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和日本的設計背後,你不知道的事

一、德日設計有什麼相似之處?

日本和德國,雖然一個在亞洲,一個在歐洲,但卻有很多相似之處。

作為歐洲國家,德國的工業革命是比較晚的。1850年代,法國、英國工業革命都已經結束的時候,德國卻還是農業國家。現在看來優質的德國設計在當時是不存在的,有很多設計如同今天的中國一樣,也有山寨

注:山寨不能完全說它是貶義詞,其實在任何國家發展起來之前,模仿複製是創新的第一步。對於中國、德國、日本都一樣,關鍵是用什麼樣的心態看待這些問題。

但是在1880年代,德國政治家穆特休斯看到自己國家資源匱乏、工業革命又相對落後的現狀,抱著救國的心態和責任,前往當時在設計領域最好的國家——英國,考察了幾年後回國。(現代設計理論的奠基者正是來自英國,約翰拉斯金和威廉莫里斯)

德國和日本的設計背後,你不知道的事

赫爾曼·穆特休斯 Hermann Muthesius

回國之後他寫了本書叫《英國住宅》。雖然這本書大多講英國建築風格,但是很多內容都為德國未來的工業設計,以及其他領域的設計奠定了重要基礎。

所以德國從一個設計不是特別先進,資源比較匱乏的國家,通過對外學習,對外考察,開始改觀自己的設計。


再回過頭來看亞洲的日本。

日本,作為二戰的戰敗國,在復興階段派出好幾撥考察團造訪歐洲、美國,去參考當時包括英國、意大利、法國在內的國家是怎麼做設計的。

當時這些西方國家都有自己的設計策略、理念和風格, 比如1920-30年代源自1925年巴黎裝飾設計藝術展而盛行的裝飾藝術風格(Art Deco)、1907年穆特休斯主持的德意志製造同盟以及以彼得貝倫斯為主的一批功能主義推崇者、1914年荷蘭風格派、1910年蘇聯帶有濃厚政治色彩宣揚意味的

構成主義、意大利的未來主義等等,所以那個世紀很多設計和藝術先鋒事件都處在大發展中,催促著現代主義設計的成熟,可以說是有很多的參考借鑑的選擇。

但是日本最後還是造訪德國,以德國為模板,以德國的設計理念為核心來學習它的模式。而它的市場又是學習美國的,回國以後結合日本的文化特色,發展出一條雙軌制的經濟發展模式。

雙軌制就是用兩條腿走路,一條是以高科技為主,後來的索尼、松下為代表的大企業,還有一條就是民族風格的、本身自帶的文化,以柳宗理為代表做出的產品都是具有日本風格,符合日本文化的。

德國和日本的設計背後,你不知道的事

德、日作為資源匱乏的國家,都是通過對外學習,並結合民族文化,發展提高設計。這就是日本與德國的共性背後的大背景。


二、德日共性的背後,又有什麼不同?

那麼日本和德國的設計有沒有什麼不同呢?

德國和日本的設計背後,你不知道的事

德日不同風格的菜刀設計,大家可以猜一猜,這兩把刀分別來自哪兩個國家?

德國菜刀,刀柄的設計往往是以流線為主。

工業設計學科有一門很重要的門類叫做人機工學。人機工學就是用科學的方法、理性的手段、量化的指標,把產品很嚴謹地處理成人機交互的形式,是一種很理性的設計方法。德國就是人機工學的代表。同時德國的刀往往喜歡做成全鋼,即刀身和刀柄是一體式的鋼,可以說這種工藝難度和精度都相當高,一把好的德國菜刀是的確可以用很長時間的。


反觀日本的菜刀,刀柄往往是天然材料,可能是竹製的或是木製的。

日本的文化裡面有一種刀,刀柄是直的,截面看可能是圓的,也有可能是倒角矩形的,不像德國設計的帶有線條的符合人肌肉握持。而且日本的菜刀往往刀柄和刀身並非一體,那是因為日本設計者希望刀柄可以隨時更換,留給使用者足夠的使用空間。


注:這裡舉例的菜刀案例並非一概而論,只是作為典型來作討論。

為什麼會有這兩種不同的設計出現?

德國菜刀,利用人機工學,作為設計師來說,已經賦予了這把刀必然性。

你用這把刀握持是非常舒服的,切東西毫不費力,也保證了你的安全。但是換個角度,比如你的手受傷了、食材並不是切的等等其他的方式,你的使用情況就會發生改變,這把刀的人機工學價值反而可能會成為一個阻礙,影響你用其做其他事情。

當然設計師設計這把刀的初衷就是他設定這個場景,你在廚房很舒服地使用這把刀切菜,這是一個必然性的故事,腳本已經由設計師設定好。人作為角色,菜刀作為使用工具,場景都已經設定好,是典型的必然性設計

反觀日本的設計,沒有用人機工學,可能在正常握持的時候沒有德國的刀舒服,但是它給予你

更多的可能性,你用左手握,右手握,正著握,反著握,兩個手指握,三個手指握,這一切的可能性都是由使用者自己決定。


這把刀就像一個容器,你往裡面倒水、倒醬油、飯,都是自己決定的,這把刀的價值就體現在它的可能性和延展性上面

注:這裡借用大家熟知的原研哉關於“空”的容器設計理論,具體可參見文末鏈接。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設計背後的哲學思想,反映的就是設計的必然性與可能性。

注:必然性與可能性無孰優孰劣,就像設計從來沒有好壞之分,只有合適應景與否,往往在一個特定地方、特定時間、特定人物的場景下“好”的設計,還到另一個就變成“壞”設計了。

德國和日本的設計背後,你不知道的事

三、有方法論,才能始終有創意

我們看了這麼多德國和日本設計的例子,在做設計創意產業的人,經常說創意創意。其實只要你深諳此道,明天你的設計就能信手拈來,有的放矢。所以一個成熟穩定的哲學思想某種意義上就是得以在設計中被複制、反覆應用實踐的方法論。

所以我們講近幾年很火的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其實是另一種方法論,它只是從抽象(哲學)落實到了具體(工具),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驚奇地發現設計的手段、過程、流程變的必然了,但是產出成果的偶然性卻大大比以前開放很多,源於我們的服務對象——人。

我們把人作為中心,所謂用戶為王,場景為王。而不是以前的設計師自己(精英主義)。人們作為對象,他們的屬性中的多樣性、偶然性決定了我們的設計的必然趨勢,這也暗合了現代設計歷時一個多世紀,從獨裁(monopoly)到民主(democracy),從單一到多樣,從封閉到開放,從必然性到可能性。

德技帆諮詢,專注德國移民/德國投資服務,幫助企業與家庭在德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