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村路:一條緣自慈善並撩人“鄉愁”的馬路

在現靜安區與寶山區交界處,場中路西南部,有一條形同“L”,名為“少年村路”的馬路。一看到這個路名,許多人心裡會有一個直觀的反映——眼前這條車水馬龍、現代化大樓林立的馬路旁以前是不是有個“少年村”?在無數農田村莊已經消失的上海,許多人看到此塊路牌時,便會想起1980年代的電影《村路帶我回家》, 所以“少年村路”這幾個字就彷彿代表一種逝去的鄉愁,瞬間撩起人內心的思念和悵然……

少年村路:一條緣自慈善並撩人“鄉愁”的馬路

今少年村路、場中路口街景

少年村路:一條緣自慈善並撩人“鄉愁”的馬路

今少年村路西段街景

是的,就在1994年之前,這裡不僅有少年村,還有平民村,還有趙港巷、竹園候家宅、香花兩橋宅……這裡小河灣灣、農田成片,果樹成行,鳥語花香,一派自然田園風光,是許多彭浦鎮和大場鎮人的“鄉愁”所繫。

少年村路:一條緣自慈善並撩人“鄉愁”的馬路

昔日香花兩橋宅村景

少年村路:一條緣自慈善並撩人“鄉愁”的馬路

昔日少年村路周圍風光

少年村是路西一個比較大的村莊,直至1994年前後,這裡仍有二十幾戶居民,人丁興旺,舊時的房屋大都經過翻造,呈現著當時上海近郊農民村莊的通常風貌。當然這時的少年村已經不是當年那個“少年村”了。1954年,當年的少年長大成人,有的參加抗美援朝戰爭,有的國家分配工作,風流雲散,走向四面八方。後來的少年村只是沿用了“少年村”名稱的一個普通村莊。那麼,真正的“少年村”又有著怎樣的來歷和文脈呢?

少年村路:一條緣自慈善並撩人“鄉愁”的馬路

1950年時的少年村(背景即為寶華寺大殿)

說到這個少年村,就要說要到寶華寺。

寶華寺是南宋鹹淳年間(1265-1274)建於現走馬塘北、少年村路以西的一座寺廟,之後幾度焚燬幾度重建,1921年又一次重建。全寺坐北朝南,佔地面積大約有6000平方米,寺內有除有大雄寶殿、天王殿、藏經閣、放生池、放生場等佛教常規建築外,還建有養老院、惠濟醫院、惠生助產學校分校、昌明小學等,這是寶華寺與當時一般寺廟的不同之處,它還兼顧許多慈善實事,因此寶華寺遠近聞名,香火興旺。在1932年1月28日之後的松滬戰爭中,寶華寺一度成為十九路軍第一五六旅的後方指揮部和戰時集訓之地,上海復旦大學和市民義勇軍就是在此通過艱苦集訓之後奔赴抗戰前線的。

少年村路:一條緣自慈善並撩人“鄉愁”的馬路

現重建的寶華寺寺門

然而在1937年8月13日之後,寶華寺無可倖免的遭到日本軍隊炮火的重創,大部分建築被毀,僅存的大殿和一些附屬建築,還成了日本軍隊的房舍。

抗戰勝利後,1946年上海佛教團體淨業教養院和惠生慈善社,在寶華寺內開設了一所收容、教養流浪兒童的慈善機構——名曰少年村。宋慶齡及其領導的中國福利基金會立即給予大力支持,通過“戰災兒童義養分會”給少年村以“義養”50名兒童的經費。

當時少年村內建有農場、畜牧場,數百多名無家無可歸的流浪兒童在此得到安置,半工半讀,學習謀生本領。課餘開展各項文娛活動,還編排小型的文藝節目到附近鄉村演出。1952年少年村東側和南側築路,自然就取名少年村路。1954年少年村併入上海兒童福利院,原少年村村舍及寶華寺存留的建築被駐滬軍事單位接管,少年村北側的村莊則沿襲了少年村這個村名。

少年村路:一條緣自慈善並撩人“鄉愁”的馬路

現少年村路街景

時光飛轉,滄海桑田。1994年之後,這裡地境四周迅速向城市化演進,成為繼彭浦新村之後上海北部又一個大型化的居民住宅區。少年村路當然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原來的平民村、少年村、趙港巷、香花兩橋宅……漸漸消失、無蹤無影。從北到南,龍馨嘉園、田家炳小學(西部校區)、翔前小區、白玉蘭馨園等高層、多層現代化建築和沿街的商鋪……徹底改變了少年村路的街景,多條公交線路從這裡轉向場中路,再加南側南何鐵路支線上仍不時有貨運火車通過,這裡整天車輛繁忙、商業興旺,是場中路西部一個交通要道和頗有人氣的商業網點。

少年村路:一條緣自慈善並撩人“鄉愁”的馬路

現少年村路街景

少年村路:一條緣自慈善並撩人“鄉愁”的馬路

現少年村路上的田家炳小學大門

少年村路:一條緣自慈善並撩人“鄉愁”的馬路

現少年村路翔前小區大門口

少年村路:一條緣自慈善並撩人“鄉愁”的馬路

現少年村路上龍馨嘉園東門口

當年寶華寺的一些遺蹟還在,但一切都被深鎖在某部隊的高牆深院內。透過茂密的枝葉和敞開的大門,仍然可以看到一幢二層小樓(鶴廬)及一座八角湖心亭的身影。據說鶴廬原為上海惠生慈善養老院的院舍,上下二層磚混結構,四坡平瓦屋頂,底層為水磨石嵌花地面,正中有雙龍戲珠圖,二層有外挑的露臺,足見當年寶華寺內是何等的盛景。如今鶴廬和湖心亭經不斷修復保護仍為部隊使用,成為少年村路上歷史最悠久的標誌性建築了。

少年村路:一條緣自慈善並撩人“鄉愁”的馬路

現少年村路街景

少年村路:一條緣自慈善並撩人“鄉愁”的馬路

原寶華寺“鶴廬”舊址

少年村路:一條緣自慈善並撩人“鄉愁”的馬路

現少年村路街景

少年村路:一條緣自慈善並撩人“鄉愁”的馬路

現少年村路上白玉蘭馨園大門口

少年村路:一條緣自慈善並撩人“鄉愁”的馬路

現少年村路上的宣傳標語

更讓人樂見的是,寶華寺於2001年,在走馬塘南岸,高平路與江場路路口重建,規模龐大,氣勢恢宏,使這個有著悠久歷史和良好濟世傳統的寺廟香火重燃,淵源流長。寶華寺每年元旦都舉辦“迎新年祈福撞鐘會”,連遠在新加坡的華僑都會趕來參加。

少年村路:一條緣自慈善並撩人“鄉愁”的馬路

現走馬塘風光

少年村路:一條緣自慈善並撩人“鄉愁”的馬路

現走馬塘風光(寶華寺北部)

西段的少年村路原本越過鐵路南何支線橫跨走馬塘,折西經惠濟橋北堍,轉西北再越過鐵路進入寶山區境,西達大場鎮東南角滬太路。但2000年之後,由於四周道路不斷在變化發展,少年村路的西段與東段被完全隔成兩段。從東到西必須繞圈或穿越緊臨的小區小道。

少年村路:一條緣自慈善並撩人“鄉愁”的馬路

現少年村路、南何支線鐵道口

少年村路:一條緣自慈善並撩人“鄉愁”的馬路

現南何支線鐵道

西段的少年村路原來緊靠鐵路,居民住房不多,行人不多,因此花木繁茂、曲徑通幽,許多小工廠和機關單位駐紮在這兒,大場醫院、大場鎮政府、大場體育場、大場文化館、大場影劇場……都在這條路的西端。

少年村路:一條緣自慈善並撩人“鄉愁”的馬路

現少年村路西段街景

少年村路:一條緣自慈善並撩人“鄉愁”的馬路

現少年村路西段上的工廠門店

2016之後,由於界華路的誕生,少年村路的西段又被分成兩段,如今西北部一片空曠,正待建設新樓。建於1956年的大場醫院已經遷移,原址大樓成為長樂養老院;原簡陋的大場體育場徹底翻新,成為一個新型的現代化實施齊全的體育場。

少年村路:一條緣自慈善並撩人“鄉愁”的馬路

現長樂養老院大門

少年村路:一條緣自慈善並撩人“鄉愁”的馬路
少年村路:一條緣自慈善並撩人“鄉愁”的馬路

現重新建造的大場體育場

少年村路:一條緣自慈善並撩人“鄉愁”的馬路

現基督教大場堂大門

與體育場一牆之隔的原大場影劇場主體建築卻還在。這座影劇院原是大場地區唯一的一座影劇院,是許多人抹不去的文化記憶。這裡曾放映過滬劇電影戲曲藝術片《羅漢錢》、《星星之火》,故事片《偵察兵》、《原野》……1990年代裡著名笑星潘長江率領他的說唱藝術團在這裡駐場演出引起轟動……2009年,劇場內部經過改造,變身為基督教大場堂。站在滬太路與少年村路口,看見這座教堂,人們很難把它與曾經的大場影劇院連在一起,然而事實就是如此。

少年村路:一條緣自慈善並撩人“鄉愁”的馬路

原大場影劇院舊址

一切都在流變,不變的是少年村路這個路名以及人們對“慈善”和“鄉愁”的懷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