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玉兔”戰略大轉移

韓紹金 劉曉慧 宋星光 科技日報記者 付毅飛

2020年2月17日17時55分,玉兔二號巡視器再次醒來,迎來了第15個月晝的工作。

此前在第12月晝,應科學家團隊的要求,玉兔向行進路線南側一個年代較近的撞擊坑逼近探測,雖然因為周邊地形太過複雜,它最終“望坑興嘆”,但它還是探測了坑前的濺射碎石,拍了撞擊坑的全景照片,也算不虛此行。隨後玉兔轉身,毅然告別南側的深坑,繼續探索征程。

“玉兔”战略大转移

大型深坑照片

導航員的千里眼

對於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的玉兔駕駛員們來說,指揮玉兔行動,必須看清遠方的月面態勢,作出長遠打算。在玉兔前行的同時,駕駛員們一直心存顧慮,那就是在月面看得見的撞擊坑下,隱藏著的年代久遠的巨大退化撞擊坑。

“玉兔”战略大转移

月面高清影像圖

通過上圖可以看到,此時的玉兔位於2個直徑分別為16米和9米的大坑中間,大部分控制團隊成員建議繞過16米撞擊坑後一路向西,因為這個方向看上去一馬平川,有人甚至已經開始規劃起後續路徑。

巡視器副總設計師於天一卻遲遲不肯拍板。他思索良久,突然招呼大家圍上前,指著影像圖中當前點西側位置說:“你們看,這片區域左側磨砂幽暗,右側光亮鋥白,這是什麼?這是典型的撞擊坑特徵。”大家吃了一驚,紛紛仔細觀看。

於天一說:“這個撞擊坑跟咱們以前遇到的撞擊坑不一樣,這很有可能是一個已經存在億萬年的退化撞擊坑。”按照他的指示,導航員王鎵立即將等高線疊加在了態勢圖上,在此前大家提議的路徑上,一個隱蔽的大坑被勾勒了出來。

“玉兔”战略大转移

疊加等高線的月面影像圖

這是一個超大型撞擊坑,由於年代久遠,坑沿已經難以辨認,內部也被大大小小的隕石撞得千瘡百孔。撞擊坑的東北側,還密密麻麻排列著許多小型撞擊坑。如果玉兔走到這裡,很可能陷入進得去出不來的死衚衕。

大家迅速達成一致,行駛策略由“南征”改為“北戰”,進行戰略大轉移。他們決定讓玉兔向北挺進,先繞過西北側的小型撞擊坑,後續幾個月晝持續向北,直到繞過超大型撞擊坑後再改道向西。

三顧眼前坑,終得放心路

按照慣例,月晝上午玉兔要向西北方向行走,但在月面影像圖上,駕駛員們發現西北側有一個撞擊坑。這個坑看上去黑洞洞的,彷彿坍塌的懸崖。

通過全景相機的原始圖像,駕駛員能隱約看到這個撞擊坑。但這個方向的圖光線太晃眼無法看清,他們決定先讓玉兔向前移動,走近後重新拍圖確認地形。

移動完成後,駕駛員們很快拿到了重新感知的導航相機圖像。然而此時太陽高度較低,而且位於玉兔成像方向的後側。新圖像的西北方向被直射光線和玉兔自身的陰影占據,依然無法看清這片區域。

如果不看清坑的全貌,就無法探知它的邊界。考慮再三,駕駛員們決定等第二天時機合適時,對該區域再次進行全景成像。他們獲得清晰的圖片後,發現圖上顯示的地形觸目驚心:一個直徑約20米的大型撞擊坑靜靜的躺在那裡,周圍遍佈著坑坑窪窪的小型撞擊坑和濺射石塊。幸好沒有讓玉兔繼續往西北走,否則一旦滑落到坑裡,後果不堪設想。

“玉兔”战略大转移

直徑約20米的撞擊坑

目標玄武岩區

目前正經歷繞坑之旅的玉兔,後續將繞過西側山脊,向西行進,最終目標是距離著陸點約1.8公里遠的“玄武岩”,在那片地質不同的區域探究月背的奧秘。

“玉兔”战略大转移

玄武岩覆蓋區域(紅色線條區域)白色十字為玉兔所在位置

截至本月休眠前,玉兔已經在月面工作了423天.睡前的最後一步,是在4年一度的2月29日走出來的,它的累計行駛里程也停留在了399.788米。如果玉兔也有朋友圈,它可能也會截屏打卡留念吧。

這段時間,玉兔也斬獲了多項榮譽。國家天文臺科學家們利用玉兔測月雷達獲取的第2月晝數據,首次揭開了月球背面地下淺層結構的神秘面紗,大大提高了人類對月球撞擊和火山活動歷史的理解,併為月球背面的地質演化研究帶來新啟示。在兩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9年的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中,“嫦娥四號探測器月背軟著陸,探測到月幔物質出露的初步證據”穩居榜首。

榮譽加身,讓玉兔駕駛員們感到責任更加重大。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均由作者提供

審核:朱麗

終審:冷文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