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的助推器--通濟渠

隋代是中國歷史上短暫的朝代,但它具有劃時代意義。它結束了近三百年的“東晉十六國”時期分裂,令中華民族重返統一軌道;另一重大歷史貢獻是開鑿隋代大運河,它以洛陽為中心開鑿的通濟渠、永濟渠,將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和海河連接起來。南宋以後,隋代大運河的通濟渠隨著政治中心的遷移,以及黃河的泛濫等因素逐漸消失了。2014年6月,中國大運河在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因其是世界上開鑿時間較早、規模最大、線路最長、延續時間最久的運河,對中國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全方位的貢獻和影響,獲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國大運河的概念包含了己消失的隋代通濟渠。因此,2018年8月,筆者曾從洛陽出發經偃師、鄭州、開封、商丘、淮安、揚州、杭州歷時兩週,對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作了走馬觀花的通識旅行。深感通濟渠對中國歷史的作用意義值得我們深入的探究。

中國五千餘年歷史中,交通運輸數千年是以內河水運為主。但是,中國的主要河流黃河、長江、珠江均為自西向東的"一江春水向東流",中國的南北幅員廣大,農耕社會的物產商品南北交流具有重大經濟意義。但是,我國主要河流的流向嚴重製約了商品的交流,歷史上也出現許多劃江割據的問題。中國歷史先秦以前開鑿的運河,吳國溝通長江與淮河的"邗溝"、魏國溝通黃河與淮河的"鴻溝"、秦國溝通長江流域與珠江流域的"靈渠"等,基本是為了戰爭目的。但這些都構成隋代大運河的基礎,隋代大運河能短時間內完成,有上千年曆史人民的智慧和艱苦付出累積,"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隋代大運河也促成了中國全國統一水運網的形成。

隋代定都長安,此時的關中八百里秦川,"鄭國渠"由於淤塞,入水口逐漸向上遊遷移,水量的可灌溉土地面積減少,遠非秦、漢時代富足,有"及三河地少而人眾,衣食不給"、594年,關中大旱,隋文帝被迫率領文武百官遷往洛陽的記載。而此時因東晉南遷帶動了江南地區的經濟發展,關東、江南的經濟發展水平己超過了關中,政治中心與經濟中心出現不協調和失衡。通濟渠正是在這一歷史環境下推生的,開創了中國大規模漕運時代,同一時期的永濟渠則是隋朝為征伐朝鮮,以及防禦東北方向的少數民族武力威脅而開鑿的,它以洛陽為起點涿郡(現北京)為終點,客觀上也為中國另一個千年首都埋下伏筆。隋代終因隋煬帝的濫用武力征伐朝鮮、開鑿大運河、各種消耗國力的揮霍而亡。但它留下的通濟渠卻造福唐、宋兩朝五百餘年!

在洛陽有隋唐回洛倉、含嘉倉、子羅倉遺址,含嘉倉倉城面積約達43萬平方米,共有400多個糧窖,探出的259個糧窖,最大的口徑12米,淺的6米,每窖容量多則一萬數千石,少則數千石,從倉窖出土的刻銘磚內容顯示,含嘉倉的儲糧主要來自河北、山東、河南、江蘇、安徽等地,子羅倉則儲鹽為主。見證了隋唐漕運的規模浩大,唐朝的強盛實有依賴通濟渠之力。在商丘同樣見到正在發掘的隋代大運河遺址,在唐代的"安史之亂"後,這裡曾發生了著名的"睢陽之戰",張巡和許遠率軍民死守睢陽十月之久,全城三萬餘人僅餘四百而己。此戰拱衛了通的濟渠的運輸線,源源不斷的糧食物資使唐軍得於反攻,令唐代延續近一百五十年。在淮安的漕運博物館,我看到這樣的數據,說清代漕運鼎峰時,全國九千多萬兩的各種稅賦有五千萬兩與漕運相關!北宋定都開封,此地無險可守,靠大量的軍隊拱衛首都,巜水滸傳》中有"八十萬禁軍教頭豹子頭林沖"之說,北宋也是以文官龐大著名,北宋的城市經濟突破了唐的裡坊格局,開封之繁華是世界級的及歷史空前,因此,通濟渠的漕運也達歷史頂峰,在真宗至哲宗的一百餘年,漕運糧食在六百萬石以上,徽宗和欽宗時期漕運巨減,隨後發生的"靖康之難!",北宋滅亡。通濟渠是這樣系國家興衰於一身!

南宋遷都杭州,通濟渠的利用功能驟然下降,該區域也成戰爭之地,加上黃河的泛濫潰決,通濟渠逐漸淤塞沉埋於地下。關於通濟渠留下了無數文學作品和史籍記載。2014年,《聊城大學學報》發表了苗菁先生的論文巜唐宋詩詞與大運河》,論及白居易的《隋堤柳》至王安石的巜泊船瓜洲》,苗先生認為"總體地看,運河開鑿與通航對唐宋詩詞創作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出現了不少反思、總結運河開鑿、運行功過的作品;其次,出現了較多描寫、吟詠人們行進在運河上的感受與心緒的作品;再次,對詩詞創作中的體式與表達產生過一定影響。""從某種意義上說,運河是唐宋人的一條生命之河,在其上不斷展示著唐宋人為生計,為前程,為理想而奔波、奮鬥的心理脈動,也不斷上演著他們送親別友的離別圖像"。

是的,唐宋在政治、經濟、科技、文學等方面的制度和卓越成就,是有目共睹的:科舉制度的完善令中國走出士族階層的統治、文官政府的建立、文學的唐宋八大家、我國四大發明中的活字印刷、火藥和指南指及完善⋯⋯更重要的是通濟渠加速了中國經濟中心南遷,實現中華文明中心由黃河流域向長江流域的轉移,令中華民族發展有更澎拜的動力;元、明、清的京杭大運河是繼往開來,正是汲取了隋代大運河之利令中華民族保持長久的統一。

通濟渠是中華文明的助推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