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果了解儿童的行为机制,就会发现,棍棒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近些年西风东渐,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我们学到了很多的西方教育理念,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尊重孩子,不能打骂孩子,遇到问题要跟孩子讲道理。

拥有高等知识的年轻父母,自以为获得了教育的真谛,把它奉为教育圣经,于是完全摒弃了老祖宗的“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观念,觉得这是糟粕。对孩子实行尊重平等教育,遇到问题坚决不打骂孩子,多跟孩子讲道理,从而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于是我们的教育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结果呢?

每当孩子出现问题时,父母苦口婆心的讲了一堆大道理,结果孩子就是不听,依然我行我素,把父母气的吐血。让父母忍不住怀疑“讲道理”到底有没有用,是不是重新祭起我们老祖宗的教育利器——棍棒教育。

那么对于教育孩子,到底是“讲道理”有用,还是“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棍棒教育有用呢?

父母如果了解儿童的行为机制,就会发现,棍棒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儿童的行为逻辑

要判断哪种教育方式管用,我们不能自以为是的理解,认为哪种理论好哪种理论就管用,应该要根据孩子的具体行为逻辑来分析,只有对症下药才能做到真正的有效。

那么儿童的行为逻辑是什么呢?是依靠什么来指挥自己的行为呢?

其实无论成人还是幼儿,最基本的行为逻辑都是一样的,那就追求最大限度的满足自己的欲望,比如吃好、喝好、玩好等等。所以我们会看到孩子总想玩别人的玩具,吃好吃的糖,而成人呢,赚更多的钱,买更好的车,更大的房子。其实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就是为了满足他们的欲望。

但是成人和孩子在追求满足欲望时,有非常重要的一点不同,那就是对于规则的理解运用。

我们成人尽管会想赚更多的钱买更多的东西,但我们不会直接去抢银行、抢商场,因为我们会遵纪守法,遵守各种规则。这是我们从小到大受到父母、学校、社会教育的结果。

但孩子却不会遵守各种规则,因为规则是一个后天概念,需要经过后天不断的教育才能获得的,而孩子恰恰缺少的就是足够的时间来理解这些规则。所以,他们行为逻辑更类似于动物,只知道满足的自己的欲望,追求最大的快乐。所以我们会看到孩子各种不讲道理的表现,看到想吃的就想拿,看到想玩的就想抢,他们才不管这东西原来是属于谁的。

父母如果了解儿童的行为机制,就会发现,棍棒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有的父母可能会说:“不对啊,给孩子讲的各种规则他也懂啊,但是为什么他还明知故犯呢?”

这是因为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更多的是依靠一出生就具备的原始脑,而不是后天逐渐发育出来的理智脑。

因为当孩子年龄幼小时,原始脑处于绝对的统治地位,遇到问题时他们首先运用的就是原始脑,更多的是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以自我为中,心获取最大的利益,使自己最大可能的生存下去。所以,尽管他们也开始具备了理智脑,理解一定的规则,但是但是一遇到问题,他们就习惯性的运用原始脑来处理问题,因此父母这时候讲道理他们也听不进去。

只有后期随着大脑的逐渐发育,受到的教育的增多,同时大量的社交活动,他们才开始逐渐过渡到以理智脑为主。遇到问题是首先运用理智脑来处理问题,才会真正的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开始遵守规则。

好了,我们现在知道孩子的行为逻辑了:

受儿童发育规律的影响,年龄幼小的孩子在行为时,首先依赖的是自己的原始脑,受自己的本能支配,追求最大限度的满足自己的欲望。

父母如果了解儿童的行为机制,就会发现,棍棒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讲道理VS棍棒底下出孝子

现在我们知道了儿童的行为逻辑,我们再来判断讲道理有用还是棍棒底下出孝子有用。

1、尊重孩子,对孩子讲道理

我们上面分析了,年幼儿童的行为是依靠原始本能的行事的,而我们跟孩子讲道理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们克制这种本能,这正好与儿童的行为逻辑相矛盾,所以得到的结果必然是孩子的激烈反抗。这也是为什么无论父母怎么苦口婆心的讲道理,孩子依然不听的原因。

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如果继续坚持尊重孩子的原则,还想要达到让孩子听话的目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父母提高自己的沟通技巧,让孩子听的进去。这种方法不是不可能,但是对于父母的沟通能力要求很高。而这也就意味着掌握高级沟通技巧的父母会很少,大部分的父母都不具备这项能力。

在大部分父母不具备该能力的情况下,父母还坚持运用讲道理的方法,那么结果只有一个:顺从孩子,由着孩子为所欲为。显然,如果这样教育的话孩子就只能是废了孩子。

也就是说,讲道理只适合那些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技巧的父母,并不适合大部分的普通父母。

2、棍棒底下出孝子

棍棒教育有没有效果呢?相信很多父母都很清楚,棍棒教育见效快,往往一棍子下去孩子就老实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自古以来很多父母把他当做教育法宝的原因,因为简单直接,见效快,容易掌握。

那么为什么棍棒教育有这么好的效果呢?这还是受孩子“最大限度的满足自己欲望”的行为准则影响的结果。

最大限度的满足自己的欲望,其实有一个前提——趋利避害。孩子虽然喜欢吃好的喝好的,但不可能为了吃好喝好就不怕死的去抢,被人揍,这显然不可能。被人打死了,吃好喝好还有什么意义?这不满足“最大限度”的设定。正是因为“趋利避害”的本能,才使得判断“最大限度”成为了可能。

而正是因为“趋利避害”,棍棒教育才起作用。

对于孩子来说,虽然他们不懂得各种规则,但是“趋利避害”的本能让他们知道哪些行为是允许的,哪些是不被允许的。也就是说,孩子通过父母的反应来判断行为对错。

举个例子,当孩子抢了别人的玩具,如果父母没有惩罚,那么孩子就不会认为抢玩具是错误的,下次还会继续抢;如果父母进行了批评,那么孩子会认为抢玩具是不好的,下次不应该抢;如果父母严重批评孩子,甚至揍了他,那么孩子会认为这个抢玩具行为很不好,坚决不能再抢。

从这一方面来说,对孩子必要的批评打骂是应该的。如果所有的行为都采用统一的惩罚标准,孩子就无从判断行为对错的严重程度,也就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行为。

父母如果了解儿童的行为机制,就会发现,棍棒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总结

通过对儿童的行为机制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儿童没有进化到以理智脑为主的阶段时,对于孩子讲道理通常很难起作用。同时,因为他们还没有建立自己的价值观,所以他们对于行为对错的判断主要来自于父母的反馈,因此对孩子进行适当的体罚是非常有必要的。

只有儿童过渡到以理智脑为主时,这时就不能对孩子进行棍棒教育了,要跟孩子讲道理。因为这时孩子形成了内在的价值观,他们本身可以依靠价值观来判断行为对错,所以跟父母有道理可讲。这时如果还用棍棒教育,也许会让他屈服,但不能改变他的价值观,所以父母此时要以理服人。

总体来说,6岁前可以适当体罚,6岁后要逐渐减少,10岁以后孩子进入了青春期后,就坚决不能再用体罚了。

当然,我赞成体罚,但不是让父母不分青红皂白的什么问题都用体罚来解决。我们还是以尊重孩子为主,体罚是我们最后的手段。当孩子出现了违规行为,各种方法都用尽后,如果孩子不听,那对不起就必须要动用体罚了。要让孩子知道,有些规则是不能破坏的。要让孩子敬畏规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