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上富—奉新地區查明瞭成礦地質條件,系統總結了區域成礦規律

原標題:江西上富—奉新地區區域地質調查研究取得新認識

摘要:經過對江西九嶺上富—奉新地區1∶5萬區域地質調查,釐定了測區的岩石地層序列及地層格架,闡明瞭奉新古近紀盆地演化特徵;將侵入活動劃分為新元古代、晚侏羅世、早白堊世3個時期,建立了調查區侵入岩活動序列;釐定了斷裂性質、期次及先後順序,建立了調查區構造格架。查明瞭區域成礦地質條件和背景,系統總結了區域成礦規律。探索了江南造山帶東段九嶺隆起新元古代花崗岩岩漿成因和大地構造背景、宜豐巖組構造-岩石特徵及形成環境等科學問題。

1.項目概況

“江西1∶5萬上富鎮、奉新縣、下觀幅區域地質調查”子項目,歸屬於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調局南京地質調查中心實施的“欽杭成礦帶德興—歙縣地區地質礦產調查”項目,由江西省地質調查研究院具體承擔實施。項目週期為2016—2018年。主要目標任務是查明區內各地質實體物質組成、時空分佈及成因,建立地層、岩石、構造基本格架及區域成礦地質背景和主要控礦因素,系統總結區域成礦規律。

2.成果簡介

(1)確定宜豐—景德鎮構造帶的北界。區內宜豐巖組是一套以碎屑岩為主夾火山岩(細碧巖、石英角斑岩等)的變質岩系,其中的碎屑岩具有變質粉砂岩與千枚巖組成的韻律層理,局部發育水平層理,形成於弧後盆地構造環境。根據前人1∶25萬上高幅、江西省地質志資料,結合本次在下觀幅觀察到的接觸界線關係,確定了宜豐巖組和新元古代花崗岩之間為先侵入後逆衝推覆的接觸關係(圖1、圖2)。提出宜豐—景德鎮構造帶的北界應從橋西—汪家圩南移至宜豐—村前一帶。

江西上富—奉新地區查明瞭成礦地質條件,系統總結了區域成礦規律

圖1 新元古代九嶺巖體與宜豐巖組呈侵入接觸關係

(下觀幅D4348)

1—宜豐巖組硅化角巖化絹雲千枚巖;2—九嶺序列花崗閃長巖;3—接觸面及細粒邊;4—侵入面產狀

江西上富—奉新地區查明瞭成礦地質條件,系統總結了區域成礦規律

圖2 新元古代九嶺巖體與宜豐巖組呈斷層接觸關係

(下觀幅D4320)

(2)查明瞭奉新盆地古近紀地層鄭家渡組和奉新礫岩巖性組合及沉積環境。其沉積相可劃分為沖積扇扇根相、扇中和遠端,局部發育辯狀河及侷限湖泊相,提出奉新紅盆地經歷了斷陷、抬升遷移、消亡3個演化階段(圖3),始於始新世,消亡於漸新世。

江西上富—奉新地區查明瞭成礦地質條件,系統總結了區域成礦規律

圖3 奉新盆地沉積演化發展階段略圖

1—新元古代雙橋山群;2—九嶺花橋巖體;3—鄭家渡組下段;4—鄭家渡組上段;5—奉新礫岩;6—控盆(正)斷層;7—地質界線;8—剖面線

(3)獲得九嶺巖體中暗色微粒閃長質包體鋯石U-Pb年齡為833Ma,提出這類包體代表九嶺地區第一階段岩漿侵入活動這一新認識(表1)。結合野外侵入接觸關係及本次新獲得的833~780Ma的LA-ICP-MS鋯石U-Pb年齡,將九嶺地區新元古代花崗岩演化劃分為4個階段,並對其岩漿侵位機制、成因、構造背景、構造岩漿演化特徵進行了總結,認為其形成於後碰撞構造環境。

表1 調查區新元古代花崗岩演化階段劃分表

江西上富—奉新地區查明瞭成礦地質條件,系統總結了區域成礦規律

(4)對調查區地質構造進行系統調查,建立了區域構造格架。重點對越山、上富-觀下、花橋-汪家圩韌性剪切帶及九嶺南緣推覆體進行了詳細研究,查明瞭其規模、幾何學、運動學特徵。

(5)查明瞭區內北東東(近東西向)深大斷裂和北東向斷裂分別為新元古代和燕山期控巖、控礦構造,北西向斷裂為燕山晚期鈮鉭礦控礦構造,對指導區內找礦具有重要意義。

(6)查明瞭區內鈮鉭、銅金等礦床(點)地質特徵、礦(化)體特徵及礦床成因;系統總結了區內鈮鉭、銅金、鎢錫成礦地質條件和成礦地質背景,分析了地層、岩漿岩、構造與成礦的關係;總結了鈮鉭、銅、金、鎢、錫主要礦種的成礦規律。

3.成果意義

獲得了系統的岩石地球化學數據和鋯石U-Pb年齡,為研究江南造山帶九嶺地區岩漿動力學機制提供了基礎資料。首次提出九嶺地區新元古代岩漿活動經歷了4個演化階段,對研究江南造山帶東段構造岩漿演化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宜豐巖組構造-岩石特徵、形成環境的新認識,對區域構造邊界的釐定有重要指導意義。查明瞭區內鈮鉭、銅金等礦床(點)成礦地質條件,總結了成礦規律,為九嶺地區稀有金屬找礦、勘查、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新發現的吹火嶺金礦、槽山坳粉石英礦等5處礦(化)點和圈定的9處找礦有利地段,為進一步開展區內礦產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找礦線索。

(江西省地質調查研究院 張福神 徐進 鍾斌供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