心理學界有一句這樣的名言:夫妻關係是家庭關係的核心,其他的任何關係,包括親子關係都要給夫妻關係“讓位”。
它反應出的就是“各歸其位”,不要相互干涉,我們再回到前面我的那個案例中,那位單親媽媽,無論多麼捨不得自己的孩子,但是當孩子大了的時候,就要一步步放手。
自己是自己,孩子是孩子,從來都是兩個不同的個體,既然不同,就存在邊界,這就是一個客觀事實,我們不僅要尊重這個事實,也要按照這個事實來做事。
而不聽你的話、不懂你的事,就是最明顯的捍衛自己邊界的行為表現,可是一個聽話、懂事的孩子,他的心理邊界是“失守”的。
因此他會別的戰戰兢兢,因為他的自我保護的措施是不管用的,所以他就會變得敏感、多疑,看人臉色等。
於是他會更容易觀察到別人的情緒,也更容易錯誤的理解別人的情緒,因為他戰戰兢兢,他需要經常保持機警的狀態,
一個人的心理能量是非常有限的,經常這樣他肯定心累,即他更容易出現出現心理問題。
所以如果你是為人父母,請不要讓孩子變成一個太聽話、懂事的孩子,如果是一個成年人,請允許自己可以不聽話、不懂事,唯有這樣才可能有一個健康的心理。
每一個人都想成長和發展的更好,相先生的專欄《自我發展心理學50講》,從人性的各個方面,解析自我。諸如對潛意識、原生家庭、人際關係、情感親密關係、自卑、抑鬱、焦慮,不會拒絕別人,不會麻煩別人等都有詳細論述,推薦給你!
閱讀更多 心理相先生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