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教材成爲教育脫貧「助推器」

“怎麼說制度先進性呢?為所有的人提供機會,這個制度就是先進的;只為少部分人提供機會,這個制度就是落後的。”

“72歲那年,公孫弘正式成了漢武帝的宰相,這是漢朝第一個貧民出身的宰相。在世界範圍內,早期的國家都是貴族國家,這在其他地方是不可能的,但在中國,這就變成了可能。這不就是很典型的中國故事嗎?那可是兩千多年前的事。”

“我們的專業決定了我們能夠從歷史這個角度為中國提供證明,提供文化自信的證明。”

日前,教育部統編三科教材西部巡講活動在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啟動。20餘名名師、專家為涼山州500餘名骨幹教師進行集中培訓。聽著,記著。一晃,三個小時。來自涼山州會理縣民族(實驗)中學的教師劉國瓊專注於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孟憲實關於“文化自信與歷史教學”的講授,在筆記本上寫下:歷史教學可以結合人物、故事展開教學。

“作為一名剛工作的青年教師,非常幸運能參加這次由教育部、人教社和州教育局組織的統編三科教材的培訓。”短短的兩天培訓,讓劉國瓊興奮不已,“有與教材主編、作家面對面的沙龍,有教材培訓專家講解,有同課異構專家點評、指導一線教師備課,太受用了。”

让教材成为教育脱贫“助推器”

2018年,教育部、國務院扶貧辦印發《深度貧困地區教育脫貧攻堅實施方案(2018-2020年)》,提出到2020年,“三區三州”(“三區”指西藏、南疆四地州和四省藏區;“三州”指甘肅的臨夏州、四川的涼山州和雲南的怒江州)等深度貧困地區教育總體發展水平得到顯著提升。此次培訓中,專家與一線教師面對面,解決他們教學上的實際難題,讓廣大教師更深入理解新教材、用好新教材,切實推進教育精準扶貧。

疑問 “我這樣上課到底對不對呢”

真正的教育公平,取決於有同樣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培訓,就是讓教師吃透教材,把握要義,將中央‘精準扶貧’的要求落到實處,落到課堂上,讓教材成為教育脫貧的‘助推器’。”教育部教材局巡視員申繼亮表示。

“很多時候會問自己,我這樣上課到底對不對呢?”涼山州寧南縣初級中學校青年教師廖仿常常處在迷茫中,一方面想要用自己所學為孩子們呈現最精彩的課,另一方面卻又陷於經驗不足、知識儲備不夠等諸多因素的兩難之中。

大力推廣好和使用好統編三科教材,正是促進區域之間優質教育資源共享、互動,實現教育公平發展的重要機遇。這次培訓有教材編者、作家、大學教授的面授指導,對剛接觸新教材、還在“摸著石頭過河”的一線教師來說,是一場真真正正的“及時雨”。

“這可是現場呀!可不是轉了多少手才聽到的信息。”不少教師都有這種相同的感受。他們接受的是一手的、權威的專家對三科教材的解讀——

“作為歷史教育工作者,就是要承繼國家記憶和國家認知。所謂國家記憶,就是從國家的層面上對重大的歷史事件進行選擇、記述、傳承;國家認知就是對這些歷史事實的一種認識、一種評判。”

“這一次編教材當中一個很重要的轉向,就是以學習活動為核心來編教材。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努力方向,就是讓兒童的經驗能夠進教材,就是接童氣,把兒童的經驗放到教材裡面,孩子們在教材當中找到他自己生活當中的感覺和經驗,然後他才願意學,才能學得好。”

“多給一些方法和學生終身受益的習慣,比如:圈點、批註、朗讀、默讀、速讀、精讀、略讀、瀏覽、歸納、概括。大膽發言,勤查字典詞典,積累精言妙語……多給一些時間和空間讓他們自己讀,讀-思-寫-評相結合,讓學生思維清晰化,條理化。”

疑問迎刃而解。“在古詩詞教學中,遠上寒山石徑斜的‘斜’,籠蓋四野的‘野’,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見’,這些字究竟應該讀哪一個音?在人教社小學語文編輯室主任陳先雲的解惑下,我明確了古音今讀的方法:在教學中,遇到這樣的字,如果現在它沒有這個古時候的讀音,就應該按這個字現在的讀音來讀。”涼山州喜德縣拉克鄉中心校教師賴小芳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有一種‘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感覺自己在教學思路、教學方法,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的整體把控上都有了全新的認識:有的是順勢而導,而不是故意為之,強行提高課文的難度。”

“山區孩子獲取知識的渠道很少,多來自教材和教師的講解,老師備課就顯得十分重要。”金陽縣丙底九年一貫制學校教師羅豔表達了教師們的心聲,“如果建立長效幫扶機制,將一流的專家資源、師資力量和先進理念輸送到我們山區學校,相信在教材使用中的很多問題會得到解決。”

让教材成为教育脱贫“助推器”

理解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法治教育專冊教材的基本輪廓、統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的整體設計、面向核心素養培育的統編道德與法治教材、學習理解與落實統編道德與法治教材的建議,來自華東師範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專家們的一次次講座在涼山州美姑縣中學教師阿及克敵心中激起波瀾。

多年來,一直按部就班地教學,阿及克敵很少去真正思考教學的目的。現在,他對教材的變化有了清晰的認識,更明白在教學當中應該先整體瞭解統編教材,然後是認同教材理念,最後要基於實際去有效教學。“要充分挖掘教材資源、學生資源及社會資源,使得它更加人性化,貼近學生的實際,更加貼近社會、貼近生活。”

近距離接觸到專家的授課,觀摩各種類型的優質示範課,讓涼山州西昌陽光學校教師杜平感慨萬千。“三個小時的講座,中間只休息了一次。梁老師還沒從講臺上下來,找他簽名的人就絡繹不絕了,沒喝一口水,沒休息片刻,一簽就是一條長龍的人群。”杜平提及的梁老師就是作家梁衡。

接受培訓的教師們以前是通過課本中的《夏感》《壺口瀑布》《跨越百年的美麗》《青山不老》《把欄杆拍遍》等文章認識梁衡。而在講座的現場,看到平日裡只有在電視、書本上出現的專家,會理城關二小教師何定秀心潮澎湃。“梁衡先生給我們講了《文章作法》,讓我懂得了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該怎樣去引導學生感受、品評一篇文章。他生動形象地講了文章的‘三境、四體、五決’,用鮮活的例子講述了從哪些方面指導學生寫好文章。讓我一直困擾在心的學生習作問題,豁然開朗。”何定秀禁不住躍躍欲試,“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也使用這樣的方法去嘗試。”

嚮往 “破繭成蝶,難道不是教師教學技能提升的一個蛻變過程嗎”

意猶未盡,滿滿的幸福感一直充溢在心田。北京市教育學院豐臺分院教研員姚春平和涼山州美姑縣城關小學教師沈紅梅師徒結對。這一幸福的相遇,意味著在姚春平的引領下,沈紅梅的教學技能又會得到一次全新的提升。

從教材到教學,不是簡單把教材的東西重複給學生,在理解、轉化的過程中,一線的教師們需要示範、引導、提升。姚春平的“探究學習”專題講座讓沈紅梅耳目一新。“這讓我透徹理解了什麼才是真正的探究學習,也讓我深切感受到破繭成蝶的啟示:化蝶的過程,是破繭蛻變的過程,是經歷痛苦的過程,是獲得成長的過程,不可替代。這難道不是我們教師教學技能提升的一個蛻變過程嗎?”

让教材成为教育脱贫“助推器”

“一名歷史教育工作者應當具備一定專業積澱和史學素養才能更好地肩負起歷史教育的責任。我向往成為這樣的教育人,我因嚮往而努力。”涼山州民族中學教師劉琳均脫口而出。

“我們一線老師對於統編教材多少有些抱怨與排斥——新教材的知識覆蓋面更廣,對老師的專業知識要求更加嚴格,對培養新時代學生獨立思考、學習創新的能力更為突出。而這些,對於我們偏遠、落後的小縣城的教師無疑是一種挑戰。”兩天密集的培訓讓廖仿找尋到了答案,“我要做的就是堅守這個職業,對得起我的學生,對得起自己。”

教育,要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從理念到教法,教師們都有不少收穫。涼山州布拖縣交際河中學教師曲木麼呷體會到新教材的核心意義就是立德樹人,明白了自己今後的教育方向,明白了培訓的意義。統編教材培訓專家、北京市優秀教師武瓊的點評讓何定秀認識到語文課堂研究“教什麼”比“怎麼教”更有價值。從北京市第十五中學教師張玲的課堂裡,木裡縣民族學校教師蔣海蘭理解了教師的親和力,能在課堂上正視自己的問題,勇於承認錯誤,融入學生,才能成為一名真真正正負責任的老師。

“如何根據學生的實際特點,當地的教育資源,有效的用好教材,這是對我們每一位老師的一個挑戰。教學的最大特點就是情境性和生成性,不能千篇一律,否則我們育人的功能就可能會大打折扣。”申繼亮表示,教育部還將為“三區三州”教師提供立體化、可持續的保障系統,搭建教師研修網絡服務平臺,持續開展統編教材培訓和指導答疑活動,建立“名師工作室”機制,通過定期親臨指導和遠程一對一輔導,為當地培養一批骨幹青年教師。

让教材成为教育脱贫“助推器”

光明教育工作室出品

让教材成为教育脱贫“助推器”

長按識別關注 為您解讀教育中國

让教材成为教育脱贫“助推器”

內容:《光明日報》2018年7月22日

統籌:陳鵬

製作:張進進、楊雪丹

你還會喜歡:

让教材成为教育脱贫“助推器”

語情局

让教材成为教育脱贫“助推器”

光明學人

让教材成为教育脱贫“助推器”

光明講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