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自然科學獎:在青藏高原上為國找銅礦

銅因其優良的導電性、導熱性、延展性、耐腐蝕性等優良性質,被廣泛應用於機械製造、建築工業、國防工業等重要領域,是維持社會經濟穩健發展的關鍵性大宗金屬之一。但我國銅資源保有儲量存在極大短缺,科學家們日以繼夜地找礦、勘查,尋求突破。近期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的"碰撞型斑岩銅礦成礦理論"項目大幅度發展和完善了經典斑岩銅礦理論,極大拓寬了全球斑岩銅礦的勘查區域。

國家自然科學獎:在青藏高原上為國找銅礦

斑岩銅礦是全球最重要的、業界最關注的銅礦類型,為世界提供了70%的銅資源。國際普遍接受的經典成礦理論認為,斑岩銅礦多產於岩漿弧環境,形成與大洋俯衝有關。那麼問題來了,我國廣大地區、特別是西藏地區等缺乏大洋俯衝環境的斑岩銅礦床成因該如何解釋呢?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侯增謙研究團隊潛心研究,在青藏高原這一最年輕、最典型的大陸碰撞造山帶一紮就是十餘年,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最終建立了一套完整、系統的碰撞斑岩銅礦成礦理論。該理論回答了在缺少活動大洋俯衝的碰撞環境下,斑岩銅礦特徵及形成機制的問題:

國家自然科學獎:在青藏高原上為國找銅礦

(1) 證實成礦斑岩起源於加厚的新生下地殼的部分熔融;

(2) 發現成礦所需的水來自幔源鹼性岩漿的混合注入及源區角閃石分解;

(3) 證實成礦金屬及硫主要起源於碰撞前沉澱於下地殼中硫化物的熔融分解;

(4) 發現碰撞型斑岩銅礦呈強疊加的蝕變礦化分帶模式。

國家自然科學獎:在青藏高原上為國找銅礦

碰撞型斑岩銅礦理論的創立,拓寬了全球斑岩銅礦的勘探區域,指導了碰撞帶斑岩銅礦的勘查工作。"事實上,大陸板塊碰撞的範圍要比大洋俯衝的範圍大很多。我們以國家重大需求為牽引,突破瓶頸,通過理論創新,指導技術實踐,短時間內就在青藏高原發現了十多個銅礦。"侯增謙院士表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