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肝氣論治肝—理氣,通絡,和胃,培土,柔,緩,洩,抑,共8法

肝氣之為病,多緣於鬱怒傷肝,木失條達,氣機鬱滯。初病則多自鬱於本經,而為脹為痛;鬱久則易於導致絡脈瘀阻;而侮脾、犯胃、衝心、犯肺,或虛實夾雜,種種不同,皆是臨床常見的肝氣變證。若能瞭然於胸,自可應對自如。

從肝氣論治肝—理氣,通絡,和胃,培土,柔,緩,洩,抑,共8法

我們來看下從肝氣角度來改善肝的8個方法:

1.疏肝理氣法

王氏雲:“如肝氣自鬱於本經,兩脅氣脹或痛者,宜疏肝。香附、鬱金、蘇梗、青皮、橘葉之屬。兼寒,加吳萸;兼熱,加丹皮、山梔;兼痰,加半夏、茯苓。”

疏肝理氣法是臨床上常用的治療肝氣為病的首選治法,適用於肝氣為病的初起,因鬱怒傷肝,氣機阻滯所致的脅肋或脹或痛。可伴見精神抑鬱,悶悶不樂,胸悶太息,脈弦或沉弦。發病前可有情志刺激因素。若肝病日久,病不全在氣分,而為情志因素所誘發或致加重者,本法仍然適用。本法所選用諸藥,以辛香調氣為主,符合《內經》“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之旨。如《局方》香蘇散、《驗方》香郁散、《景嶽全書》柴胡疏肝散等均可辯證選用。

2.疏肝通絡法

“如疏肝不應,營氣痺窒,絡脈瘀阻,宜兼通血絡。如旋覆、新絳、歸須、桃仁、澤蘭葉等。”

肝主疏洩,又主藏血。月於氣鬱結,可致血行不暢,絡脈瘀阻。葉天士曾有名言:“初病氣結在經,病久血傷人絡。”氣鬱日久,可致血瘀,症見脅肋刺痛,痛處不移,或可捫及症塊,舌黯,可有瘀斑,脈澀,或沉澀。此法從張仲景《金匱》旋覆花湯變化而出,見血瘀絡阻徵象,用之無疑。但此法的初衷,是於初投疏肝理氣法不效而後用之。可見,

初病肝氣也可應用此法,即將疏肝通絡與疏肝理氣合用於肝氣自鬱於本經之症。夫氣為血之帥,氣病之初,即血鬱隨之。明瞭此理,此法方可用之無疑。

從肝氣論治肝—理氣,通絡,和胃,培土,柔,緩,洩,抑,共8法

3.柔肝法

“如肝氣脹甚,疏之更甚者,當柔肝。當歸、杞子、柏子仁、牛膝。兼熱,加天冬、生地;兼寒,加蓯蓉、肉桂。”

肝為風木之髒,其性升發,而主藏血,故其體陰而用陽。若在素體陰虛血虧之人,肝陰不足,肝氣偏燥,肝失濡養,疏洩失職,肝氣鬱結,愈鬱愈燥。此等肝氣之為病,以脅肋脹甚為特徵。若單以疏肝理氣法治之,辛香溫燥,更傷陰血,故疏之其脹更甚。故改用柔肝方法。所謂柔肝者,柔以制剛之義。肝為剛髒,賴陰血以滋養,而肝陰以腎陰為化源,所謂乙癸同源者是也。故柔肝法選用善能滋水涵木的當歸、杞子、柏子仁、牛膝。若兼有熱象,如出現煩熱口乾,可加天冬、生地以滋陰清熱;若兼見下元虛寒,則加蓯蓉、肉桂以溫補下元。

4.緩肝法

“如肝氣脹甚而中氣虛者,當緩肝。炙甘草、白芍、大棗、橘餅、淮小麥。”

本法適用於肝氣脹甚而中氣素虛之症。肝氣鬱結而脹甚,可見脅肋脹急不可舒,中氣虛則可見倦怠少氣,食少納呆,腹脹便溏,舌淡苔白,脈虛軟,按之無力。夫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今脾氣先虛,肝氣更急。治宜先扶中氣,故用甘味藥。法宗《素問·髒氣法時論》“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亦即《難經·十四難》“損其肝者緩其中”之義。

從肝氣論治肝—理氣,通絡,和胃,培土,柔,緩,洩,抑,共8法

5.培土瀉木法

“肝氣乘脾,脘腹脹痛,六君子湯加吳茱萸、白芍、木香”。

本法適用於月於氣乘脾之證。即所謂土虛木賊,木乘土位,故脹痛見於脘腹。可伴見噯氣不舒,食少納呆;或腹痛即瀉,瀉後痛減;或心煩易怒,怒則痛作;脈弦,苔白。此證常由情志因素所誘發,或因情志變動而加重。治宜健脾土之虛,瀉肝木之鬱。健脾用六君;疏肝用吳茱萸、白芍、木香。用藥恰到好處。

6.洩肝和胃法

“肝氣乘胃,脘痛嘔酸,二陳加左金丸,或白蔻、金鈴子。”

本法適用於肝氣鬱結,鬱而化火,橫逆犯胃。胃受木乘,失其和降,發為脘痛嘔酸,或兼中脘灼熱,噯氣頻頻,心煩急躁,口苦口渴,便秘溲赤,舌紅苔黃,脈弦或弦數。治宜洩肝和胃。此證病位在胃,病機在肝,洩肝和胃,缺一不可。復胃脘之和降,選用二陳湯,此為基礎;。瀉肝之火橫逆用左金丸辛開苦降,內有吳茱萸,善能瀉肝木之實,黃連苦寒,瀉心火之要藥,用於此,乃實則瀉其子之義。若證偏於氣滯,嘔逆較甚者,治宜二陳揚加白蔻、金鈴子,白蔻理氣機而定嘔,金鈴子瀉肝火而止痛。

從肝氣論治肝—理氣,通絡,和胃,培土,柔,緩,洩,抑,共8法

7.瀉肝法

“如肝氣上衝於心,熱厥心痛。宜瀉肝。金鈴、延胡、吳萸、川連。兼寒,去川連,加椒、桂;或再加白芍。蓋苦、辛、酸三者,為瀉肝之主法也。”

此所謂腫氣上衝於心,實指心下而言,即劍突之下,相當於胃脘部。症見胃脘部位突然發生劇烈疼痛,痛甚而致手足厥冷,甚至冷汗淋漓,伴見噁心嘔吐,吐出青黃色酸苦水液和食物。痛、厥兩症是本病的特徵性症候。其痛之發生,突然而劇烈,呈絞痛,或鑽頂樣劇痛,多為陣發性發作;其厥是由痛劇而致,手足厥冷,甚至冷汗淋漓。因其厥冷發生的原因並非因陽氣虛衰,而是肝膽氣火衝逆。治宜理氣鎮痛。

本證的本質是熱鬱火逆,若兼見寒象,即成寒熱錯雜之證,於上方酌加溫通之晶,如川椒、桂枝溫散寒凝,加白芍取酸以瀉木之義。此證之用藥特點不離苦、辛、酸之味,苦以降肝火之逆,辛以開肝氣之邢,酸以平肝之妄動。故曰:苦、辛、酸三者,為瀉肝之主法。

從肝氣論治肝—理氣,通絡,和胃,培土,柔,緩,洩,抑,共8法

8.抑肝法

“肝氣上衝於肺,猝得脅痛,暴上氣而喘,宜抑肝,如吳茱萸炒桑皮、蘇梗、杏仁、橘紅之屬。”

本法適用於因肝氣暴盛,上逆犯肺,猝然發生上氣而喘,胸悶憋氣,伴見脅肋疼痛之證。肝屬木而主升發,肺屬金而司肅降,正常情況下,肝氣得肺氣之肅降而不致太過,方能得其柔和之常。若因暴怒傷肝,肝氣暴漲,肺金制約無權,肝氣無制而上逆,直犯肺金,使肺失肅降,肺氣上逆而作喘。其發甚暴,其勢甚猛,必兼脅痛。是其特點。本證常有明顯的情志因素可追尋。選用吳茱萸炒桑皮既能肅肺,又能平肝,蘇梗、杏仁、橘紅均為肅降肺氣、下氣平喘之品,諸藥合用,復肺氣之肅降,以制肝氣之上逆。故曰“抑肝法”。

下一篇我們從肝火來看改善肝臟的狀況,此上8法需辯證清楚方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