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为什么接连选择两个小孩做皇帝?并不是因为她有私心

慈禧太后为什么接连选择两个小孩做皇帝?并不是因为她有私心

故宫

我们今天来聊一聊晚清。

晚清有几大“玄案”,而这其中最让人觉得“玄”的“玄案”就是为什么慈禧太后临终时要选择年仅三岁的溥仪当新皇帝,为什么不选择年富力强的载沣,而要给载沣一个名不正言不顺的“监国摄政王”。

不少朋友据此认为是慈禧太后临终老糊涂了,也有朋友认为这是慈禧太后为了方便自己侄女,光绪皇帝的皇后隆裕垂帘听政,是慈禧的私心。

以上这两种说法,在逻辑上都能自洽,但是很遗憾,这两种说法都不是事实。

慈禧太后之所以临终前选择三岁的溥仪,并不是慈禧太后老糊涂了,而是根据清朝皇室皇位继承原则,慈禧太后只能选择三岁的溥仪做新皇帝。

所以,与其说是慈禧太后老糊涂或者有私心,不如说封建帝国的旧有原则实在太顽固了,即使垂帘听政半个世纪的慈禧太后最后也不能,也不敢忤逆最古老最基本的皇位继承原则。

因此,从这个角度讲,清朝的灭亡只因为清帝国落后于时代太久了,不合时宜了。

慈禧太后为什么接连选择两个小孩做皇帝?并不是因为她有私心

慈禧太后

好了,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为什么说慈禧太后两次立嗣(光绪帝与宣统帝)并没有私心,而是完全遵循清帝国皇位继承原则的。

首先,清帝国和明帝国不一样,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皇位继承法则,从清太宗到清世祖再到清圣祖、清世宗、清高宗,继承皇位的方式五花八门,虽然最后确立了秘密立储原则,但是随着清皇室汉化加深,从嘉庆帝开始,清朝皇室的皇位继承还是会遵循以下原则:

“立近不立疏,立嫡不立庶,不夺嫡。”

所谓“立近不立疏”,简单来说,为同治帝寻找继承人,只会在道光帝血脉中寻找,道光帝兄弟的后裔就是所谓的“疏”,而且清朝主要是看实际血缘关系。

“立嫡不立庶”,还是以为同治帝寻找继承人为例,新皇帝只会从道光帝儿子们与他们正福晋生的孩子里面选,不会考虑侧福晋的孩子的。

“不夺嫡”,以恭亲王一支为例,最后的恭亲王溥伟没有同胞兄弟,也承袭了恭亲王爵位,那么溥伟就自动从光绪帝继承人评选中出局了;因为如果选择了溥伟,那么就意味着新的恭亲王要从溥伟庶出的弟弟中间选,对于恭亲王来说,等于他这一支从溥字辈开始就是“以庶混嫡”,这对于恭亲王这一支来说是很失礼的事情。

慈禧太后为什么接连选择两个小孩做皇帝?并不是因为她有私心

同治帝

结合上面的三原则,我们来看同治帝去世后,为什么慈禧太后与慈安太后会选择四岁的载湉。

传统说法都指责慈禧太后权力欲太盛,可是如果我们结合上面皇位继承原则,就会发现除了载湉,还真没有合适的皇位继承人。

同治帝死后无子,那么就出现立嗣皇帝的情况。《满清外史》上说当时溥字辈有十几人,这十几人都可以过继给同治帝。

但是,如果我们看清宫皇室《玉牒》就能知道,《满清外史》的说法有严重的问题,因为整个爱新觉罗皇室溥字辈有十几人不假,但是都是远支,近支道光帝血脉里还活着的是皇五子惇王、皇六子恭王、皇七子醇王。这三位王爷就代表道光帝三支,其实是两支,因为道光帝生前不喜欢皇五子,早早就把他过继给了自己三弟,也就是宗法上皇五子已经不是道光帝儿子,是道光帝侄子。

当然,清代皇室毕竟不是明朝皇室,如果恭王和醇王系没有合适的溥字辈,而惇王系有合适的溥字辈,也是可以过继给同治帝的,毕竟惇王身上流着道光帝的血。

可惜当时整个道光帝三个儿子里没有一个儿子有溥字辈的孙子。

虽然宗法上道光帝皇长子过继了一个溥字辈的溥伦,但溥伦其实是清高宗乾隆帝第十一子成亲王血脉,到了同治帝去世时,成亲王永瑆这一支血脉已经可以算是“远支宗室”了。

所以当时尽管有人提议溥伦可以过继过同治帝,但这个建议不用慈禧太后否决,惇王就跳出来否决了,惇王否决的理由就是“溥伦疏属,不可。”

慈禧太后为什么接连选择两个小孩做皇帝?并不是因为她有私心

恭亲王画像

毕竟道光帝还有三个亲儿子还活着呢,把皇位传给成亲王永瑆的血脉,这算怎么一回事啊。更何况当时溥伦才三个月,比四岁的载湉还有长不大的危险。

在道光帝儿子们反对,同时道光帝三支亲王系统内又没有合适的溥字辈情况下,慈禧与慈安太后选择醇王四岁的儿子载湉是合乎宗法继承制的。

当然,两宫太后选择年幼者承嗣也是同治帝的前车之鉴,从现有史料看,同治帝真说不上什么合格的君主,暴躁易怒而且刻薄寡恩。

同治帝曾经一天之内不但免去了恭亲王铁帽子王待遇,削去了恭亲王的王爵,把恭亲王降为郡王,还开除了全体军机大臣。

这可是有清一代从来没有过的事情,即使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因为想要越级提拔一位大臣担任巡抚都被军机大臣以不符合程序为理由,表示“臣不敢奉诏”给堵回来(虽然是下跪免冠的形式),同治帝这么“跋扈”相信所有满蒙亲贵以及大臣们都心有余悸。

所以慈禧太后与慈安太后公开表示要找一个年轻皇位继承人以便于调教时,道光帝三支亲王没有一个出来反对这一条的,朝臣里也没有特别反对这一条的。

慈禧太后为什么接连选择两个小孩做皇帝?并不是因为她有私心

惠陵

吴可读“尸谏”主要目的是担心慈禧太后会让同治帝绝嗣,而不是反对慈禧太后与慈安太后立一个年幼的继承人。

同样,几十年后在慈禧太后在选择谁来继承光绪帝帝位时也面临类似的抉择:

首先,不可能在道光帝直系血脉以外选择光绪帝的继承人。

慈禧太后之所以选择端王载漪的十五岁儿子溥儁为“大阿哥”,也是因为载漪是道光帝第五子惇王的儿子,载漪只是过继给了端王。

而义和团事件后,惇王系因为参与了义和团事件,基本上不可能再成为新皇帝的考虑人选。

恭亲王一脉只有溥伟是嫡脉,但是溥伟继承了恭亲王爵位,没有道理让溥伟辞掉恭亲王再来做皇帝,再说,这样对于恭亲王一系来说,如果溥伟不再担任恭亲王,而由溥伟的异母弟弟担任恭亲王,那也是“以庶混嫡”,同样不合理法。

事实上溥伟之所以能过继给恭亲王早逝的长子为嫡孙,也是因为溥伟的母亲是恭亲王次子载滢的正福晋所生,立为嫡孙符合礼法。

慈禧太后为什么接连选择两个小孩做皇帝?并不是因为她有私心

溥仪

那么也就只剩下醇亲王一系了,而刚好载沣的正福晋生了溥仪,而载沣还没有给溥仪申报世子,也就不存在皇家“夺”醇亲王“嫡子”,所以这么一来,确实只有溥仪最合适:

1、 他是道光帝嫡脉。

2、 他是正福晋嫡子。

3、 他年幼。

4、 他还没有正式成为醇亲王世子,正好兼祧同治帝与光绪帝。

当然,不是不可以立载字辈年长皇族,但是道光帝一系的载字辈皇族都已经成年生子了,如果是这些成年皇族成了新皇帝,那么同治帝与光绪帝的香火问题怎么办?

要知道当时慈禧太后已经病重了,又有明朝嘉靖帝前车之鉴,把正德皇帝母亲张皇太后活生生变成皇伯母的例子在前,如果慈禧太后立了载字辈,比如说载沣为新皇帝,那么也许光绪帝的香火问题不用担心,可同治帝怎么办?

如明朝嘉靖帝他为自己生父母争权利不算是错,可这就直接导致明孝宗与明武宗绝嗣。

慈禧太后就算不为自己侄女考虑,也要为自己早逝的儿子考虑,而且立溥仪,从任何方面说都符合宗法继承制度。

所以,最后慈禧太后选择立三岁的溥仪为光绪帝的继承人,不仅宗室没有意见,就连朝臣们也没有意见。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批评清帝国宗法制度腐朽落后,但是我们不能说慈禧太后立溥仪是年老糊涂,相反,慈禧太后正因为很清醒才会立溥仪为帝;当然,从另一个方面讲,她立溥仪为帝,也确实有一个母亲爱儿子(同治帝)的私心在里面。

《略论慈禧的三次立嗣》、《慈禧为何选择载沣摄政》、《晚清近支宗室过继研究》、《载治入继近支宗室的原因及其宗族地位》、《清代出继皇子宗族地位探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