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培勇:要避免在高質量發展階段出現似是而非的決策

本報記者 陳晶晶 北京報道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高質量發展階段中宏觀政策的主線,它的對立面是以逆週期調節為主要特徵的需求管理政策。”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學部委員高培勇在《財經》年會上表示。

高培勇認為,從需求管理政策邁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高質量發展階段這個過程中,有幾個轉變必然要發生:第一,要從站在需求側移步於供給側;第二,要由聚焦需求總量轉變為聚焦供給的結構;第三,要由關注短期的平衡轉為關注長期的可持續發展;第四,要由主要動用政策手段的操作轉為深化改革的行動。

“我們現在是在高質量發展階段談論經濟形勢,討論經濟對策,而不是在高速增長的環境條件下討論這個問題。即便曾經僅僅關注經濟下行的一個要素,我們也必須說這是發生在高質量發展階段的經濟下行,而不是簡單等同於經濟高速增長階段的經濟下行。所以,要避免在高質量發展階段出現似是而非的決策,導致南轅北轍的效果,必須告別慣性思維,要學會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辦法,穩需求穩增長,破解經濟下行的壓力。”高培勇認為,要注意加法和除法的運用。運用加法,就是在圍繞GDP規模和增速來佈局進行經濟工作的時候,不要忘記現在是高質量發展階段,起碼要在這個基礎上,加上以質量和效益為中心,進而做除法,用質量和效益替代規模和速度,這種規模速度並不是不重要,而是要把質量效益放在第一位。

高培勇舉例稱,在宏觀調控逆週期調節中,要注意到逆週期調節是必要的,但同時也要注意到在高質量的發展階段,宏觀政策的主線索是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起碼要做一個加法,逆週期調節加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而做除法,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放在第一位,逆週期調節為主要特徵的需求管理政策放在第二位,主線加次主線可能是我們在今天面臨的持續下行的經濟壓力和複雜多變的經濟形勢下,所必須考慮的一個關鍵問題。

“當前,新老矛盾交織,結構性與週期性問題疊加,即短期與長期、內部與外部、週期性與結構性問題,導致經濟下行壓力不是來自於一個方面,而是來自於一個或多個方面,不是來自於一個因素,而是一個或兩個甚至多個因素。在上述背景下,簡單的操作用逆週期調整政策去應對經濟下行,絕對會有效益,但是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甚至不能解決最重要的問題。特別是當面對體制性和結構性問題的因素影響的時候,逆週期調節恐怕就不那麼理想,而必須動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以配合。”高培勇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