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最神奇的造紙技藝,由當地婦女用桑樹皮製成,可存千年不腐爛


新疆幅員遼闊、地大物博、歷史悠久、底蘊豐厚,是我國豐富多彩和極具特色的熱門旅遊目的地之一。來到新疆旅遊,可以飽覽美麗多樣的自然美景,也可以瞭解悠久深厚的歷史人文,尤其是新疆一些獨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更能讓人大開眼界,收穫滿滿。

一直以來,我就對全國各地的“非遺文化”饒有興趣,這不僅是人們生活智慧的結晶,更是特色民間藝術文化的繼承與發揚。這次在南疆,我就如願看到了“艾德萊斯”和“桑皮紙”,對於學藝術的我來說,能近距離了解和欣賞這些古老的民間技藝,感到非常激動。本文就先給大家分享和田墨玉的桑皮紙。

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貢獻。桑皮紙在新疆歷史悠久,據說最早源於漢代,也因此又名“漢皮紙”,號稱人類造紙業的“活化石”。這種紙是以桑樹皮為原料製成,是西域最古老的紙張之一,具有韌性好、拉力強、吸水性強、不褪色和防蟲等特點,用於書畫可保存上千年不腐爛和不褪色。


盛產桑樹的新疆和田地區墨玉縣使用和製作桑皮紙的歷史十分久遠,如今依舊傳承著這項古老的造紙技藝,是我國名副其實的“桑皮紙之鄉”。懷著對這一古老造紙技藝的無比期待,我們走進了號稱“桑皮紙之鄉”的墨玉縣普恰克其鄉布達村,瞭解和體驗桑皮紙的文化和製作過程。

普恰克其,當地語意為“種豆者”,因為這裡多種植豆類而得名;布達,則是“佛教徒”之意。墨玉桑皮紙一條街就位於普恰克其鄉布達村,全長2公里街道兩側,聚集著十多家桑皮紙家庭作坊和桑皮紙店鋪。據瞭解,這個村莊共有50多人掌握並從事製作桑皮紙的手藝。

而我走進當地一家桑皮紙家庭作坊,看到的大多是當地婦女在做桑皮紙。新疆的女性不僅能歌善舞,而且心靈手巧,勤勞能幹。傳統的桑皮紙製作過程十分繁複,要經過削桑樹皮、浸泡、鍋煮、捶搗、發酵、過濾、入模、晾曬、粗磨等9道工序,全靠手工完成,費時費力。


桑皮紙製作,第一步是先將桑樹枝放在水中浸泡,待軟化後剝除桑樹枝表面的深色表皮,取出裡層白色的樹皮,再將樹皮放入加滿水的大鐵鍋中熬煮,邊煮邊攪,直到樹皮煮熟軟爛,再混入胡楊土鹼,使之更加軟化。

接下來,便撈出煮好的桑皮放在石板上,用木槌捶搗,邊捶邊翻,直至桑皮捶成泥餅後再放進木桶內,拿一根木棒伸進木桶不斷攪拌均勻,待到桑皮漿充分攪勻,並過濾掉渣滓之後,桑皮紙的原漿就算做成了。

接下來便是製作紙張的環節,用大木瓢從木桶裡舀出一大勺紙漿,再將用來攔阻紙漿的沙網狀,大小約50釐米的木製模具放入水池裡,然後將紙漿倒進模具裡,並用木棒不停攪動,使紙漿均勻鋪滿模具。

待紙漿鋪均勻後,再把模具平端著拿出水池,放到陽光下晾曬,等到紙漿在模具上曬乾後,撕下來後一張完整的桑皮紙就做成了。

看到一張張平整光滑的桑皮紙顯現在眼前,我不禁感嘆當地婦女的勤勞與智慧。桑皮紙的纖維交錯均勻,紋理美觀,輕薄軟綿,用於書畫繪製和裝裱,在歷史上享有盛名。2006年5月,桑皮紙製作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果你喜歡非遺文化,來到南疆旅行,桑皮紙製作技藝非常值得一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