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奉命押送的花石綱,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差事?難怪他會弄翻船

《水滸傳》中楊志是最早出場的幾位好漢之一,而且一開場就跟豹頭環眼的林教頭打了個棋逢對手,加上他楊家將後人的背景設定,讓其成為梁山好漢中人氣頗高的一位。

楊志奉命押送的花石綱,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差事?難怪他會弄翻船

不過人氣雖然高,楊志的時運卻很敢恭維,尤其是他兩次押運,皆以失敗告終,其中一次是我們熟悉的生辰綱,另一次則是更早時押運的花石綱,那這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差事呢?下面船伕就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

花石綱中的“花石”指的是樣式奇特的怪石,而後面這個“綱”字在古代常用來表示大批運輸貨物的組織(常常以十為一個單位),又因運送奇石多走水路,所以花石綱實際上就是一隊十艘的船隊。而楊志所在那一艘恰好傾覆了,上面的石頭自然也就沒了,《水滸傳》中楊志與林沖大戰後便解釋道:

……道君因蓋萬歲山,差一般十個制使去太湖邊搬運花石綱,赴京交納。不想灑家時乖運蹇,押著那花石綱,來到黃河裡,遭風打翻了船……

當時最好的奇石往往出產於太湖湖中,這些石頭經過長時間的流水沖刷,形成了奇特的紋路的造型,深受北宋上流社會的喜愛。但在生產力水平並不發達的古代,想要運輸這樣的巨石是極其艱難的,並且要花費巨大的人力物力,所以除了極個別江南富商可以玩一玩,也就全天下最有錢也最有權的皇帝可以任性自己收集奇石的愛好了。

楊志奉命押送的花石綱,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差事?難怪他會弄翻船

北宋末年的“道君皇帝”宋徽宗(見註釋1)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是以《水滸傳》中加入了楊志被皇帝派去押運這種奇石的故事情節,這也從側面提現了北宋末年皇帝只為自己的一時愛好,而不惜勞民傷財。

花石綱所採集的奇石,最先需要善於潛水的人,冒著生命危險潛入水流湍急的太湖水底,清掉部分淤泥便於查看奇石形狀與紋路,達到要求後再將四周綁上繩索,用船將石頭拖出水。但這種方法只適用於體積較小的石頭,對於超過一定體積的奇石就沒法使用這種辦法了。而不巧,皇帝恰恰就喜歡更大的石頭。

所以為了移動這類巨石,朝廷需要在當地針對巨石建造更大的專用船隻,“量體裁衣”的將大船建好後,用人力將巨石從湖底拖出水面,而這才是花石綱運輸的第一步而已。接下來要考慮還並非是如何運到京城,而是先妥善的做好巨石保護,因為從拖上水面的那一刻起,這塊巨大的奇石就已經算是皇帝的私有物品了,要是磕壞了哪裡,誰也擔不起這個責任。

楊志奉命押送的花石綱,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差事?難怪他會弄翻船

太湖石最大的的奇特之處,在於其身上遍佈的孔洞,可以激發人們浪漫的遐想。如今蘇州的不少園林中依然可以見到這種天然“雕琢”出的石頭。所以為了保護太湖石的孔洞,一旦這些孔工匠需要先用黏土將石頭上的孔洞填平,再用摻了麻的黏土在外面裹上厚厚的一層,將原本形狀其奇特的太湖石做成圓圓的球形,再放在陽光下曬結實了,才能繼續運輸。

或許有人聽說過北方運送大型石料時,會利用冬季結冰在巨石前潑水成冰,在通過人力和畜力拉動巨石,如修建故宮時所用的一些大型石料都是這麼運來的。但江浙一帶很多地方有時不結冰,而且冰期也很短,潑水成冰的辦法就完全行不通了,好在江南水網多,可以用船走水運。

奇石從太湖出發,首先要進入京杭大運河的江南河段,從江南河北上進入長江,從揚州進入京杭運河的淮揚河段,而後轉入淮河北上,到達四洲是進入汴河,這是一條以汴京開封為中心的運河系統之一,其與惠民河、金水河與廣濟河流合稱“漕運四渠”,汴河(隋稱通濟渠,唐稱廣濟渠,俗稱汴河)又因與隋唐大運河連接最為緊密,因為地位也最重要。

楊志奉命押送的花石綱,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差事?難怪他會弄翻船

來自江南地區的大量物資通過汴河運至汴京,汴河可謂是北宋建國之本。我們熟悉的《清明上河圖》中那條穿過汴梁的河流便是汴河,從圖上可見汴河水運的繁忙。

楊志奉命押送的花石綱,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差事?難怪他會弄翻船

運河之所以在古代十分重要,除了商業價值,最為主要的是運送糧食,要知道漢唐時期的政治和經濟中心在關中地區,那時的長安和洛陽人口才不過幾十萬,但對於土地有限的關中平原已經是捉襟見肘了,所以隋煬帝才會舉國之力貫通運河,從已經被開發為魚米之鄉的江南運糧,畢竟糧食問題自古以來就是國家的大問題。

但說到這裡很多人或許會有疑問了,《水滸傳》中楊志明明說“押著那花石綱,來到黃河裡”,但根據上面的描述根本就沒經過黃河啊?關於這個問題,的確有人給出過答案,那就是黃河改道

前文說道關中地區的糧食產量已經很難滿足長安和洛陽人口的需要,而這背後是關中平原的過度開發,導致植被破壞嚴重,隨之而來的水土流失讓流經這裡的黃河攜帶走大量泥沙,不斷淤積在黃河下游,年長日久,黃河逐漸形成了地上河。

楊志奉命押送的花石綱,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差事?難怪他會弄翻船

我們從小就聽過“水往低處流”這句話,所以作為地上河的黃河,很明顯是不穩定的。歷朝歷代都會因黃河改道導致的水患而頭痛不已,而且黃河不僅僅會改道,還會搶道。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黃河奪淮入海事件(1194年至1855年),也就是在此期間,黃河強行匯入進了淮河,通過淮河下游東流入海。

雖然這個解釋幾乎完美的解釋了運送花石綱到汴梁要途徑黃河的原因,但我們仔細看時間,公元1194年已經是南宋紹熙五年,此時離宋徽宗死在東北(1135年)已經過去了59年。當然,我們也可以解釋為,黃河在“正式”奪淮入海前就已經很不安分,並且“到處亂跑”了。

但筆者認為更可能的原因是《水滸傳》作為一部文學作品的成書背景,被很多人認為是《水滸傳》最早的藍本的《宣和遺事》,便是成型於南宋到元朝初年這個階段,而後在前人基礎上撰寫《水滸傳》的施耐庵更是生活在元末明初。而這一時期,恰好都處在黃河奪淮的階段,時間剛好吻合。

楊志奉命押送的花石綱,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差事?難怪他會弄翻船

這就解釋了楊志會說“押著那花石綱,來到黃河裡”了。因為我們無法要求一部小說的作者去考證宋徽宗年間的黃河走向,更無法奢求施耐庵有權限翻看只可能存在於官方的水文檔案。

註釋1:因為宋徽宗極度崇尚道教,所以其自稱“教主道君皇帝”,他推動了北宋第二個崇道高潮,他對道教的崇尚在宋代歷史上達到極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