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年前那場戰爭的慘痛,卻帶來了今日聞名中外的奇蹟

說到幾十年前金門的那場戰爭,雖然給百姓帶來了很多苦難,但這場戰爭在不經意間卻成就了金門的揚名海外的特產。眾所周知,金門有四大特產,那就是菜刀、高粱、貢糖和陶瓷。其中金門的菜刀之所以聞名那是由於金門菜刀製作材料的關係,這裡的菜刀是由當年兩岸戰爭年代的炮彈製造而成,炮彈殼成了刀身的材料。由於彈殼的材料十分的好,製造的刀結實耐用,再加上這些炮彈的歷史意義,所以金門菜刀在華人世界開始風靡起來。時間退回到1958年8月23日,大陸解放軍突然開始炮擊金門,給國軍打了個措手不及,600多門重炮在2個小時內發射4萬餘發炮彈,造成4位國軍副司令官死亡,金門防衛司令部司令官胡璉和在金門視察的俞大維也都負傷了。這突如其來的炮火讓臺灣海峽開始了為期二十餘年的炮戰,可想而知得有多少炮彈落在金門的土地之上。

幾十年前那場戰爭的慘痛,卻帶來了今日聞名中外的奇蹟

和金門菜刀製作大師合影

最開始的炮戰一直持續到一個多月後的10月5日,後來改為“單打雙停”,一直到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炮戰才停止。在這二十餘年間,期間超過100萬枚炮彈落在了金門島上。真不敢相信如此猛烈的炮火小小的金門如何承受,我小時候身在遠離前線的北京,院裡都是防空洞,可行而知當時的金門得什麼樣。這裡家家戶戶宅內門前院外都挖有地下室或防空洞。警報一響金門所有百姓都得鑽進防空洞裡,戰事緊張時天天都要躲炮彈,有的孩子就是在防空洞裡躲炮彈時出生的,直接取名“洞生”。回憶起那段驚心動魄的崢嶸歲月,不少金門年青人都笑言自己是“廈大”(嚇大)的。雙方起初用的都是實彈,後來宣傳彈比較多,但甭管怎樣,位於前線陣地的金門可謂到處都是炮彈。再後來,島上的一個刀具店的老闆開始在島上搜救炮彈的彈殼,用其打造刀具。由於特殊的材料,再加上它的紀念意義,成就了今天揚名海內外的金門菜刀。據說一個炮彈的材料可以製造六十把菜刀,其中彈頭能夠製造四十把,加上裡面鋼片和底座還可以造二十把。金門人將其視為天上掉下來的禮物,鋒利、防腐、三年不用磨這是金門菜刀的特色,畢竟這是製造國防武器用的材料。由於金門菜刀的暢銷,這成了當地人的一大支柱產業。但畢竟這個炮彈數量是有限的,總有完的一天,所以當地的人還時不時的埋怨一聲,覺得炮彈還是太少了。

幾十年前那場戰爭的慘痛,卻帶來了今日聞名中外的奇蹟

大師在展示純手工的製造工藝

昨天在澎湖參觀了二崁古厝,今天我們又要參觀一個金門的古厝。這裡的名字更為親民,就叫民俗文化村,位於金門島的山後村,由18座閩南古厝組成,也是當地所說的“十八間”。這個古村落向旅客們多方位展示了金門的文化和習俗。山後民俗文化節村是金門全島155個自然村之一,位於金門島的東北部,坐落在馬山區國家公園內。村莊的名字叫“山後中堡”。其實並不在一個“堡”,山後村分上、中、下三堡,宋末元初,上堡、下堡分屬王氏和梁氏墾殖聚落,而中堡則是晚清時經王國珍和王敬祥、王敬濟兩代人創建的王氏宅邸。真正體現金門古建築的是中堡。整個中堡共有18幢宅邸,其中16幢為二進院落,另外兩幢為“海珠堂”和王氏宗祠,總稱山後十八間。中堡村規模宏大,整齊劃一,佔地15000平方米。從光緒二年(1876年)動工,至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完工,歷時25年,慢工出細活,整個建築用材考究,製作精良,堪稱閩南傳統村落的經典之作。

幾十年前那場戰爭的慘痛,卻帶來了今日聞名中外的奇蹟

中堡裡古建築的內庭

1979年,金門縣政府將已經破落的中堡古村經精心修葺、整理,佈置成金門民俗文化村,展示給紛至沓來的遊客參觀,以便讓更多的人瞭解金門的歷史文化。走進村中,一幢幢修復一新的老屋異常醒目。高翹的燕尾屋脊輕巧靈動,平緩的馬鞍屋脊則淳樸厚實,錯落期間,相得益彰。整個村宅建在平緩的山坡上,坐北朝南,避風向陽。每幢房屋之間建有巷弄,以花崗岩石塊壘起的石階,給人以厚實莊重的感覺。房屋的門框全部用花崗岩條石製作,顯得堅實耐用,固若金湯。建築風格不像北京的四合院,平平地鋪在大地之上,這裡的庭院高低錯落,結構相當緊湊,體現了南方建築的精緻。從庭院樓閣的配置到立柱雕樑的施工,處處顯示中華傳統文化的特色。

幾十年前那場戰爭的慘痛,卻帶來了今日聞名中外的奇蹟

高翹的燕尾屋脊輕巧靈動

中堡的創建者王國珍、王敬祥早年在沿海及日本等地經商,事業越做越大,便想回到故鄉金門為族人營造宅邸。經過精心規劃,在中堡整理出一片土地進行施工,所用材料大多來自漳州、泉州,甚至江西等地,聘用江南著名建築師進行設計。王敬祥在日本經商時曾擔任八閩公所會長,當時孫中山在日本進行革命活動,王敬祥不僅積極參與,還籌措資金予以資助。後來更是擔任神戶中華會館理事長、中華民國統一僑商聯合會會長、國民黨神戶交通部副部長、中華革命黨神戶大阪支部長等職。王國珍在日本去世後,孫中山先生曾親自到場悼念。村中設有以婚慶習俗為主的展示館,分別設有客廳、翁姑房、新娘房、花轎、嬰誕室等房間,讓人瞭解金門地區的婚慶習俗。最有意思的是在旅遊小商店門口,擺有金門特色的“石敢當”,活潑呆萌,惹人可愛。

幾十年前那場戰爭的慘痛,卻帶來了今日聞名中外的奇蹟

廊簷雕塑栩栩如生

金門的這個古厝明顯要比澎湖的古厝奢華許多,處處體現著大戶人家味道,就連街道巷弄裡的花崗岩石階都顯得是那樣的厚重。庭院裡的小巧的盆景、漢白玉打底的壁雕全都是異常的精緻,哪怕用今天挑剔的眼光看也都是難得的工藝品,一看就絕非是普通百姓的民居。整個中堡的規劃也都是嚴謹整齊,筆直的井字形巷弄聯通村落的每一個角落,將每一套院落勾連起來,讓王氏家族的每一戶族員緊緊地抱在一起。進到庭院內部猶如迷宮一般,它不像北京四合院,頂多後罩樓是一個二層的建築,這裡的房子很多都是樓上樓下的格局,而且樓梯還是外置,建築材料也不是木製,而是實實在在的磚混和天然石材建造,一般的火災絕不會讓整個村落摧毀。每一個庭院都有獨特的設計,百院百樣,在中堡裡甭管逛多久都不會感到審美疲勞。只可惜我們逛到一半天空又開始下雨,這才依依不捨地離開了山後村。

幾十年前那場戰爭的慘痛,卻帶來了今日聞名中外的奇蹟

中堡裡的巷弄

金門和澎湖一樣熱鬧繁華,五星級的酒店佔據市中心的位置。晚上我們就在下榻的五星級酒店的餐廳裡聚餐,金門很多的政府官員也都到場,我只能繼續用一杯白水陪坐其中。還真別說,這次來臺灣參加了不少酒宴,由於不吃不喝頭腦異常清醒,發現兩岸的酒文化簡直是如出一轍,儘管滴酒不沾,但沒多一會兒,自己都不能確定自己到底是在臺灣還是在大陸。首先餐廳的裝飾,從最初的設計思路,到完工後的現場效果,再到服務的標準、順序,甚至菜品的組合,以及勸酒的方式、回應的禮節、講話的次序、調侃的方法真都是一個師傅教出來的一樣。這和我在國外參加過的酒宴是完全不同,同根同源體現的是淋漓盡致。原來我一個在太原重工工作的朋友跟我說,他去臺灣中鋼中船出差的時候,酒桌上那架勢和他們單位沒啥區別,喝著喝著不聽說話聲以為回到單位慶功宴上了呢。

幾十年前那場戰爭的慘痛,卻帶來了今日聞名中外的奇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