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康熙擒鳌拜时失败了,孝庄太后会有什么对策吗?

宋安之


孝庄太后毕竟是辅佐过两任皇帝的人,非常聪明,在谋略、心机上皆非常人可比。如果说她没有万全之策,那肯定不会让康熙皇帝对鳌拜动手的。我觉的鳌拜的作用可能也只是孝庄太后给康熙的一块磨刀石,锻炼康熙的能力而已。


历史上真实的鳌拜,英勇善战,忠于皇室

鳌拜,出身将门之家,能力不凡,骁勇善战。早年时从军,跟随清太宗皇太极四处征战,皮岛之战、松锦会战、西充之战,均立下赫赫战功,深得皇太极的器重,被称为“满洲第一勇士”。而鳌拜对皇太极也的确是忠心耿耿。

崇德八年,皇太极突然病逝,由于没有留下遗诏,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与皇太极的长子豪格是当时皇位的两个最强大的竞争者。

当时鳌拜是镶黄旗的护军统领,也是这场夺位之战中的重要人物。

鳌拜因感念皇太极的信任和器重,誓死拥立皇长子豪格,不惜以命相争。

在帝位之争最为激烈的时候,鳌拜与一批仍然效忠皇太极的将领,按剑而起,对多尔衮说:“我们这些臣子,吃的穿的都是先帝所赐的,如果继位的不是先帝的子孙,那我们就于地下追随先帝。”

在鳌拜等人的坚持下,最终使得多尔衮一方也不得不退让,多尔衮无奈之下提出拥立皇太极的第九个儿子福临为新帝,自己作为摄政大臣。

多尔衮摄政之后,权势如日中天,而鳌拜作为多尔衮的老对手,自然是首当其冲。在这段时间,鳌拜多次被贬职,还几次被“论死”,想要处死他,但好在鳌拜实力不俗,尽管被打压,但还是活了下来。

顺治掌权之后,鳌拜就被顺治视为心腹,地位水涨船高,可以直接管理国家政事,无需经过顺治帝允许。顺治十三年的时候,鳌拜旧伤复发,顺治帝还亲自去探望他,顺治的这般宠信也给了鳌拜专政的机会,为后来的康熙帝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十四岁的康熙是如何除掉满洲第一勇士鳌拜的

顺治十八年,年仅二十三岁的顺治帝驾崩,死前留下遗诏,让年仅八岁的皇三子玄烨继位,也就是康熙皇帝。

考虑到康熙当时年幼,顺治于是任命索尼、遏必隆、鳌拜等人为辅政大臣。辅政大臣中索尼年事已高,对政事虽有心管理但却无力,遏必隆此人庸碌无为,有没有主见,常常听从于鳌拜。所以鳌拜逐渐开始了专政弄权之路。

鳌拜为了铲除异己,不择手段,他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上奏要求将三位大臣论死罪,遏必隆也随声附和。

康熙虽然年幼也知道这只是鳌拜为了铲除异己,所以不同意鳌拜的要求。

但鳌拜目中无人,也不管皇帝的命令,竟然直接将三位大臣处死了,这一举动实际上已经严重触犯了皇帝的威严。

康熙六年,十四岁的玄烨亲政。但此时的朝廷已然是鳌拜的“一言堂”,并不想放弃手中的权力,使得康熙产生了想要除掉鳌拜的想法。

他在宫内培养了一批健壮的青年,每天以摔跤为乐。此举并未引起鳌拜的注意,只以为是小皇帝想要玩乐而已。但也就是这样的不甚在意,直接导致了鳌拜的倒台。

一次康熙传召鳌拜进宫,鳌拜没有防备,只身前去,伺机等候在宫内的青年一哄而上,将鳌拜摔倒制服,收押监内。

康熙立即下手审理鳌拜,之后列出了鳌拜的各种罪状,足足有三十条之多,本想要立即将其处斩,但念在鳌拜曾辅佐过两任皇帝,又立下过不少军功,便饶他一命,将其囚禁起来,不久鳌拜就在囚禁之地死去了。

若是康熙帝失败了,孝庄太后会如何做?

大家可不要小看了孝庄太后这个人,她陪伴皇太极多年,又一手培养了顺治和康熙两位皇帝,更是功劳不小。而且孝庄太后在顺治帝时期就已经经历过多尔衮专权,与此类权臣的斗争经验也是相当的丰富了。

孝庄太后为康熙帝娶的妻子是辅政大臣索尼的孙女,这就将索尼的赫舍里家族与康熙帝绑在了一起,为康熙皇帝找了一个强大的支持者。

就算鳌拜真的要造反,还要掂量掂量赫舍里家族的分量。而且就连康熙帝身边那几个擒住鳌拜的青年都是经过孝庄太后的激励,才下定决心一定要制服鳌拜的。

所以我觉得孝庄太后如此睿智之人,也一定会为自己留好退路。以下是我的几点猜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猜想一:出面安抚鳌拜

若是康熙一击不成,那么孝庄太后一定会立刻出面安抚鳌拜,向鳌拜表明,皇帝不过十几岁,还是个孩子,只是想看看你是不是真的那么勇猛,再抚慰鳌拜几句,再给点赏赐,就能很巧妙的化解这一次的行动。

猜想二:杀了鳌拜

经过此次之后,鳌拜可能就不会再像从前一样再信任康熙帝,甚至可能不计后果狠下杀手,弄死康熙帝,找其他人当皇帝。如果这样,那鳌拜就更难除掉了。所以康熙帝不能成功,孝庄太后一定会立马派人杀了鳌拜,不会让他走出宫门一步,以绝后患。

总结

鳌拜虽然前期忠心可嘉,但后期擅权专政,落到这个下场似乎也是情理之中。而康熙帝虽然年幼,但能顺利扳倒鳌拜这个大患,也是能力不俗。

孝庄太后则一直隐藏在幕后,帮助康熙帝扫平一切障碍,还不露声色,可见孝庄太后才是真正的大BOSS,深不可测啊!


史论纵横


智擒鳌拜,实际上是在索尼还在世的时候,就已经与孝庄太后和康熙皇帝定下的策略。

康熙四年(1665年),在孝庄太后的主持下,康熙皇帝迎娶了索尼的孙女,至此索尼、索额图父子所在的赫舍里家族与皇家的利益紧紧捆绑在了一起。

而在康熙六年(1667年),索尼去世前奏请康熙皇帝亲政,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举措。

首先,康熙皇帝亲政后,辅政大臣的职责就此终止,如果鳌拜等辅政大臣再擅权专政,则是犯下了触动皇权的大罪,而这也就使康熙日后除掉鳌拜奠定了法理性基础。

其次,康熙皇帝亲政,可以收归权力,确保鳌拜集团倒台后政权的平稳顺利过渡。

再次,这也是康熙和孝庄太后通过索尼,向朝堂释放的一个重要信号,提前为执掌朝纲打下舆论基础。

尽管康熙出于试探的目的没有马上同意亲政,但是朝堂上的舆论风向已经形成,在索尼去世后没多久,康熙皇帝就宣布亲政。

但面对刚刚亲政的康熙,鳌拜依旧专横跋扈,甚至在朝堂上擅杀了苏克萨哈,这也使得康熙皇帝和孝庄太后是下定决心要除掉鳌拜。

而索尼生前进行的第二项安排则在这个时候也随之启动,这就是让自己的儿子索额图辞去了大学士、吏部侍郎等一切职务,担任康熙的贴身侍卫,在保护康熙绝对安全的同时,为康熙皇帝智擒鳌拜训练布库少年。

智擒鳌拜的准备工作也就此开始。


智擒鳌拜看似是一蹴而就,但却是一整套非常复杂的“连环计”。

在康熙对鳌拜动手之前,准备工作全部在秘密的状态下进行。

此时的康熙皇帝整日与布库少年们玩闹在一起,不问朝政,继续让鳌拜掌权,在确保朝政稳定的同时,也极大的麻痹了鳌拜。

而所有被选召的布库少年均为上三旗子弟,只服从于康熙皇帝和索额图,对于他们将要做的事情,就连他们自己也不清楚。

康熙智擒鳌拜的时候,是各个环节,环环相扣。

第一环,康熙以商议朝政,并且指导布库少年为由,请鳌拜到武英殿,让鳌拜并没有做任何的防备。

第二环,索额图站在武英殿外,说明康熙已经亲政,不应在佩刀上殿,于是让鳌拜交出了武器。

第三环,在此之前,鳌拜在殿上做的椅子,喝水用的茶杯,都已经经过了特殊的处理,使得鳌拜在无意间翻身倒地。

第四环,服侍鳌拜的太监,其实是乔装打扮的布库少年,在鳌拜倒地后,随即招呼同伴,原本以为这些少年是要扶自己起身的,却不想竟被控制了起来。

第五环,在鳌拜被控制后,康熙皇帝马上宣布鳌拜的三十大罪状,并且宣布要将鳌拜处死。

至此,整个智擒鳌拜的过程就这样的结束了,可以说整个过程设计的非常巧妙,而这也离不开索尼和孝庄太后的智慧,以及索额图的执行力,康熙在此情形下表现出的镇定与泰然,也昭显一代帝王的风采与魄力。


此时的孝庄太后已经帮助康熙做足了除掉鳌拜的一切准备工作,而她需要的只是凭借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稳定局面而已。

为了智擒鳌拜,孝庄太后为康熙做足了准备,其中最为重要的手段就是政治联姻。

实际上,在孝庄太后的授意下,康熙皇帝不仅娶了索尼的孙女,与赫舍里家族实现了利益绑定,同时,康熙皇帝还迎娶了另外一位辅政大臣遏必隆的女儿,使得长期依附于鳌拜的遏必隆,在康熙与鳌拜的较量中保持了中立。

况且在康熙皇帝登基之初,确立四大臣辅政制度的同时,也确定了孝庄太后对于辅政大臣们的监督与节制作用:

“四辅臣担当国事,裁决庶务,入白太后(孝庄)。”

但是实际上,孝庄太后完全可以不用为此担心,已经亲政的康熙是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只要宣布了鳌拜的罪状,鳌拜也只能认罪俯首。

就在康熙宣布完鳌拜的罪状,并且宣布要将鳌拜处死的时候,这个时候的鳌拜是挣脱了布库少年的控制,然后这个时候的鳌拜并没有去伤害或者胁迫康熙康熙,也没有就此逃出武英殿呼喊援兵,要知道,此时在武英殿外的皇宫侍卫都是听命于领侍卫内大臣的,而这个时候的领侍卫内大臣正是鳌拜集团的党羽班布尔善。

鳌拜只是脱掉上衣,露出自己一身的伤疤,来质问康熙,而康熙在随之动容后,也选择将对鳌拜处死的决定改为了终身监禁。两个月后,鳌拜就在狱中郁郁而终了。

所以,即便是权势再大,面对已经亲政的康熙,依然是要行君臣之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凭借皇权的威严足可致鳌拜于死地,也确实不需要孝庄太后留有后手。

如果真的要以防万一的话,关注并控制此时负责宫禁卫戍的领侍卫内大臣班布尔善才是关键,而这也就是康熙皇帝为何要在监禁鳌拜之后,一定要处死班布尔善的原因所在。


雍亲王府


鳌拜是两朝权臣,出身满族瓜尔佳氏,鳌拜年少时,擅长骑射,忠勇智慧,在皇太极时期的攻克皮岛一役中,立首功,被赐号“巴图鲁”(勇士)。后来跟随多尔衮入关,鳌拜屡立战功,是清军的第一等战将。大战山海关,打明军;攻打北京城,打李自成;进攻四川,打张献忠,鳌拜不愧为满洲第一勇士。打仗勇猛,政治上还要站对队。皇太极死后,他反对拥立多尔衮,不久被人告发“擅发兵丁守门”,被论死两次。顺治七年,鳌拜再次因包庇罪论死。

有人说这是多尔衮的打击,但依我之见,皇帝新立,大臣握权,打击鳌拜已经是当时的一种政治正确,所以打击鳌拜是前朝就遗留问题。曾经调停中立的孝庄太后何等聪明,准备了10多年想灭鳌拜,怎会没有失败的预案。灭鳌拜,前台是康熙,后台是孝庄。假如康熙失败,孝庄一定有后备方案。

其一:三大辅臣不和,可借力打力

四大辅臣索尼、苏克萨哈、遏比隆、鳌拜四人并不能够团结,四位辅政大臣之首的索尼是四朝元老,位高望重,但已年老多病,畏事避祸,为了避免争端,在很多事情上不详过问。而且孝庄给康熙迎娶了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为皇后。苏克萨哈属正白旗,与鳌拜相比起来,苏克萨哈倒也算是忠臣了,鳌拜与苏克萨哈虽有姻亲,二人却是政敌,在康熙六年的时候,鳌拜收集苏克萨哈24条罪状,弹劾苏克萨哈,萨克萨哈被满门抄斩。遏必隆虽然性格中和,表面上附和鳌拜。但鳌拜位虽居四辅臣之末位,但自恃军功高,网络罪名除死苏克萨哈,这一点早已让索尼和遏必隆警惕。康熙布局擒鳌拜的时侯,把他的的亲信都安排到了各地,怎么不会暗地里联合索尼和遏必隆。可以说康熙已经控制了京城里的力量,就算是康熙失败,孝庄也会让两位大臣除掉鳌拜。别忘了,孝庄才是幕后导演!

其二:康熙先发制人,鳌拜并无反意

前面说过,鳌拜自恃军功,为人傲慢。在顺治朝就被多尔衮数次弹劾,打击鳌拜,已经成为一种政治正确。就如同杨宇霆一样,在张作霖手下起起落落,受人打击,这也是张作霖的用人智慧。而到了张学良执政时,终于多年的媳妇熬成婆,自恃张学良的长辈。虽然像鳌拜一样并无反意,但却是张学良的眼中刺肉中钉。同张学良除掉杨宇霆一样,纵使康熙失败了,鳌拜也没准备什么策略,孝庄仅凭宫中警卫就可除掉鳌拜。正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孝庄时经历三朝的人物,正是抓住了这一点,才让康熙放手去做。

其三:孝庄太后才是幕后导演

看看康熙登基时孝庄对康熙说了些什么,《孝庄秘史》中谈到:“孙儿,你要昂首阔步地走,记着,这天,由你来撑,地,任你来踏,这天下的人都是你的臣民,去吧!”

康熙,这位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期间,何等的丰功伟绩!除了天资,孝庄的后天教诲更是重要。“忆自弱龄,早失怙恃,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致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有今日成立。”这是孝庄死后康熙讲的。可以说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是历事三朝的伟大政治家!可能在后人眼中只记得是少年康熙扳倒了鳌拜,但实际上如果没有康熙背后的孝庄太后在默默“撑腰”的话,也许康熙王朝也就不是本来的模样了。


历史课课代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康熙擒拿鳌拜所做的步骤

第一步:联姻

在当时有四大辅政大臣,除了鳌拜另外三个分别是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其中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为皇后,遏必隆的女儿为皇妃;

第二步:护驾

命索尼的第三个儿子索额图为皇帝身边的侍卫,且招了二十多个布库少年,整天在一起玩布库戏;

第三步:五连环计

第一计:收缴鳌拜的武器

鳌拜觐见皇帝都是带着武器上朝的,这时索额图就说:“鳌少保,皇上都亲政两年了,再带武器上朝是不是不太合规矩了”,鳌拜当时没多想就把武器给了索额图;

第二计:因鳌拜是辅政大臣,他面见皇上时都赐座位,这时他们就把鳌拜坐的椅子据掉了一条腿,在用胶沾上;

第三计:把平时伺候在鳌拜椅子后的太监换成布库少年里最厉害的一位;

第四计:把平时伺候鳌拜茶水的太监换成库少年中第二厉害的;

第五计:把平时给鳌拜泡茶喝的杯子先放开水里煮沸,然后用茶托递给鳌拜茶水

最后一步,实施五环计;

当鳌拜没有带任何武器觐见,皇上赐坐后,第二厉害的布库少年就将事先准备好的茶水端给鳌拜喝,当鳌拜端起滚烫的杯子时,这时人的自我保护意识本能就会将杯子丢掉,身子也会往两边晃动,接着椅子腿就会断,这时站在凳子后的布库少年就用凳子把鳌拜扣起来,送茶水的布库少年也帮忙把鳌拜摁住了,成功捉到鳌拜!

这就是康熙擒拿鳌拜的经过,而在这经过的每一个步骤里都有孝庄太后的功劳。

首先联姻就是太后下的指,指定她们两为皇后与皇妃的,其次索额图是大学士,有很多官职的,是太后安排他辞去一切官职做了皇帝身边侍卫的,最后的计策也是孝庄太后帮忙出谋划策!<strong>

对于如此聪明的女人,鳌拜根本嚣张不起来,所以如果康熙擒鳌拜失败了,太后没什么可怕的,她有两个选择。

第一,帮助康熙把鳌拜处理掉,她下一文诏书,以皇太极遗孀和顺治帝母亲的身份公布鳌拜的罪状称其辅政大臣做的不称职,要罢免了他,为此鳌拜想造反也不大可能,因为他真实的权利并没有那么大,他只是个功臣而已!

第二,孝庄会说这一切都是小孩玩闹,和他开玩笑,并不是真的要拿他,然后继续不理朝政,做康熙皇帝幕后的帮手,帮她继续处理鳌拜,让康熙通过这件事树立起自己的威望与形象!

第三,如果逃跑且起兵造反,孝庄太后会和康熙一起对抗,当然成功与否就不知道了,如果成功,鳌拜难逃一死,如果不成功,鳌拜就会重新立皇帝,孝庄太后也很有可能被监控,什么都做不了。


猫眼观史


孝庄对于康熙智擒鳌拜一事提前准备了预案,没想到第一个预案就引的鳌拜,以身犯险,鳌拜自以为胜券在握,没想孝庄才是大清的“狮子头”!

在康熙想要将鳌拜罢官免职之时,孝庄做了哪些万全之策?

孝庄太后自皇太极经顺治帝,再到康熙帝可以说见惯了刀光剑影的场面,毫不夸张的说他对朝中每一位大臣都是了如指掌,而且其对政治也是不属于任何一个男人,孝庄太后的几项对策足以保康熙和大清万全。

内松外紧,故布疑阵,攻其心,扰其外,圈地为牢,逐个击破,擒贼擒王!

深夜康熙带领“五名敢死队”,密报孝庄除贼(鳌拜)计划,孝庄太后曾经在奉先殿劝阻顺治帝不要放弃大清的江山,但是以失败而告终,这次孝庄太后同样是在这个地方,面对的同样是大清的皇帝,她做出的选择依然是支持康熙。

当然支持不仅仅是口头上的,孝庄太后告诉康熙用了两次热河调兵,首先攻心于康熙,

“我以密掉热河五千精兵,黎明前即可到京,巴哈里勤王护驾,”

其次攻心于五名敢死队,

“我以密掉热河五万精兵,黎明前即可到京,巴哈里勤王护驾,”

听到五万精兵,康熙嘴角泯然一笑......

大赦九门提督伍六一义父,以安抚九门之首之忠心,让其死保禁宫,以保内廷安全,待将鳌拜活捉后,其虾兵蟹将不足为患!

孝庄深知内廷最后一道关卡就是九门提督一职,显然伍六一便成了重中之重的人物,相信给到伍六一密旨的定然是孝庄的旨意,再或许是孝庄假借康熙之意授意给伍六一密旨,将内廷除伍六一外全部大换血。

当然大赦伍六一之父也有胁迫和诱惑之意!

孝庄假意病重,引鳌拜单身上钩,殊不知前期与鳌拜交手过的侍卫已然被孝庄和康熙训练成了死士,以命相搏,换取似锦前程!

康熙深夜带死士向孝庄请命,孝庄太后给他们先是画了前程似锦的大饼,后是告诉他们,人这一辈子能干成一件大事,等年老了回首往事的时候都是值得的,此时以后的侍卫已然可以以一当十,可以说是提前燃烧了自己的力量。

在与鳌拜拼命的过程中,轮番上阵,吐血爬起,致死不休!

内外包夹,分圈屠杀,在内活捉鳌拜,在外屠杀班布尔善,里应外合。

九门禁闭,九门提督伍六一紧锁城门,带兵对班布尔善等人突袭,鳌拜被侍卫缠身,终以寡不敌众,被生擒,而班布尔善及兵勇不善厮杀,最终被伍六一所剿灭!

康熙之所以能够如此顺利的产出鳌拜及其党羽,其中大半是孝庄太后密谋策划,只是康熙不知其全部竟而已!

我是历史中简堂追溯传奇,一家汽车公司的失效分析师,喜欢的朋友欢迎关注吐槽。

有关汽车,日语,英语,自考等方面的知识也可以互相交流,感谢您的阅读。


历史中简堂追溯传奇


简单分析一下康熙战胜鳌拜的关键因素。

第一,康熙擒拿鳌拜的思路:(擒贼先擒王)。这是孙子兵法的战术思想,同样也是康熙皇帝能够做好的战胜鳌拜的策略。如果想实现“擒贼先擒王”这个想法,必须满足一个条件,因为鳌拜作为摄政王中权利最大的一位,必须让他放松警惕,如果做到让鳌拜放松警惕呢?

如果要擒拿鳌拜,须讲究天时地利人和

第一地点,也是第一关卡,这个地点是地理上的位置,同样要是政治上的位置,这个地点的选择要在擒拿鳌拜之前不能让信息泄露以免功亏一篑,二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太久不行,以免鳌拜起疑心。三是躲避眼线,鳌拜作为权臣,同样在康熙的身边安插了不少眼线,避免有人通风报信,最后地点选择在了武英殿。

但是这些只是为了保证能够擒拿鳌拜,不足以捍卫皇室亲政,为什么呢?因为鳌拜的同党会不顾一切冲进武英殿救出鳌拜,更有班布尔善虎视眈眈,到那时,就算康熙擒拿了鳌拜,怕也是局面失控。

怎么办呢?

第二步,为了防止以上情况的发生,康熙设置了第二道关卡:九门。从皇宫通往歪廷的关键地点。九门之内一般都是皇亲国戚,出九门皆为三教九流。但实际上,鳌拜居住在应该是九门之内,皇宫之外,这些地方归九门提督管理,控制住了九门提督相当于给九门之内与皇宫安插了一把结结实实的锁。

战争的必要条件是军队,就算康熙前面的条件占尽先机,没有军队未必稳操胜券。当时朝廷上的四大辅政大臣遏必隆苏克沙已经完蛋了,只剩下索尼和鳌拜。所以孝庄太后出手了,康熙设置了第三道关卡。

铲除鳌拜的三个关卡,康熙自己解决了第一道,他培养了十几个布库,天天玩一样训练,目的就是擒拿鳌拜,有人说打不过怎么办,就算鳌拜是满洲第一勇士,但是双拳难敌四手,他总有累的时候,人海战术也能够战胜。为了避免鳌拜有所防范,他让布库挑战鳌拜,结果被鳌拜打的满地找牙,这时候鳌拜已经放松警惕,小看了康熙身边的布库,哪知道他们都把力量藏起来了。

第二个关卡和第三个关卡怎么办?孝庄太后出手了!

首先搞定九门提督吴六一,控制九门,号称“铁丐”为人正直,在孝庄的指点下,康熙将吴六一的养父赦免,吴六一是孝道之人,依然是感恩戴德,本来鳌拜和班布尔善也收买过吴六一,很明显事情没有办到点子上,被吴六一拒绝了,吴六一的选择很重要可以说他的选择起到关键作用。

二是搞定索尼,孝庄直接开出了一个天价,令索尼无法拒绝的条件,就是将索尼的孙女纳为康熙的皇后,索尼自然喜出望外,毕竟这个条件令他无法拒绝。

综上所述,康熙能够擒拿鳌拜,孝庄太后太关键了,如果没有吴六一的支持,没有孝庄太后的手段,康熙恐怕会遭到鳌拜等党羽的剿灭屠杀。



吾聊历史


孝庄之所以放心大胆让康熙“擒鳌拜”,是因为她把背后所有厉害关系都看得清清楚楚。所以,放心啦,她知道棋子放在哪里便无后顾之忧!所以不是有无后手的问题,而是需不需要后手的问题?


鳌拜本质不过一家奴耳,上位之路靠的是表忠心!

鳌拜虽然是满清第一巴图鲁,但是他的出身并不高,他只是镶黄旗的一个护军统领而已。他所有的功绩都是因为她死心塌地地追随皇太极。所以在孝庄面前,他只能以家奴自称。

在皇太极驾崩后,豪格与多尔衮的储位之争。他是坚定的豪格支持者,原因只有一个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拥有对正黄旗和镶黄旗的继承权。所以他与正黄旗的索尼等八人密谋阻止多尔衮上位,并且誓死兵谏,”不立先帝之子,我们宁可从死先帝于地下。

在多方斗争与妥协以后,多尔衮作出让步,拥立皇太极第九子,年仅6岁的福临继位,由郑亲王济尔哈朗和多尔衮一同辅政。这个格局不过缓兵之计,目的就是多尔衮为了在大清仍能保持团结的情况下,一步步实现自己的野心。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斗争仍然继续,各种势力仍然在做着权力上的争夺。多尔衮重点打击豪格,而豪格的拥护者鳌拜自然是处于被“迫害”的行列。

这就使得鳌拜彻头彻尾成为多尔衮的反对者。顺治亲政后,得知鳌拜、索尼等人当年曾经盟誓“一心为主,生死与共”,认为鳌拜是个大忠臣,所以把他视作心腹肱骨。而鳌拜的表现也表现得可圈可点,顺治14年(1657)冬,孝庄病重,鳌拜昼夜于宫中侍候,都顾不上自己休息吃饭。



性格决定命运,鳌拜性情刚愎,器量狭隘,势力愈张,骄横日甚。

所以顺治18年(1661)正月初8,顺治驾崩的时候,鳌拜、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4人成为了托孤辅政大臣。这4个人里索尼是正黄旗,鳌拜和遏必隆是镶黄旗,只有苏克萨哈是正白旗的。所以这四个人之间仍然也是内斗不止啊!

鳌拜和遏必隆本身都是镶黄旗,愿意不愿意那都是同盟,更何况遏必隆相对还是比较腹黑一点的,万事不出头。而索尼年纪又大了。所以正白旗的苏克萨哈就成了鳌拜的眼中钉、肉中刺。

在辅政期间,鳌拜的野心是得到了进一步的膨胀。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一直被康熙看在眼里,恨在心里。鳌拜很善于打仗,但是政治上仍然非常幼稚。

看看其他三个辅政大臣做了什么?你就知道鳌拜为什么会是这个结局了。

索尼在死前上书请康熙提前亲政。因为他提前得到孝庄赐婚,将自己的孙女嫁给康熙做皇后,保证了赫舍里家族未来的荣华富贵。

而苏克萨哈也是被鳌拜压着,没实权,所以不如趁此机会,直接请辞辅政大臣。这就意味着鳌拜和遏必隆也应该下岗了。这样一下子反而成了康熙的忠臣,整个正白旗面临的”不公正”的政治待遇都将改写。

而遏必隆虽然鳌拜做什么,他都不发一言。但是康熙4年(1665年)就把二女儿送进宫里了,当时连个封号都没有,人家任然啥话都不说,结果康熙16年(1677年)立为皇后,是为孝昭仁皇后。而自己也仅仅身陷囹圄一年而已,很快就得到了康熙的宽释。

再来看看鳌拜,只知居功自傲,目空一切。结果别人审时度势,各有所得。而他被康熙打翻在地,用来立威!所以真正厉害的人都不在表面,而在背后。表面越张狂,结局越荒唐!


即便康熙失手了,接下来只需要康熙一道诏书,鳌拜仍然无法掀起大浪!

因为此刻上三旗,正红旗、正白旗都已经站队到了康熙旗下,而所谓的鳌拜的镶黄旗,也已经有一半现在康熙旗下。到时候无非是考验遏必隆得态度,废话女儿在宫里呢,康熙明确了鳌拜的罪状,难道自己还要跟鳌拜一起造反不成?

即便鳌拜仗着自己的武功,打出所谓”清君侧”,形成抗衡局面。此刻只需要孝庄一道诏书,以皇太极遗孀的身份,诏令镶黄旗回归。如若不然,鳌拜是要自己打自己耳光吗?

更何况,入关以后,经过顺治朝的汉化。皇权意味着什么?作为臣子,鳌拜又有什么资本跟康熙斗?

《康熙王朝》里有个班布尔善叛乱,被九门提督铁丐吴六一平定。这是艺术创作,但是也从另一个方面来展示了,如若鳌拜动刀兵最后的结果,呗剿灭,也只有被剿灭。


其实从前往后,都显示了孝庄在康熙身后布局的身影。但是孝庄更多的是不干预。在这整个过程中,他她只动了一个棋子,那就是替康熙娶亲,把赫舍里家族拖下水,和康熙捆在一起。其他她甚至连问都没问一句。然而正是因为这步棋,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把整个棋局都走活了!


炒米视角


我认为整个清朝的皇太后里面权势最大的只有两个,一个是慈禧太后,另外一个就是孝庄太后,而后者无论是在眼界、见识、还是治理国家的能力方面都要胜出前者很多。以我个人对于孝庄太后的认知来看,

对付鳌拜只是她为孙子设置的一道考题而已,即便康熙失败,她也早就做好了对策。

运筹帷幄,手腕高超

孝庄太后具有所有优秀政治家具备的政治嗅觉和领导能力,首先她是一步步从后宫争斗之中脱颖而出成为皇后的,磨砺了她的性格,没有一点狠劲是绝对不可能统御六宫的。之后又连续辅政两位年幼的皇帝登基,并且都牢牢的坐稳了宝座,孙子康熙更是打造出康乾盛世,这些都说明孝庄有着极其高明的政治手腕。尤其是在和多尔衮的斗争中孝庄始终处于上风,连实际上大清朝的开国皇帝都奈何不了她,区区一个鳌拜只是为了制衡多尔衮的工具,又能掀起多大的风浪呢?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别看在影视剧中鳌拜显得不可一世,但其实上他只是出身于效命于正黄旗的镶黄旗,说的难听点就是皇族的奴才,能够从排名最后一名的顾命大臣做到当朝首辅,其实所有的权利都是孝庄对其卖命报效的一种褒奖,孝庄心里有数,鳌拜是不会反的,因为鳌拜得罪的人太多,即便反了也很难得到其他人的支持。另外对于这个辅政大臣孝庄也是留了一手的,那就是只给他政权,却不给他兵权,没有兵权鳌拜个人再勇猛又怎么可能造反成功呢?而在鳌拜帮助孝庄除去所有的政敌之后,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场也并不意外。

所以,我认为鳌拜外强中干,他只是孝庄手中的一个棋子,他的生死荣辱都系于孝庄的一念之间,鳌拜最后的剩余价值就是孝庄对康熙亲政前的一次考试,考过了固然好,考砸了孝庄一句轻描淡写的“小孩子喜欢胡闹,鳌少保不必放在心上”就可以轻易的把鳌拜打发掉,这个女人不简单啊!


历史真香


如果康熙擒螯拜时失败了,孝庄太后会有什么对策吗?

看过鹿鼎记的人都记得,少年时的康熙被权臣螯拜欺负得不要不要的。无奈之下的康熙,只能铤而走险,依靠韦小宝和一群少年布库,智擒了螯拜,而韦小宝更是在天地会刺杀螯拜时,手刃了螯拜。从此改变了康熙小玩伴的身份,走上了飞黄腾达之路。

小宝战鳌拜:

历史上的螯拜是个什么样的人,真的如小说中一样不把康熙放在眼里吗? 螯拜是满洲镶黄旗人,清朝三朝元老,一生随皇太极征战四方,屡立战功,号称‘满州第一勇士。“,是皇太极的心腹。

在皇太极去世后,坚定的与多尔衮斗争,拥顺治继位,深得顺治的信任。顺治死后,任命以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大臣,辅佐小皇帝玄烨。



但是这四人之间,矛盾重重,在索尼病死后,鳌拜设计除掉了苏克萨哈,排挤遏必隆,大权独揽,丝毫不把小皇帝康熙放在眼里。

为了维护皇权,康熙以布库之计擒住了螯拜,宣布鳌拜N条罪状,虽然没有杀他,也让他牢底坐穿了。 客观上来说,康熙用的是一招险棋。

如果失败了,会有什么后果?康熙自己都不知道。可有一个人知道,也许一切都在她的掌握之中,这个人就是康熙的奶奶,老谋深算的孝庄太后。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除螯拜之前,康熙向孝庄商量过。虽然孝庄是个女人,但她久经权力斗争的考验,有着丰富的斗争经验和斗争策略。

早在索尼去世前,孝庄就做主,将索尼的孙女许配给康熙做皇后。这还不算,过了几年,又让康熙把遏必隆的女儿娶做妃子。

孝庄和小康熙:

这样,四个辅政大臣就有两家与康熙捆绑在一条船上了,同时,这两家代表的正红、正白二旗两股势力也站在了康熙这一队。

孝庄其实知道,螯拜虽然嚣张拨扈,但不敢也不会造反。他说到底只是个莽夫,最终梦想不过是在皇帝面前他一个人说了算,所有他看不惯的人都得滚蛋。就算康熙的意图被识破,螯拜也不敢真的把康熙怎么样。

智擒鳌拜:

事实也证明了她的远见:螯拜真的没怎么反抗,只是大喊“老臣无罪!“ 螯拜党羽虽多,可真正的死党不过班布尔善一个。在康熙擒螯拜的同时,孝庄就顺带让人把班布尔善给解决了。这样,螯拜孤掌难鸣,也兴不了什么风浪。

所以,康熙八年(1669)五月的那一天,她只是安静的坐在后宫,等待着胜利的捷报就行了。


刚日读史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鳌拜自小习武,刚刚成年便随皇太极四处征战,在一次次的战役中,为皇太极夺得一场场的胜利,为满清入主中原,立下了汗马功劳。

顺治临终时便把幼子玄烨托付给了他,让鳌拜好好扶持新帝,可是顺治帝死后,鳌拜看着当时年幼的康熙,他开始越俎代庖,用辅政大臣的名义铲除异己,群臣慢慢以鳌拜为首。

使得康熙空有皇帝之名,真正的实权掌握在鳌拜手中,完全没有一国天子的威严。

康熙对他恨之入骨,渐渐对他起了杀心。

康熙召鳌拜进宫,设计捉住了鳌拜,在他要下令将他处死的时候,鳌拜掀起了自己的衣服,露出了身体上的累累伤痕,这是他早年出生入死经战沙场的证明,康熙最终将他囚禁起来,让他老死狱中。

孝庄太后是辅佐过二任皇帝的,她的心计谋略是非常人能比的,她一直站在幕后,不显山不露水地为康熙扫除权力的障碍。


如果康熙擒鳌拜失败了,孝庄太后肯定还有后招,不会让康熙处于被动的局面。 孝庄利用鳌拜排除了政敌,统一了朝政,当时康熙年轻,要是失败了,只要鳌拜不反,就说这是小孩子们玩的游戏,说几句场面上的好话,赐几件赏赐也就过去了。

孝庄深知内廷最后一道关卡就是九门提督一职,伍六一便成为很重要的角色,伍六一接到孝庄太后的密旨,将内廷除伍六一外全部调换,为康熙擒鳌拜提供了强有大的助力。


以上为个人观点。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