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自缢前曾召各地兵马勤王,左良玉拥兵百万,为何却见死不救?

裴红义


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大军围攻北京,崇祯号召天下勤王,吴三桂、唐通、黄得功和左良玉都接到的通告,作为与孙传庭、吴三桂并列的崇祯后期三大军事集团首脑之一,坐拥几十万大军的左良玉为什么不奉诏勤王,一直是个谜。

左良玉是个很有意思的人,他和李自成、张献忠的关系是,打张献忠轻车熟路,遇到李自成则被揍得鼻青脸肿。他是张献忠的克星,李自成又是他的克星。我们下面聊一聊这个左良玉。

(左良玉)

一、左良玉的发迹史

左良玉是个孤儿,从小是叔叔养大的,十八军时投军,由于作战勇敢,武艺高强,得到了兵部侍郎侯恂和总兵尤世威的赏识,特别是他在大凌河之战中,居功第一,被破格提拨,三十出头就成了总兵官,开始崭露头角。

从崇祯五年起,左良玉便活跃在与农民军交战的战场上。他曾三次大破张献忠,分别在谷城、郧西活捉张献忠的妻妾,斩张献忠部下大将“扫地王”、“邓天王”,张献忠身中两箭夺路而逃,被迫投降。左良玉也因功被封为太子少保,名震天下。

(左家军)

崇祯十四年,面对降而复叛的张献忠,左良玉在信阳大破张军,斩首数万,张献忠身负重伤,连夜逃窜。左良玉的军事声望达到了顶点,他的部队被称为“左家军”,成为大明的倚靠。

但是好景不长,崇祯十五年,左良玉被他的克星李自成在朱仙镇击败,左良玉本人也差点当了俘虏,左家军实力受到重创。这一战让左良玉对李自成有了深深的心理阴影,此后看到李自成就不战而逃,农民军对他的称呼也由“左爷爷”降为“左家小子”,可见当时左良玉的狼狈。

在之前与农民军的作战中,左良玉招降了不少农民军,实力也越来越强,最盛里号称有百万,实际兵力达到了八十万。可是他的兵虽然多,但战斗力并不很强,除了他的亲信前五营之外,其他的部队多是农民军的降卒组成,军纪败坏,鱼龙混杂,左良玉也没有什么有效的办法来管理。

特别是左良玉的治军向来不严,他只要求手下“只为我杀贼尔”,至于部下公然在营中招妓饮宴、抢夺财物之事一律不管,所以部队战斗力始终上不去。

二、军阀化的左家军

明朝制度规定,武将要受文官的节制,文官指挥武将是明朝的传统。文官们以督师、经略、巡抚的名义,对武将有节制、调遣甚至生杀的权力,甚至还要看监军太监的眼色


《明史》记载:“良玉在河南久,会朝廷命太监为监军,太监多侵军货,临敌辄以精兵先遁”,在部队中影响极坏。

从武将的角度来讲,要想提高自己的地位,受到皇帝的重视,往往会“养寇自重”。只有皇帝的政权受到威胁,武将才有用武之地。所以一些武将借着剿匪之机,扩大自己的势力,形成了一批新军阀。

(左家军)

军阀的特点就是用战争为自己谋取最大的利益。所以他们中的很多人并不完全接受文官们的调动,与督抚们的矛盾也日渐激烈。

《明史》上说左良玉“浸骄,不肯受督师约束”,连杨嗣昌这样的大佬都不太买账,更不要提其他人了。

杨嗣昌死后,继任的丁启睿更不入左良玉的法眼,反而丁启睿还得听左良玉的,丁督师因此光荣的获得外号“左府幕客”。


为了节制左良玉,崇祯被近迫起用于左良玉有恩的侯恂担任督师,希望左良玉看在老领导的面子上,能服从指挥。

没想到此时的左良玉羽翼已丰,连老领导的话都不听,致使开封被农民军攻克,侯恂被崇祯下狱。此时的左良玉,实质上已成为一个拥兵自重的军阀。

虽然如此,但崇祯因为形势所逼,却不得不用左良玉。崇祯对左家军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左良玉的大本营设在武昌,是东南半壁的屏障,崇祯不得不想尽办法笼络左良玉。甚至开封失守后,“帝怒恂,罢其官,不能罪良玉”。

三、不勤王的原因

左良玉不奉诏勤王,固然有路途太远的原因,但绝非主要原因。实际上,是他畏敌如虎,被李自成打得吓破了胆。

早在崇祯十五年末,李自成部攻打泌阳时,左良玉就有了逃跑的想法。他大造舰船,向东逃到九江,还假惺惺的向崇祯上表说是“固金陵之要区”,目的是“出贼不意”,将责任推得一干二净。

(完了,都不勤王)

崇祯十六年,张献忠主力向四川进军,李自成又在北方与孙传庭苦战,武昌空虚,左良玉这才收复武昌。崇祯不知究里,对左良玉大加封赏,“进为少师”,又封为“平南伯”,让他全力经营湖广。

此时的左良玉,对明王朝的前途越来越悲观,他只想保住自己的地盘。他将武晶当作自己的基地,只想与农民军保持互不侵犯的态势,早已没有了剿灭农民军的雄心壮志。

四、左良玉的结局

崇祯死后,凤阳总督马士英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帝,建立弘光政权,对手握重兵的左良玉、黄得功、高杰、刘泽清等人也是极力拉拢。

左良玉虽然受到重视,但弘光朝掌握大权的是马士英,左良玉并没有进入朝廷的核心决策层,所以对此他是极为不满的。而弘光王朝根本没有收复故土的理想,小小政权里天天搞党争,连史可法都被排挤,也让左良玉十分郁闷。

左良玉是侯恂起用发家的,侯恂是著名的东林党人,所以左良玉就被当成了理所当然的东林党,被马士英、阮大铖等人当成敌人时刻提防。

为了争夺地位,也是为了躲避向被清兵打得向湖广进军的克星李自成,左良玉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讨伐马士英等人。但是此时,清兵正在江北烧杀抢掠,他的这种不顾国家,只为私利的行为,根本没有得到东林党人和老百姓的支持。

在弘光政权不信任、老百姓不支持、北有清兵南下、后有闯军抄老窝的多重压力下,左良玉内忧外患,死于九江城中。

左良玉这次军事行动,是南明弘光政权快速灭亡的重要原因。由于他的东进,使马士英将防守江北的大军调动来防备他,江北防线空虚,使得清兵南下的难度降低,间接导致了弘光政权的灭亡。

(晚年的左良玉)

总体上来说,左良玉是下合格的武将,但不是个政治家。他没有看到民族大义与个人利益谁轻谁重,在国家危难之际窝里斗,是他缺乏政治眼光的表现。


如果他能放下个人恩怨,联合马士英等人,未必不能光复故土,至少南明可以划江自保,那左良玉必然将成为和岳飞一样的中兴之臣。到那时他威望震天下,再来解决内部问题,可以说是手到擒来。

所以,政治上的不成熟,过于计较个人得失,使得左良玉只能在明末那个动乱时期成为一个军阀,而军阀的局限又让他做出了不奉诏勤王的决定。这就是左良玉,一个被顾城称为“心目中既无朝廷,也无百姓”的军阀。

参考文献: 《明季北略》、《明史》、《明季南略》、《三垣笔记》

歪眼小史工作室出品


刚日读史


1643年,李自成部克襄阳、荆州、德安、承天等府,张献忠部陷蕲州,左良玉逃至安徽池州。第二年,大同失陷,北京危急。崇祯帝封吴三桂为平西伯,飞檄入卫京师,起用吴襄提督京营。并且崇祯要求各地军队勤王,其中点名要求左良玉、刘泽清、吴三桂、唐通等人来北京。

而为了拉拢左玉良,崇祯还下诏封左良玉为宁南伯,给他的儿子左梦庚平贼将军的大印,并许诺大功告成以后就让他们父子世代把守武昌。但是左玉良耍了一个狡猾,他按年月拟定了一份出兵计划交了上去,说是要等朝廷同意他的计划才能出兵,这其实就是在拖延时间,既可以不用去勤王,也没有直接拒绝。最后由于兵荒马乱,信息传递缓慢,加上太监杜勋投降,李自成部很快包围北京,三月十七日,农民起义军围攻京城。十八日晚,崇祯帝与贴身太监王承恩登上煤山上吊自杀。

后来左玉良得知北京被攻破,崇祯上吊,还装模作样的大哭一场,其实一切都是他算计好了。当时左玉良占据武昌,佣兵达20万,可谓是实力强大,那么左玉良为什么不愿意北上勤王呢?

首先是觉得打不过李自成。

崇祯十五年,左良玉与李自成会战于朱仙镇,左良玉大败,退至襄阳。开封再战,左良玉不敢迎战。李自成遂攻打襄阳,左良玉撤兵至武昌。左玉良对农民起义的军队中,打张献忠有一套,但是对付李自成还是比较虚,多次被李自成打败,所以他觉得北上也不一定打得过李自成。

其次他拥兵自重。

左玉良在武昌已经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军阀,对朝廷爱理不理的,一切都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为主,朝廷的生死与自己的实力相比,他更看重自己的 实力,所以为了保全自己,他不愿意北上。

第三是崇祯皇帝没钱。

明朝末期本来就国库空虚,到崇祯皇帝的时候连连征战耗费就更加厉害,当时崇祯为了筹集军饷还在朝廷转款,但是响应者寥寥无几,而左良玉曾经向楚王要兵员、要粮饷,没得到补给,就掠夺武昌包括漕粮盐,到九江后拥兵二十万观望自保。可见左玉良是一个无利不起早的人,在崇祯没有钱粮的基础上,他是不会出兵北上。

最后是对崇祯的不信任。

崇祯是出名的多疑,而当时的朝廷又是一帮读书人的天下,武将出生的左玉良对朝廷自然更加多疑,一旦离开武昌到达北京,可能就是任人宰割的羔羊,所以左玉良不信任朝廷,不愿为朝廷卖命。

总体来说左玉良私心太重,根本不想北上勤王,而明朝末年对南方的约束已经失控,加之崇祯的猜忌,所以促使了左玉良更加不去北上勤王。左玉良谋求自保最后也没有好结果,最终在反叛朝廷,死在了九江船上。


帝国烽火


若是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大明的江山其实并非是崇祯皇帝葬送掉的,

大明的覆灭,从人祸的角度考虑,是因为大明有着一群贪图富贵,中饱私囊的大臣;从天灾的角度考虑,明末清初正处于小冰河期,粮食减产,农民活不下去了,自然要发动起义。

或许有人会问,崇祯自缢前夕,曾经召集天下兵马由各地赶来勤王,其中左良玉更是手握百万大军,崇祯这边都已经自缢身亡了,为何却会出现天下兵强马壮,却被叛军李自成一路击破,导致无人救驾的情况呢?<strong>

首先看一下左良玉的出身

左良玉本山东人士,万历末年出生,自幼便是孤儿一名。

对于左良玉而言,侯恂绝对是对其影响力最大的一个人,自幼便是孤儿的左良玉自然早早的就加入了辽东战场的边军,但左良玉在其中却一直只能算是个跑龙套的,根本找不到加官进爵的机会,当皇太极带兵围剿大凌河的时候,侯恂给了左良玉这个机会,本是杂兵一枚的左良玉一跃成为了援军总司令,这是左良玉发迹的开始。

于左良玉而言,侯恂绝对是对其而言父亲般的存在。

左良玉发迹之初

崇祯年间,天下流民遍野,到处烧杀淫掠,这时候,左良玉也便成为了压制叛军的重要人物,与大明的孙传庭,洪承畴等人都成为了镇压农民起义的重要将领,左良玉行军打仗,一时间成为了叛军的“爷爷”。

左良玉率部,多次击败了张献忠的部队,先是将张献忠轻易击垮,后来张献忠降而复叛的时候,又将张献忠完全击败。但左良玉可不一直都在打胜仗,打败了张献忠的左良玉,经常遭到李自成的吊打,虽然他巅峰时期拥兵百万,但却不敢与李自成一战。因此他在叛军口中,也变成了“弟弟”。

左良玉的军队虽然有近百万之巨,但其中真正能担当重任的不过尔尔,只有四万人,另外几十万的军队,都是些左良玉收拢的叛军,农民军,实际战力在没有迫切精神诉求的情况下,还真干不过四万精锐。因此,左良玉对叛军的态度,一直都是能不打就不打。

为何左良玉拥兵百万却不勤王?

首先,明朝末年的明军将领,早已跟之前大不相同

明朝末年的大明将领比起大明皇帝的臣子,更像是割据一方的大军阀,为了抵御农民军队,崇祯皇帝一度放开了将领的权力,让镇压农民起义的各地将领可以自行组建军队,这样一来解决了朝廷无兵可用的尴尬局面。

虽然一时间各地纷纷组建强兵,农民起义看起来被压制住了,但各地将领却也逐渐拥兵自重,不再那么听朝廷的话,若不是身边还有个监军太监,或许这仅存的一点皇威都将荡然无存。

各地将领,特别是将左良玉这般的,手握重兵的,自然更是希望找个地盘休养生息,管好自己就够了,不图有功,但求无过。左良玉也是悄悄的在武昌固守不援。

其次,不仅仅是左良玉,大明朝廷的门阀大家也是如此

对大明的朝廷早已漠不关心,时至乱世,内有李自成领兵起义,外有皇太极日夜攻坚,内忧外患之际,明眼人都知道大明朝廷已经倾覆在即,就连朝中大臣,都已经早早的打算了投靠叛军或是皇太极,将崇祯给出卖了,更别说这些地方守将了。

左良玉建功之初,或许还有与叛军掰腕子的想法,但是如今,能够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已经很不错了,何谈拯救京师?

最后,北京的沦陷,完全是预料之外的

李自成前往北京的一路上,有着多道关卡,这些关卡的守将其实早已经怕了李自成,像是居庸关,大同关等,都是敌军未到,就开道放行的,各地如此也就罢了,李自成兵临城下,北京中甚至都有人为其打开城门,迎接闯王,有这样的臣子,大明何愁不亡。

左良玉的结局

当然了,未去支援崇祯的左良玉也没什么好下场,北京沦陷,清军南下,农民起义军也是四处逃散,左良玉夹在清军,农民军,南明朝廷三方势力中无法发力,压力巨大的左良玉最终死于九江城中。


魏青衣


崇祯皇帝自缢前,召各地兵马勤王,左良玉拥兵百万,却见死不救是因为左良玉只是一方军阀,眼中只有利益,没有家国。


拥兵自重,养寇自肥。

明朝末年,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军攻破京城,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大明王朝基本上就灭亡了。

左良玉虽然“拥兵百万”,但是不为朝廷所用,明朝的灭亡虽然与天灾人祸有很大关系,但是部分将领拥兵自重,养寇自肥也是一大原因。

左良玉是朝廷将领,受命平定农民起义军,但是在领军打仗中,对农民军打而不剿,姑息养奸,养寇自重,一心扩充自己的势力,并没有一心为朝廷效力,所以其见死不救的所作所为也是不足为奇的。



只有利益,没有家国。

纵观历史,并不是所有的将军都可以和岳飞一样,精忠报国,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不计个人得失。

左良玉虽然为朝廷平定农民起义军,但是也有自己的野心,考虑的是个人利益得失,如何发展自己的势力,在围剿农民起义军时,接受降卒,不出全力。


左良玉虽拥兵百万,但是养寇自重,发展成了一方霸主,只有利益得失和个人野心,没有家国情怀,所以即使崇祯皇帝召集兵马擒王,其也见死不救。


花开花落缓行客


一方面享受着国家给他们带来的利益,一方面在国家面临危难之时作壁上观,所以在国破之时,他们身死家亡失尽家财是完全活该!!


随缘79833358


墙倒众人推 一条臭名昭著的恶犬 人们厌恶已久 在濒临死亡摇尾乞怜的时候 不但没人帮他 而且再狠狠踢他一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