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大运河的昨日与今朝,运河杭州段的综合整治

千年大运河的昨日与今朝,运河杭州段的综合整治

2004年是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工程全面启动的第二年,也是我到杭州市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指挥部工作的第二年。

同许多运河沿线城市一样,杭州依河而建,赖河而兴。公元610年隋炀帝开通了江南运河,杭州成为大运河的南端起点,杭州随之迅速发展起来。大运河见证了杭州的成长与变迁,奠定了城市的格局,繁荣了城市的经济,丰富了城市的文化。

大运河是杭州的“根”与“魂”。但是,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加上保护意识淡薄,运河出现了很多问题:运河水体被污染、运河空间被挤占、历史遗存遭到破坏、生态环境恶化等等。从苏州、无锡乘船来杭,“闻到臭气杭州到”,可算是对当时杭州运河的真实写照。如果再不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运河这个我国伟大的文明古迹有可能毁于一旦。2002年初,杭州市第九次党代会作出了实施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和保护开发工程的重要战略决策。从此,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工程拉开了帷幕。2003年4月,市委、市政府决定,成立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与开发指挥部,专门承担运河(杭州段)的综合保护的任务,并决定由陈述、邵剑明同志和我组成指挥部的领导班子,陈述同志是市政府副秘书长兼任总指挥,邵剑明和我任副总指挥。

千年大运河的昨日与今朝,运河杭州段的综合整治

运河的综合保护工程如何开展?工作重点是什么?切入点在哪里?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为了尽早进入工作角色,我抓紧时间阅读大量关于运河整治保护的文件和当时市政府已经批准的《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战略规划》,又买了一批有关运河的书籍进行“恶补”。我们又对39公里长的运河杭州段作了一次深入调研,并对上海黄浦江、南京秦淮河、绍兴护城河的整治与开发工作进行了学习考察。通过对运河(杭州段)有关文件、资料以及战略规划的学习、理解和认识,对沿河现状的了解,对外地经验的总结和借鉴,我们认为,运河的综合保护要以规划为先导、以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为先行、优化升级地块功能为目的的指导思想来确定我们近期的工作思路。通过对运河(杭州段)的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改善周边地区生态环境,提升土地价值,刺激运河沿线地区经济增长,带动运河周边城市发展。这个思路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肯定。

按照市委、市政府“规划先导”要求,2004年的上半年,我们在《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战略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了《京杭运河杭州段控制性详细规划》并得到了市政府的批准。这个规划明确了规划用地范围:运河主城区段南起三堡船闸,北至石祥路,长约14公里,两岸用地横向至第一条城市主干道,每侧平均约500米,规划用地约21.1平方公里;郊区段从石祥路至余杭区塘栖镇水北地区,长约25公里,两岸横向用地每侧控制在1000米左右,规划用地约50平方公里。这个规划突出了综合整治的理念:坚持截污、清淤、驳坳、配水、绿化、保护、造景、管理“八位一体”,齐头并进,整体推进,不断强化运河的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商贸、居住“六大功能”,把运河真正打造成具有时代特征、杭州特点、运河特色的景观河、生态河、文化河。规划提出运河沿岸地区应该实现五个方面目标:经济目标,开发利用运河景观的无形资产,刺激经济增长,形成杭州经济新增长点;社会目标,增强运河的凝聚力,创造具有活力的滨水地区,发展运河地区商业、娱乐业、休闲业,增加就业岗位;生态目标,修复滨水生态系统,构建杭州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生态环境;环境目标,创造适宜生活、独具魅力的滨水开放空间;文化目标,保护与发展运河文化,开发成运河文化品牌。

规划完成后,就该拉开工程建设的帷幕了。那么,从什么地方入手呢?我们想到了运河上的桥梁。对有运河的城市来说,其发展总离不开桥梁,地处京杭大运河南端的杭州更是如此。桥梁沟通了城市交通,拓展了城市发展的空间,杭州城市发展的每一步都“印”在运河的桥上。

千年大运河的昨日与今朝,运河杭州段的综合整治

应该说,这些桥梁在交通功能上对杭州城市发展功不可没。然而,运河上的桥梁仅仅承担交通功能是不够的。杭州运河主城区段的桥梁,除了明代古桥拱宸桥能让人产生无穷的遐想外,其他现代新建的桥梁则大多注重交通功能而忽略了对运河文化的承载及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显得比较呆板。2004年7月6日,市委书记王国平在听取运河综合保护工程情况汇报后指出:“运河上的桥都要大改造。要把运河桥变成一道景观,变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每座桥都要请高手来设计。”王书记的讲话,给我们指明了工作方向。我们感到,千年运河期待着用桥梁把她打扮得更加美丽,而且桥梁地处交通要道,最为市民百姓所熟悉,桥梁改造这一仗打好了,得到市民、专家的肯定,必定为整个运河综合保护工程的深入开展创造良好的社会基础和舆论氛围。

工作重点和切入点确定了,但每一座桥梁究竟怎么整治,我们又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记得有一次,陈述同志带领我和郑翰献同志徒步对运河杭州主城区段的所有桥梁及周边进行了现场调查。运河主城区段14公里的长度,我们竟整整走了一天。在摸清了运河主城区段25座桥梁的基本情况后,我们连续召开了几次专家论证会。专家们的意见主要有四点:一是运河拱墅区段的桥梁应该以传统风格为主“整旧如初”、“建新如旧”;二是运河下城区段大多为九十年代建设的桥梁,以外观装饰、整修和谐为要;三是运河江干段的桥梁大多为改建、新建,可结合地块开发和环境整治,采用构思新颖、美观轻巧的现代化造型;四是桥梁的平面布置、立面造型、桥周边的环境、桥梁的夜间灯光要统筹考虑,体现精致、协调,一桥一景。要注重“四个结合”:桥梁整治与运河“申遗”相结合,要保留桥梁的结构美,体现中式桥梁朴素、简约、精致风格;桥梁整治与桥梁养护相结合,以延长桥梁的寿命;桥梁整治与“以人为本”相结合,使市民游客能在桥上行、停、休息和观光;桥梁整治与周边环境改善相结合,使桥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

千年大运河的昨日与今朝,运河杭州段的综合整治

8月下旬,我们向全国16家优秀设计单位发出了设计邀请,对计划第一批整治的13座运河桥梁进行景观方案设计。短短一月余,共计收到了64个方案,每座桥梁都有4、5个方案。10月12日,我们在《杭州日报》等媒体上公布了13座桥梁景观整治的64个方案,并于10月18日、19日、20日三天在浙江展览馆广场举办运河桥梁整治工程设计方案评选活动,邀请广大市民对设计方案进行评选,选出百姓心目中的运河桥。那几天,我天天都在活动的现场。第一天,就有3000多名热心市民和外地来杭的游客参加活动。有很多市民是闻讯特地从城区各处赶来的,特别是一些住在运河边或曾经住在运河边的市民,相约着成群结伴来参加评选。家住城北的程老伯在参加投票后,还把所有的设计方案都拍摄下来,说要回去好好欣赏。双腿残疾的王大妈摇着轮椅车,戴着老花镜仔仔细细地看了每一个方案,又认认真真地填写了选票。从遥远的哈尔滨来杭旅游的沈先生一家看到这一活动后也被深深地吸引了,他们放弃逛杭州大厦购物而参加了评选活动。当问他作为一个外地人,为什么这么热心参加杭州运河桥梁整治方案评选活动时,他说:“大运河是中国的,美化大运河,中国人都有责任,更何况我是学建筑的,应当出一份力。”还有许多市民游客不仅填写了选票,还留下了许多意见和建议。短短的3天时间,有万余名市民游客通过现场评选或来电、来信的方式参加了活动。评选活动结束后,我们对所有的选票和各类意见建议统计、梳理,然后又提交专家反复进行论证,反复进行方案的修改完善。至2005年初,13座桥梁整治方案基本完成并开工建设。

这一年,我的调研成果《对运河综合整治的思考和《京杭运河(杭州段)历史文化资源的调查与思考》在市政府的《调查研究》杂志上发表。2006年国庆节,运河综合保护一期工程竣工,以“一馆两带两场三园六埠十五桥”为重点的运河主城区段景观全面亮相,运河两岸20公里长的游步道全线贯通,而其中的15座桥梁更是以“一桥一景”而深受百姓叫座、专家叫好。当天,“庆国庆·万人手拉手走近大运河”大型活动正式启动,近十万群众在彩旗招展的运河两岸,手拉着手,见证大运河的这一历史时刻。运河杭州段,这“城之命脉”,这人工开发利用自然的美妙产物,滋养了杭州人民一代又一代,创造了绵延不绝的物质文化与精神遗产。它有过辉煌,也曾经残破,而当下的故迹新景,透出几分灵秀、几分豪迈,昭示着运河又重新焕发出生机活力,映照出一个繁荣昌盛的新时代!

转眼又是几年过去了。继一期工程后,2007年和2008年,我们又相继完成了以“一廊二带三居四园五河六址七路八桥”为主体的运河综合保护二期首批工程,推出了以运河为中心的三条水上黄金旅游线,与西湖、西溪齐名的又一世界级旅游产品浮出水面,杭州旅游进入了“双西共舞、五水共导”的新时代。

我是幸运的,因为我有幸参加了这项伟大的复兴工程,我为大运河的“益寿延年”尽了一份责任。

链接:

大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工程

千年大运河的昨日与今朝,运河杭州段的综合整治

(《杭州日报》2008年10月2日报道)从2002年开始,杭州已经连续七年实施运河综合保护工程,连续两年实施市区河道综合保护工程。在此基础上,今年,市委、市政府作出了打通3条水上黄金旅游线、打造以运河为中心世界级旅游产品的重大决策。桥西历史街区保护工程、小河直街二期风貌协调区整治工程、塘栖水北街保护工程相继亮相,一大批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保护;实施了上塘河,胜利河、余杭塘河“三河”综合整治工程,47公里沿河慢行交通系统和众多历史文化景点、建筑小品、亲水平台为广大市民提供了健身、游玩、休闲的好去处,一个“五水共导”的“东方威尼斯”正浮出水面。坐上古色古香的漕舫,一路行来,两岸风景美不胜收。从运河边上船,古迹重重,桥西直街和娱庐码头附近,白墙黛瓦,散发着浓浓的历史文化气息。大型清舫可以一路开到钱塘江,江水滚滚东流,大气开阔,路过钱江新城核心区时,更可以领略到一个流光溢彩的新时代。中型漕舫可以沿着余杭塘河驶到西溪,余杭塘河两侧遍布着现代化.高品质的住宅小区,不少市民在河岸的游步道上散步休憩,或怡然自得地骑着自行车。河两岸还种满银杏,等到深秋时节,两岸就会变得一片金黄,煞是好看。而坐着小型漕舫进入上塘河后,田园风光更是扑面而来,特别是皋亭坝附近一色漂亮的农民房,整体装修了一番后,利落动人。“不来游这一趟,还不知道杭州竟有这么漂亮的河道。”住在城西的徐女士,四年前和丈夫、孩子一起从永康来到杭州,定居下来,但每天忙于工作,对杭州了解并不多,这次趁着国庆假期带孩子出来坐漕舫,游运河,也是想增加对第二故乡的一份了解。“以前河道两边都是破破烂烂的,现在多好看,树啊亭子啊,我和老公经常过来散步,老是在岸上走,这次走水路,风光更好。”住在拱墅区的王女士,对上塘河沿岸的地理地貌都很熟悉,坐在漕舫上,就像一位导游,不住解说、赞叹。水上风光旖旎动人,吸引着众多游客和市民,一拨拨涌向码头。

从9月30日起,由于天气转好,三条水上黄金旅游线每天吸引游客逾5000人,这两天码头上的人就没少过。国庆期间,水上巴士不进行预售票,所以早上排队来买票的人特别多。桥西码头和娱庐码头每天7:30开始售票,这两天天气好,每天5点多就有人过来买票,—排就是两个小时。这样才能保证买到想要的线路门票。到6:30左右,售票窗口处的队伍就很长了,想坐漕舫去钱塘江、西溪的游客,很有可能买不到票。昨天上午到10:00左右,连坐小漕舫去上塘河的船票都已售空,而如果坐水上巴士,往往都要等上两班,—个半到两个小时。工作人员也提醒想游览三条水上黄金旅游线的市民,考虑到接下去几天天气依然不错,而船只数量不会变化,所以想买票的乘客最好还是提早购买,以免到时候耽误时间。

2002年,杭州市笫九次党代表大会确定运河综合保护工程为新世纪城市建设十大工程之一,并提出“还河于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打造世界级旅游产品等工程建设的三大目标。2003年4月,市政府组建杭州市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指挥部和运河集团公司(两块牌子一套班子)。指挥部和集团公司代表政府,通过市场运作方式对运河实行综合保护开发,并以“保护第一、生态优先、拓展旅游、以人为本、综合整治”的理念,顺利地推进了各项工程建设。

千年大运河的昨日与今朝,运河杭州段的综合整治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2006年国庆节前夕,投资达20多亿元、以还河于民为基本目标的运河综合保护一期工程顺利完成。一期工程中主要实施的建设工程有:一是建设运河生态系统。不仅使运河水质恢复到四类水体,鱼虾重现运河,也开设出沿河以“水、绿”为主元素的生态空间廊道;二是建设运河水陆交通网。通过重塑15座跨运河桥梁为一桥一景的风貌,建设贯通两岸游步道20公里、搭建亲水平台、开设水上公共观光巴士等举措,为构建运河景观带、旅游带打下了基础;三是构建整治运河沿岸景观带。主城区段重点建设了“一馆、两带、两场、三园、六埠、十五桥”景观,展现了运河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文化、生活和水乡特色;四是建设民居。运河两岸开发建设了一批具有时代特征的高品位住宅小区,营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运河环境。

一期工程完成后,2007年我市开始实施为期四年的运河综合保护二期工程。工程实施的第一年,市指挥部就完成投资23.55亿元。至9月底,二期工程首批项目“一廊二带三居四园五河六址七路八桥”圆满竣工并开放。其中小河直街历史保护街区成为最为耀眼的景观,街区保护工程秉承“存历史真实、显风貌完整、体现生活延续和人文自然融合”的原则,将2万多平方米房屋按“原模样、原汁味、似曾相识”三种类型进行保护。工程完成后,有近65%的原居民回迁,人均居住面积从13平方米提高到20平方米,并被国家设计部评为2007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二期工程首批项目的景观开放后,运河综合保护工程亮点纷呈,杭州市民越来越亲近运河,国内外游客和媒体对杭州运河的关注度明显提高,在京杭大沿线城市中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