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堅克難 重振虎威

岐江潮音 | 攻堅克難 重振虎威

11月8日,中山高規格召開全市經濟工作會議,深入分析當前全市經濟工作,把脈形勢、凝聚共識,剖析問題、廓清思路,發出了推動中山經濟重振虎威的動員令。

今年以來,市委、市政府不為一時的數據波動所困擾,始終保持戰略定力,主動調結構、去泡沫,同時釐思路、治亂象、優機制、建平臺,堅決把戰略重點和發展重心調整到高質量發展上來,做了許多打基礎、利長遠的工作。

前三季度,全市GDP等主要綜合性指標逐步回暖。但與此同時,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一些關鍵指標低位徘徊,與兄弟城市相比差距較大。

產業、土地、行政架構、城鎮空間佈局等難以為繼成為制約發展最大掣肘,加之未來宏觀經濟形勢具有長期複雜性和高度不確定性,推動中山經濟邁入平穩、健康、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常態依然任重道遠。

我們要知恥後勇、痛下決心,以絕地求生的勇毅果決,全力止住頹勢,防止經濟下行形成慣性、形成勢能。

打好打贏經濟工作翻身仗,當務之急,就是要放下包袱、輕裝上陣。

回望四十年改革開放,中山人憑著“敢為天下先”的精氣神,靠著“不走回頭路”的眼界和膽識,讓昔日的農業縣成為經濟強市、工業強市,一舉奠定了廣東“四小虎”的地位。

一窮二白的底子,特殊的行政體制,沒有政策“偏飯“,沒有經驗可循,甚至還要冒著無法預估的風險——艱棘如斯,中山依然闖出了一條具有自身特色的發展路子。

四十年後的今天,與創業之初相比,辦法一定是比困難多。要接受既定事實而不失卻信心,挑起重擔而不揹負思想包袱,歇歇腳、喘口氣,重整行裝再出發。

近年中山經濟增長下滑,看似突然、偶然,實際卻是長期性、結構性、累積性的問題所導致。

多年來,中山以佔全省1%的土地、3%的人口,支撐著全省靠前的經濟總量。

高強度的開發、高速率的運轉,必然會伴隨著一些問題矛盾。這一輪的經濟下行,實際上是對傳統模式需要路徑創新、結構調整、動能轉換的一次強提醒。我們要重視腠理之疾、肌膚之疾、腸胃之疾,辨證施治、把脈開方,防止病灶深入骨髓。

土地規劃存在亂象,就一寸一寸理順,把亂的變規整、無序的變有序;投資結構不合理,就一步一步調結構、去庫存,用轉型升級的陣痛換取整個肌體的健康;項目落地難,就一點一點打通瓶頸,近憂遠慮一併考量……更應看到的是,這些問題都不是孤立存在,而是具有耦合性,關鍵癥結一旦解開,就能一通百通、一活百活。

如果說問題矛盾的解決,能夠讓中山“重振虎威”,那麼,機遇紅利的釋放,則將使中山“如虎添翼”。

當前,我們迎來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兩個國家重大戰略,“雙區驅動“利好疊加,勢必帶來“乘數效應”。對於中山而言,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獨特優勢,那就是十年磨一劍的深中通道即將建成通車。這是中山前所未有的機遇,開啟的將是全新的空間。

今後五年,就是決定中山未來地位和格局的關鍵期。

我們要按照省委賦予的“三個定位”,超前謀劃、高位佈局,推動交通網絡、產業發展、創新要素、平臺載體、城市規劃、公共配套、營商環境等全方位對接融合,以更強的信心決心、更強的渴望期待,真正抓住機遇、用好機遇,不僅爭得“頭啖湯”,還要飲得“長命水”。

幹事創業,關鍵在人。

當前中山要打的硬仗很多,必須上下齊心、左右協同,眾志成城、同向發力。

市委明確

建立重實幹重實績的激勵導向,把敢擔當、能扛事、會幹事的好乾部用起來,給他們施展才乾的廣闊舞臺,讓能者居上、有為有位成為常態。

完善容錯糾錯機制,為勇於把“不能辦”變為“創造條件辦”的幹部撐腰鼓勁,為擔當者擔當、為負責者負責。要弘揚企業家精神、尊重企業家價值,善待和愛護來到這座城市的每一個個體,讓每一個新老中山人都成為城市主人翁,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湧流,一起把共同事業推向前進。

“望遠方知風浪小,凌空始覺海波平”。

只要我們堅決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實省委、省政府要求,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謀劃安排,搶抓戰略機遇,把握長期大勢,找準主攻方向,奮力攻堅克難,中山經濟一定能夠轉危為機、撥雲見日、重振虎威、再創輝煌!

(文章轉自中山日報,標題有改動)

美編:陳泰玉

編審:李華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