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界那些“似是而非”的現象


京劇界那些“似是而非”的現象

字正才能腔圓嗎

京劇的唱講究“字正腔圓”,這是盡人皆知的。但常聽梨園行的人說“字正才能腔圓”,這就值得商榷了。“字正”指字的發音要準確(包括尖團字、上口字以及京劇的四聲);“腔圓”指唱腔要圓潤動聽,有韻味。這是兩個並列的要求,其間沒有因果或條件關係。你字音都唱對了,不見得唱腔就能圓潤;反之,有一兩個字發音不對,也不見得就影響了唱腔的圓潤。比如《玉堂春》“想當初在院中何等眷戀”的“戀”字,諸多表演藝術家中,有人唱liàn,有人唱luàn,有人唱lüàn,總不能說他們的發音都正確吧?但卻從未聽說有人批評其中哪一位的唱腔不圓潤。名家把字音唱錯的也不乏其例,如把螭(chí)唱成lí,把“瘳”(chōu)唱成miu或niu,把“節”和“結”唱成jiái……但其唱腔依然圓潤動聽,韻味十足,可見,“字正腔圓”是要求既要字正,又要腔圓,不是“字正”才能“腔圓”。

亟待為“反串”正名

按梨園行的傳統習俗,過去京劇戲班在農曆臘月中旬以後,即停止演出準備過年,需將各種演出用具整理歸箱,貼上“封箱大吉”的封條,並舉行封箱典禮。“封箱”之前要演出的一場戲(即當年演出的最後一場戲)就叫“封箱戲”。各戲班的封箱戲一般都邀請其他戲班的名角助演,眾多名角合作以招徠觀眾。前面是名角們各演一折拿手好戲,劇目力求風趣火爆,最後大家合演一出“反串戲”。如1961年2月13日原北京京劇團在春節聯歡晚會上,大軸演出名家合作的反串《大八蜡廟》,請看強大陣容:馬連良(老生)飾費德功(武花臉),譚富英(老生)飾朱光祖(武丑),張君秋(青衣)飾金大力(花臉),裘盛戎(花臉)飾張媽(彩旦),趙燕俠(青衣花旦)飾黃天霸(武生),小王玉蓉(花旦)飾褚彪(武生),馬富祿(醜)飾施世綸(老生)……這次演出雖叫聯歡晚會,但當天乃農曆除夕,實際也相當於封箱戲。2008年的封箱戲,也是一出反串《大八蜡廟》,演員陣容雖遠不及1961年那場,但也都是當代名角,可說是相當硬整了:侯丹梅飾演費德功,王豔飾褚彪,李佩泓飾黃天霸,譚孝曾飾朱光祖,王立軍飾張桂蘭,孟廣祿飾張媽,張豔玲飾施世綸,張晶飾金大力。

可見,什麼叫“反串”呢?反串本是梨園行內部的事情,是指演員偶爾飾演本來所屬行當以外的角色,前述的兩場演出就是典型的反串。近年央視戲曲頻道沿襲傳統,每年農曆臘月二十三也播一出反串的封箱戲,取名《戲迷家庭》。起初尚好,但年年要“創新”,於是地方戲曲演員、歌唱演員、影視演員、相聲演員、鼓書演員等陸續加入進來,他們唱京劇,而許多京劇演員卻去唱地方戲、唱大鼓,甚至唱歌曲,結果使得“反串”越來越變味兒,成了一鍋大雜燴,演唱水準也必然隨之日益下降,難怪近年的所謂“反串”戲廣為戲迷票友和廣大觀眾所詬病了。長此下去,任何行業的人唱兩句京劇豈不都成了“反串”?

京劇中的“京白”是普通話嗎

有人說,京劇中的“京白”就是普通話。若不細想,似乎沒什麼不對,實際卻似是而非。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此話怎麼理解呢?如“人”這個字在各地方言中讀音各異,但普通話則要以北京的念法rén為標準音。但是,北京話也有土語,“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決不意味著北京的土語發音也屬於普通話。方言讀音不會出現在電臺、電視臺的播音員口中,但在京劇的京白中卻可以出現。你聽聽播音員或話劇演員說話和在北京胡同裡生活了幾十年的老頭、老太太說話,就會感到其間的巨大差別。有些京劇論著中在解釋“上口字”時說是指“與普通話聲、韻不同的字”,這同樣是不妥的,應把“普通話”三字換成“北京話”,因為京劇形成時期尚無“普通話”一說,而“上口字”在京劇形成時就已存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