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中仙講故事」曾經的張國慶和他的“君安王朝”

張國慶,曾經的證券業大佬級人物,一手締造的君安證券一度被稱為“君安王朝”。這位傳奇大佬有著怎樣的傳奇經歷,且聽酒中仙娓娓道來。

君安王朝:一個時代的傳奇

經過8年的發展,中國證券市場已經初具規模。1997年,滬深證券交易所全年交易金額突破3萬億元,總市值超過1.7萬億元。這與市場保持較快的擴容速度是分不開的。1997年,新股上市數量達到200多家。此後的十年,證券市場每年的新股上市數量都沒有超過1997年。

這樣的擴容雖然壓制了二級市場的表現,但卻推動了國內券商的投行業務發展。上海券商以申銀萬國證券為代表,而深圳券商的領軍者則是君安證券。

君安證券是在1992年初的時候,由當時擔任深圳人民銀行證券管理處副處長的張國慶創辦。在此後的“君萬風波”中,張國慶因與王石的對戰而聲名鵲起。

有數據稱,1993年至1998年間,君安證券共為100多家企業承擔A股、B股上市及配股業務,籌資總額近300億人民幣。

同時,君安證券在各地設立營業網點,至1997年間,在國內下轄60多家證券營業部,其交易量一直在深交所居第一、二位,在上交所也在前六名之列,其國債交易量也居全國前十名。

在股票交易自營業務方面,君安的表現也非常活躍,市場傳聞多隻股票的莊家均為君安,如1995年的蘇常柴、川老窖,1996年的發展、長虹、粵電力、連大冷,1997年的鄭百文、神馬、申華、大飛以及1998年的武鳳凰、民族化工、海信電器等。

截至1997年底,君安證券的總資產達175億元,當年創造利潤7.1億元,名列全國第一。

在管金生、闞治東先後落幕或者暫時淡出中國證券市場後,張國慶毫無疑問成為了當時國內證券行業唯一的教父級人物。打造一個“君安王朝”,是張國慶最大的夢想。

對此,有人認為——君安的輝煌時期,正是《證券法》出臺的前夜,證券公司可以任意馳騁、甚至操縱股價,將遊戲規則玩弄於股掌之間。在深圳股市中,張國慶牢牢掌控話語權,儼然是中國南方最強悍的資本大鱷。

這樣的說法固然有一定道理,但對張國慶並不公平。事實上,當時的君安證券,無論是經營理念還是能力,都明顯領先於國內同行。

例如,在員工激勵機制方面,雖然君安屬於國有控股企業,但公司的分配體系和激勵機制非常靈活,尤其是針對高級經理層以下的職員。當時,國有企業基本上還執行國家統一的工資分配製度,而君安業績獎勵制度給職員帶來的高收入在行業內已是眾所周知。例如,一個較大規模的營業部經理的年收入可達80至100萬元,而某些從事自營二級市場股票交易的人員,在為公司實現高利潤的同時,年收入最高可以達到500萬元以上。這樣的收入在當時的證券界已是天價。

「酒中仙講故事」曾經的張國慶和他的“君安王朝”

君安證券創始人張國慶

即使是曾給予君安證券沉重打擊的《財經》雜誌也這樣描述張國慶領導的君安證券:“在中國證券業的同行眼中,擁有2300多名員工的君安,屬於創新意識很強的證券公司。雖然也有不少議論認為君安操作‘有些野’,但人們並不否認君安的人才隊伍、創造精神與傑出業績。”

作為張國慶的得力干將,楊駿在整個“君安王朝”的建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89年,楊駿從大連理工大學畢業後,在深圳招商局投資公司做投資和企業分析。一年後,楊駿轉到深圳特區證券公司,先任總經理廖熙文的秘書,不久轉做發行承銷業務,任投資銀行部總經理。

君安證券成立初始,楊駿受張國慶的邀加盟君安證券,前後主管發行、交易、投行、研究、併購,數年後出任君安證券總裁。當時的國內證券行業,並不重視研究,認為研究的用處不大,但楊駿並不這樣看。他認為,券商的核心競爭力就是研究,因此當時的君安證券斥巨資加強研究所的建設,在國內證券行業可謂是獨樹一幟。

據說,當時楊駿的夢想是把君安證券打造成為一個國際級的投資銀行。

張國慶夢斷MBO

在事業到達巔峰之際,張國慶開始考慮君安的股權分配,如何私有化君安證券。他設想用國際通行的MBO方式來完成君安股權的改造,也就是經營層以回購的方式獲得公司股份,最終實現對企業的控制權。

張國慶此時是董事會的主席,楊駿出任公司總裁,兩個人身兼經理人和資本代表的兩重角色,自然有制訂規則的便利。然而,此時的君安已經頗具規模,經營層想要順利回購股權所需資金非一筆小數。於是,張國慶、楊駿等君安高管便展示了令人眼花繚亂的“財技”,到1997年,君安增資擴股到7億。經過巧妙安排,君安職工持股會變成君安證券的實際控股股東,持股比例達77%,其餘的國營股東們最大的一家股權也被降低到7%左右,君安職工持股會的兩大股東分別是“新長英”和“泰東”,為張國慶團隊所控制的兩個投資公司。

於是,張國慶用一年半的時間,就把中國最大的證券公司改造成了一家由私人佔控股地位的證券公司,儘管國有公司仍在君安證券擁有股份並獲得分紅回報,但其權益早已被大大稀釋。

然而,令張國慶始料不及的是,一封舉報信將張國慶悄悄進行的MBO捅破,由此引發了一場“君安之變”。

恰好君安證券財務部門發現有10億元人民幣公款不知去向,於是,引起監管部門注意。《財經》雜誌早前著手“君安事件”的報道稱,國家審計署對君安的審計在1998年9月間結束,君安事件的謎底就此揭開。原來,當初張國慶是靠調用一筆賬外收入在外註冊自己控制的公司,輾轉獲得君安的大部分股權。審計署查明張國慶等人“賬外違法經營隱瞞轉移收入”的總額在12.3億元左右,其中約2.3億元已在查處前夕返還公司。張先後動用5.2億元,獲得君安約77%的權益。張國慶等君安高管在處理產權方面無疑展示了令人眼花繚亂的“財技”,雖然在今天這種MBO財技在中國企業已進行得如火如荼,甚至顯得平淡無奇,但在當時卻是君安首開先河的大膽創新。當然,這種觸及紅線的嘗試最終以悲壯的結局收場。

此後,中紀委、公安部、高檢等部門聯合介入,張國慶、楊駿等人被停職並接受調查;隨後,君安證券與國泰證券的合併在監管部門主持下完成。

1999年8月18日,原國泰證券有限公司和原君安證券有限責任公司通過新設合併、增資擴股組建成為國泰君安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國泰與君安合併不像申銀與萬國的合併那樣容易。在評估後,國泰和君安的資產分別為17.1169億和10.5546億,而兩家公司的逾期債權分別是16.17億和9.95億,債權佔到了資產的90%以上。更要命的是,這些債權大都逾期,如國泰債權中,逾期3年的達到8.78億,而其餘的也都有2年多。按國際慣例,逾期3年的債,評估值為零。也就是說,這錢是要不回來了。國泰的股東很憤怒,一方面沒想到年年分紅的國泰證券公司財務狀況如此之差,另一方面對合並君安後稀釋股權很是不滿。不過急於宣佈合併是為了照顧到證券市場的穩定,具體操作有一個複雜的過程。

1999年3月17日,證監會主席周正慶專門參加了由國泰各董事單位負責人參加的情況通報會。有關方面的領導表示,將來考慮合併後的國泰君安上市,併發行20億元的金融債,總之,給予一定的政策扶持,以平息國泰股東的不滿。至於君安的股東,比較能接受資產打折結局,一方面是君安歷年分配不少,早已收回了投資成本,另一方面畢竟出事的是君安。

1998年6月,人民銀行又把倒閉的中創下屬的證券交易營業部委託給國泰證券公司經營和管理,加上原本就比國泰強大的君安合併過來,國泰一夜間雄居於中國證券界龍頭地位。1999年8月18日,我國註冊資本金最大的證券公司——國泰君安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隆重揭牌。新成立的國泰君安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共有136家股東單位,註冊資本金37.27億元,總資產300多億元,在全國擁有118家營業部和5 200多名員工,讓別的證券公司望塵莫及。原國泰董事長兼總經理金建棟當了新公司的董事長,而君安張國慶的繼任者姚剛當了新公司的總經理。

而這個金建棟,正是在1990年春天與深交所創始人禹國剛在北京那場精彩對話中的主角。當時金建棟還是人民銀行監管司司長,要求禹國剛將深圳證券交易所的名稱改為深圳證券市場。而禹國剛則回應“這邊有個菜市場、那邊有個肉市場,我這裡叫深圳證券市場……”

誰也沒想到,正是這樣一位要把證券交易所改名證券市場的金司長,會在8年之後成為了國內最大證券公司的董事長……

2000年,君安事件調查完畢,張國慶因為“虛假注資”和“非法逃匯”等罪名入獄。

張國慶被捕後長達兩年多的時間裡,外界鮮有其消息。

有人曾經感慨,假如張國慶的MBO晚個兩三年,他或許不但不會有如此下場,反而成為競相歌頌的英雄也未可知。試問,從這個世紀初開始的MBO熱潮,讓多少國有企業的經營者一夜之間搖身一變,成為坐擁億萬的富豪,同時還享盡殊榮美譽。然則,歷史終究容不得假設,張國慶恐怕也只有哀嘆自己生不逢時了。

2002年,張國慶出獄後重現江湖。據媒體報道,2003年1月18日,在上海興國賓館一場由新疆國投主辦的研討會上,原君安證券總裁張國慶在研討會上低調出場。張的出現直接引起了會場轟動。同年,由君安舊部組成的華林證券掛牌經營,據說,華林證券的“人腦和電腦都來自君安”,因而被稱為“小君安”,時任總裁的高洪星和兩名副總楊扶平、張軍都出自君安證券。張國慶則籌建深圳市九夷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以大股東的身份在幕後操作。九夷投資2003年初在“華立控股”、“南天信息”等多家股票上有資本運作,不過並未引起大的震動。

相對於張國慶,楊駿更為幸運,最終被免於追究刑事責任。不過,對於楊駿來說,少年得志的時期結束了。

“君安事件”平息後,直到2001年,楊駿重出江湖,成立曉揚投資管理公司,成為國內知名的陽光私募基金。

2009年4月,曉揚投資向客戶宣佈全部易手旗下三隻信託產品,楊駿再次淡出證券市場。當時楊駿對媒體的說法是,“國內的投資方式不適合我,我們更擅長投資港股”,並扔給市場一句“6000點是這輩子再也見不到的點位”。很多人曾為這句話感到忿然。因為常識告訴人們,即使6000點存在嚴重泡沫,但遲早也是會被攻破的。未曾想到,原來楊駿恐已知道自己不久於人世,於是才會做出如此悲情的告白。

天妒英才,2009年6月22日,楊駿因病去世,終年僅44歲。相信,他在天堂的股市中,可以見到6000點。

「酒中仙講故事」曾經的張國慶和他的“君安王朝”

原君安證券總裁楊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