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諸侯眼中的“蠻夷之邦”越國,究竟是如何迅速崛起的?

眾所周知,申公巫臣叛楚歸晉後出使吳國,教導吳國作戰技巧,一手將其打造成了楚國的“大患”。自此,長江流域的兩個國家——吳國與楚國,他們之間的征伐開始了。

與此同時,楚國並沒有無動於衷,而是找到了盟友來牽制吳國,那就是位於吳國南方的越國。楚國以“聯合越國,共同打擊吳國”作為接下來的作戰方針,採取一系列的手段,加強了越國對吳國的掣肘。從此,長江流域的三個諸侯國,走上了春秋時期的爭霸舞臺。

中原諸侯眼中的“蠻夷之邦”越國,究竟是如何迅速崛起的?

《東周列國·春秋篇》越王勾踐劇照

我們都知道,越國加入“團戰”的記載,比吳國和楚國都晚。那麼,它何以滅掉“與楚爭霸”的吳國?

帶著這個問題,筆者先來談談,吳、越與楚在文化方面的不同之處,再來分析一下越國的崛起和“吳越爭霸”。

吳、越與楚在文化方面的不同之處

吳、越兩國,原本都是楚國的附屬國家。楚國滅掉舒蓼之後,和吳、越結盟,此舉意在鞏固自己的右方。而在中原諸侯的眼中,吳、越皆是“蠻夷”之族。

實際上,兩國都傳承了周朝的血脈。吳太伯讓位給季歷,而後季歷傳位給姬昌,自此周朝的“正統”便分隔兩地。吳太伯逃到荊蠻句吳後,傳位給了仲雍,仲雍即是吳國的第二代君主。而越國起源於無餘,他是姒姓,因與周朝姬姓長期通婚,才得以把越國保存了下來。由此可見,吳、越兩國的確是一脈相承的周朝正統。

既然是這樣,那為何吳、越兩國會成為人們眼中的“蠻夷”?

究其原因,是因為吳、越兩國人民有與眾不同的習俗。我們一眼就可以分辨出來的特徵,就是“斷髮紋身”。我們都很熟悉的越王勾踐,就是這種形象——“文身斷髮,披草萊而邑焉”。由於吳越人民常年在水中求生存,於是“斷髮”,以便在水中游泳;於是“紋身”,以避蛇蟲之災。所以這種習俗,是有其歷史背景和意義的。

中原諸侯眼中的“蠻夷之邦”越國,究竟是如何迅速崛起的?

《東周列國·春秋篇》越王勾踐劇照

由此可見,吳、越兩國,在文化方面是比較接近的,那麼楚國呢?

從越國使者出使楚國的事情,就可以看出吳、越“斷髮紋身”的習俗,與楚國不同。楚國刁難越國使者,讓他們“加冠”相見。越國使者反問,如果楚人到越國,是不是也要“斷髮紋身”才能入越國?

在筆者眼中,楚國的要求是強人所難。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這就像我們強迫外國人一定要會拿筷子,不然就不許他們吃飯一樣,是不合理的要求。最終,楚國的行動也證明了這一點,他們自知理虧,妥善接待了越國使者。

至此,我們得出了結論:雖然吳、越與楚同處長江流域,但因楚國受中原文化影響較深,所以他們的習俗與中原相近,並不會像吳、越兩國那樣“斷髮紋身”。

正是文化方面的不同,導致了“華夷思想”的形成,這也是南方長江流域與北方中原地區各諸侯國間激烈爭戰的原因。

越國的崛起

《左傳》中對於越國最早的記錄是“吳人伐越,獲俘焉”。那麼,吳、越兩國因何交戰?

筆者認為,吳國是為了懲罰越國,才發起了這場戰爭。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這場戰爭的大背景是“吳國聯合舒鳩叛楚”,當時越國國力微弱,越君夫譚也不是什麼有能力的人,他在“兩難境地”中,選擇依附於強大的楚國,並沒有選擇和吳國一同叛楚,這才導致了“吳人伐越”。

戰後被俘的越人暗殺了吳王餘祭,吳、越兩國自此成為“仇敵”,這場戰爭也就成了吳、越兩國互相攻伐的起點。

在此之後,因申公巫臣挑起吳楚戰端,導致楚國面臨內憂外患,所以他們急需尋找一個盟友,來解決眼前的問題。由於吳、越兩國一直衝突不斷,於是楚國便看準機會,採取了一系列的手段來結好越國,並慫恿他們去攻打吳國。楚國不僅與越國組成了同盟,更幫助了越國崛起,筆者總結出以下三點:

一、楚國以“聯姻”的辦法拉攏越國,並且給了越國名正言順的理由去逐鹿中原。

由楚莊王左擁秦姬,右抱越女,就可以看到越國此時已經與楚國結好。有了這層婚姻的關係,楚國和越國便有了一同作戰的理由,從此,他們成了抵抗晉國和吳國的最佳搭檔。

二、楚國以軍事聯盟的名義,把越國納入了自己的軍事壁壘中。

由《左傳》“執陳公子招,放之於越”的描述,可以看出越國已經成了楚國流放罪人的地方。也就是說,楚國和越國不僅並肩站在同一陣線,而且兩國的領土都是可以共用的。

三、楚國派文種、范蠡到越國,發展壯大越國的實力。

越國重用這二人,實行了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改革。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越國終於由弱國變成了強國。

中原諸侯眼中的“蠻夷之邦”越國,究竟是如何迅速崛起的?

《東周列國·春秋篇》楚莊王劇照

至此,越國崛起,並“列於諸侯”。由魯國的反應,就可以看出此言不虛。楚靈王把名弓“大屈”送給了魯昭公,而後“既而悔之”。為了要回寶物,他派使者去見魯昭公,說明齊、晉、越三國都想要這把名弓,並且恐嚇魯國將要腹背受敵,這一招嚇得魯昭公趕緊把弓還給了楚國。由此可見,在魯昭公眼中,此時的越國是相當有威脅的,實力強大到可與齊國、晉國並列。

那麼,越國又為何背叛了楚國?

筆者認為,越國背叛是因為他們在“申之會”上受辱。《左傳》中只寫了一句話——“越大夫戮焉”,並沒有說明越國是因何受辱的。那麼,基於對此次會盟主持人楚靈王的瞭解,我們大膽推論一下:驕傲自大的楚靈王目中無人,在會盟時看輕了越國,最終破壞了楚國和越國的同盟關係,以致“申之會”後,越國大舉進攻楚國。

我們都知道,越國與吳國文化相近,驍勇善戰的本領更是不遑多讓,而且越國一直以來都沒有中原的禮教包袱,他們的反抗也不必名正言順,也就是說,楚越同盟關係在他們眼中一文不值,他們可以在攻擊楚國的行動中,盡情地發揮戰鬥力。最終這場戰爭以楚靈王自盡而告終。

吳越爭霸

越國在越王允常時期崛起,與楚國結盟。春秋晚期,越國跟隨著吳國稱霸的腳步前進,然而,越國的發展速度之快,卻超出了楚國和吳國的預期。

“柏舉之戰”後,越國單獨襲擊吳國,他們雖沒有與楚國聯兵,但仍有助楚攻吳的影子。此時,吳楚爭霸正酣,楚國一手扶持的越國,趁機逐漸發展、強大起來,這就引起了吳國的不滿,進而起兵伐越。

吳越爭霸正式開始,雙方互有勝負,在“槜李之戰”中,勾踐用奇兵擊潰吳軍;在“夫椒之戰”中,勾踐卻因輕敵而失敗。

中原諸侯眼中的“蠻夷之邦”越國,究竟是如何迅速崛起的?

《東周列國·春秋篇》越王勾踐劇照

此役後,勾踐成為吳國的階下囚,他將仇恨深埋心中。最終等到了回國機會,並趁夫差率軍北上,出動精兵偷襲吳國。之後,吳、越力量對比發生了根本變化,越國已佔有絕對優勢。

吳越形勢逆轉的根本原因,一方面是吳國連年作戰,勞民傷財,而且越國進貢的金銀美女,也讓吳國君臣荒廢國政,重享樂而不思國事;另一方面是越國復仇心切,並且隱藏了自己的真正意圖,完全使吳國失去了戒備。最終,越國滅掉吳國後稱霸,並與中原諸侯國結盟。

從吳國的角度來看,他們仍存留著春秋時代的精神,曾有滅掉越國的機會,又有伍子胥苦諫,但是並未極力運用機會去達成稱霸的目的。

從越國的角度來看,他們一旦得手,就不再客氣,直截了當地把吳國一舉吞併。也可以說,越國具有戰國時代的精神,因為戰國時代的戰爭,都是以消滅對方為目的的戰爭。所以,“吳越爭霸”既是末代春秋戰爭,也是初代戰國戰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