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出一匹黑馬!蘇俄大地戰火四起,看這支“黑軍”如何紅白通吃?

一百年前的1919年,蘇俄大地正是硝煙瀰漫,戰火四起,剛從一戰深淵解脫出的俄國人民再次陷入苦難。被稱為蘇俄國內戰爭的這次浩劫,新生的布爾什維克面對的不是一個敵人,環顧四周,除了反對勢力還是反對勢力。

殺出一匹黑馬!蘇俄大地戰火四起,看這支“黑軍”如何紅白通吃?

1917年發生了一系列對一戰直至後來世界格局影響深遠的事件,而“大事”則發生在當時的俄國。當年3月的二月革命推翻了羅曼諾夫王朝,俄國300多年的君主專制統治宣告結束。此時,協約國擔心隨後的俄國政權與德國停戰媾和,英法急忙加大對俄的援助,美國也隨即加入一戰。

協約國的擔心果然不是多餘的,二月革命後,俄國出現了臨時政府和蘇維埃兩個政權並立的局面。臨時政府繼續履行協約國義務,力圖通過對德作戰的勝利來挽救國家,進而鞏固自己的政權。然而,在隨後的交戰中,俄軍又是一敗塗地,民眾對臨時政府大為失望,國內的厭戰情緒也更加強烈。在這樣的情況下,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通過《四月提綱》→“七月事變”→“十月革命”三部曲一舉擊敗對手奪取了政權。

蘇俄政權建立後,面對的形勢異常嚴峻,國內滿目瘡痍民眾厭戰情緒高漲,原沙俄領地人民又紛紛展開獨立運動。1917年12月,蘇俄與德國在佈列斯特就停戰展開談判。面對德國人在領土上的獅子大開口,托洛斯基言辭拒絕並退出談判。

殺出一匹黑馬!蘇俄大地戰火四起,看這支“黑軍”如何紅白通吃?

1918年2月,同盟國發起旨在使蘇俄屈服的“拳擊行動”,德奧聯軍集結50個師兵分三路對俄國展開大規模進攻。德奧聯軍一路狂飆,三路大軍平均向俄國腹地推進240公里,短短11天就兵臨彼得格勒城下。正是捱了這一“拳頭”,蘇俄趕緊遷都莫斯科。

當年3月,蘇俄與德國簽訂了佈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不僅滿足了德國的領土要求,還單方面宣佈退出戰爭。俄國人這一“壯舉”令協約國大為震驚,要知道這可是一決勝負的關鍵時候啊。

於是乎,列寧親自“指定”的十四國干涉軍粉墨登場了。1918年3月,英法美等國以保護戰略物資為由在北部港口摩爾曼斯克登陸,4月,日本夥同英美在遠東海參崴登陸。外國勢力紛至沓來,國內叛亂又此起彼伏,到這年夏天,新生的蘇俄喪失了75%領土,完全陷入四面受敵的險境。

在國內眾多的反對勢力中,原沙俄陸軍將領尤登尼奇、海軍將領高爾察克和最高統帥參謀長鄧尼金掌控的白衛軍成為“中堅力量”。在幾年的國內戰爭中,他們在大部分時候控制著前沙俄的大部地區。

殺出一匹黑馬!蘇俄大地戰火四起,看這支“黑軍”如何紅白通吃?

1918年11月,在軍隊的支持下,高爾察克宣佈自任俄羅斯最高執政官,很快得到鄧尼金和尤登尼奇的支持。高爾察克登高一呼,白衛軍的武裝力量迅速擴充到15萬人,隨即氣勢洶洶地向中部的蘇俄紅軍發起進攻。

相比之下,彼時蘇俄的武裝力量就寒酸多了,由赤衛隊和原沙俄逃兵組成的蘇俄紅軍,其戰鬥力可想而知。但不得不說,在組建紅軍上,托洛斯基為蘇俄做出了很大貢獻,尤其是在制度建設方面。雖然“餘糧徵集制”和“戰時徵兵制”飽受詬病,但也確實為在非常時期締造一支軍隊起到了作用。

當內外敵對勢力紛紛向新生的蘇俄撲來時,別說協約國了,恐怕列寧也不會想到,只用了短短几年時間,蘇俄紅軍就將境內“一切內外反動勢力”逐一蕩平了。

殺出一匹黑馬!蘇俄大地戰火四起,看這支“黑軍”如何紅白通吃?

在紅軍與白軍激烈纏鬥之際,一支活躍在烏克蘭的“黑軍”也加入了混戰,它就是馬赫諾領導的烏克蘭革命起義軍。這支隊伍被布爾什維克稱為“專門打家劫舍,過了今天不想明天的流寇”,眾多的猶太人和烏克蘭農民成為黑軍的主要組成部分。

這支無政府主義“流寇”組成的黑軍,主要是借蘇俄自顧不暇鬧獨立,宣佈在紅軍和白軍間“保持中立”。對此,不管是列寧還是高爾察克、鄧尼金都意見一致:拒絕承認烏克蘭獨立。

於是,奇特的“三方都是一打二”的局面在蘇俄戰場上演了:列寧的蘇俄紅軍一邊與鄧尼金的白衛軍交戰,一邊與黑軍交戰;鄧尼金的白衛軍一邊與列寧的蘇俄紅軍交戰,一邊與黑軍交戰;黑軍一邊與列寧的蘇俄紅軍交戰,一邊與鄧尼金的俄國白衛軍交戰。

就這樣,紅白黑三軍互相廝殺,一時間難分難解。雖然大多時候都是紅軍與白衛軍在交戰,但當“三方平衡”被打破時,黑軍就會不失時機地出手。1919年,鄧尼金的白衛軍一路乘勝追擊,向莫斯科發起猛烈進攻,蘇俄紅軍危在旦夕之際,黑軍挺身而出,為阻擋白衛軍的進攻發揮了重要作用。

殺出一匹黑馬!蘇俄大地戰火四起,看這支“黑軍”如何紅白通吃?

之後,蘇俄紅軍展開反攻,在擊敗伏爾加河地區的高爾察克部後,鄧尼金部也被趕入克里米亞。隨後,黑軍又將克里米亞的哥薩克武裝驅逐,暫時維持了“紅白黑三足鼎立”。然而,這樣的平衡是不可能一直維持的,隨著紅軍日漸強大,各路反對勢力紛紛瓦解。

到了1921年,蘇俄基本取得國內戰爭的全面勝利。在最後通牒下,黑軍仍堅持不“併入”紅軍,終被蘇俄紅軍一舉剿滅,馬赫諾本人逃亡巴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