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為何獨不取印度?

從世界地圖板塊來看,中國絕對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之一

。有人曾感嘆道,如果古時候的中國能夠堅持繼續向外擴張,那麼如今的國土面積不出意外則是其他國家無法比擬的。如今的中國奉行中庸之道,絕不向外擴張,而古時候的中國的帝王深信武力之道,因此十分注重外擴土地,不斷加大國土面積。在秦漢唐明時,中國的國土面積已經擴張到最大,秦始皇時期,嬴政統一六國,建立了中華民族第一個擁有統一皇權的專制王朝。

秦統一六國時期,不僅安定了內部,更是絕不停下攘外的腳步,當時的秦朝在軍事和經濟上有著很大的影響力,使得周邊的小國不得不像其臣服。每年,他們都如約向秦朝納稅進貢。到漢武帝統治時期,劉徹打敗了匈奴人,帶領著軍隊一路打到漠北。當時的中國已經將領土擴展到朝鮮半島。而漢武帝的威力在當時讓所有的國家都感到畏懼。唐朝時,國力則更加繁盛,雖然對外擴張不比秦漢,但當時的中國也是國力鼎盛,人民安居樂業。吸引了不少外國人來到這裡生活並

定居。

成吉思汗為何獨不取印度?

到了元朝時,成吉思汗帶領著馬背上的戰士一路廝殺到印度河、多瑙河等地區,打敗了俄羅斯、波蘭等國家。他的戰略能力和軍事作戰能力讓人十分佩服,後人在評價成吉思汗時,認為他所打下的版圖,簡直可以說不可思議。他帶領著一群騎兵將馬蹄踏入亞歐大陸,這是歷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但在成吉思汗征戰的版圖中,卻唯獨少了印度這一板塊,按說其軍隊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印度與他們相對抗的其他國家相比,並不算難以攻略,但他卻獨獨不取印度,這是為什麼呢?

一、自身原因

1.草原民族特性註定無法南下印度(不是農耕文明無法長期堅守土地)

《狼圖騰》中,畢利格老人曾說過,蒙古人天生對於作戰十分精通,這主要是得益於一種長久生活在草原之上的動物——

狼。人們都說狼性兇狠,卻不想狼天生智慧,有時連人類都難以匹敵。有人稱讚狼是天生的軍事家,懂得佈陣,攻擊,防守,而蒙古人正是向狼學習了這種本領,才能在戰場上戰無不勝。

成吉思汗為何獨不取印度?

成吉思汗的一生都在征戰中,他熱愛征戰,熱愛在馬背上俯瞰地面,這也是騎兵一直可以獲勝的原因。馬背上的確比在平地上打仗要有優勢,但同時這也暴露了他們天生的劣勢。蒙古地區多平原少山地,更少江河,因此蒙古騎兵只要一見到江河湖泊便失去了主意,他們在馬背上的驍勇顯得頓時沒了用武之地。而騎兵一入深山之中,更是猶如進入了口袋,難攻難守,只能任人宰割。

再者,印度多以種植業為生,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最多種植的產物有小麥,大麥,香蕉,棉花等。而蒙古人所成長的土地極少有可以進行開墾種植的,蒙古地區土地貧瘠,不適宜發展農業,只能種植牛羊所需的糧草。因此就算成吉思汗佔領了印度,但由於天生習慣與農業方面的匱乏,導致他們也無法在這片土地上生存下去。

成吉思汗為何獨不取印度?

2.蒙古大臣的戰略建議被採納

《元史·耶律楚材》記載,成吉思汗當時決心征服印度,軍隊一路印度河邊,士兵們此時因為天氣炎熱,口渴無比,因此下馬飲水,但這裡的水奇熱無比,根本喝不下去。這讓士兵們不停的開始抱怨,也產生了歸鄉的念頭。想馬上飛奔回家。

耶律楚材剛要再次進諫,卻突然看到河上有個妖怪。此時大汗下令射箭射殺此怪物,突然聽到怪物吼叫的聲音,十分接近人的聲音,而細聽妖怪喊的正是“汝主早還”四個字耶律楚材立即阻止了弓箭手,並告訴成吉思汗,這個怪物名叫甪端,是上天派來警告他們,若想保命,趁早班師回朝。成吉思汗聽後才沒有行軍。

從這個歷史記錄來看,它雖然像一個神話,但一些歷史學家認為,這個怪物的存在是可能的。至於說怪物的叫聲是“汝主早還”,不過是耶律楚材想讓大汗早些班師,才強加的意思。在這種情況下,他可能會利用怪物的叫聲來說服成吉思汗的退兵。耶律深知騎兵對陣印度兵不會有太大優勢,因此他為了大汗信服,因此就以妖怪的名義假傳天意。

成吉思汗為何獨不取印度?

二、外部原因

1.蒙古南下印度最大的敵人並不是印度人

蒙古人常年生活在高原地區,或者是西伯利亞幹寒地帶,對於寒冷來說他們習以為常,但對於溼熱卻無可奈何。他們不耐高溫的這一弱勢,在東南亞一帶作戰時就已顯露無疑了。

據歷史記載,蒙古兵剛入印度地區時,正值盛夏,熱氣逼人,尋常人都無法忍受,更不用說常年生活於高寒地帶的蒙古兵,他們只行進了數里路,就覺得氣喘神疲、汗流不止,有不少士兵還因中了暑。這樣的環境對於他們來說極度打擊士兵的士氣,戰爭還未開始,已經有多數騎兵身體不適,就算強攻,結局也是必輸無疑

成吉思汗為何獨不取印度?

2.印度動物成功阻擋了蒙古鐵蹄

大象在印度非常常見,如同在草原上的駿馬。印度人也很聰明,直到大象不僅可以用作農耕,而且可以用做戰爭。雖然蒙古人多以騎兵為主,但馬遇上大象,無疑是以卵擊石。大象無論身形體重都要比馬具有優勢,在戰場上極容易佔據主動權,兩軍交戰,騎兵也見識到了大象的厲害,蒙古人見此狀只能放棄。

成吉思汗率領的騎兵雖然驍勇善戰,但世上事物總是各有利弊。騎兵擅射,但遇上印度的象兵也只能無功而返,更何況蒙古人天生不適宜印度的氣候和土地環境,就算真的攻打下印度,也只能當作擺設。即便如此,成吉思汗的功勞也是不可忽視的,不取印度只是權衡之下的有利之舉,就算沒有印度,但他攻佔亞歐的功勞也是千年歷史上

極為少見的。一代天驕這個稱號,對於他來說也是實至名歸。

參考文獻:

1.李問渠.成吉思汗為何獨不取印度[J].文史博覽,2016(08):45.

2.李問渠.成吉成吉思汗攻下大半歐亞大陸 怎獨不取印度[J].農家之友,2014(06):34-3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