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的嘴裡為什麼含了那麼多的小動物?這些小動物是幹什麼用的?

JIDIJI


1978年,位於湖北隨州城西兩公里的擂鼓墩東團坡上的曾侯乙墓被髮掘。曾侯乙姓姬名乙,戰國時代曾國(今湖北隨州棗陽一帶)一個名叫“乙”的諸侯。他不僅是一位熟諳車戰的軍事家,還是一位興趣廣泛的藝術家。


曾侯乙墓的發現向人們展示了失載於文獻中的曾國的歷史,同時墓中的出土文物也十分驚人。共計出土文物15404件,分為青銅禮器、樂器、兵器、車馬器、金器、玉器、漆木器、竹器等八大類。出土物數量之多、規模宏大,為中國發掘的同類墓葬中所罕見,其中“曾侯乙編鐘”更是聞名世界。

曾侯乙編鐘


考古人員在發掘的過程中,除了出土以上的這些文物,還從曾侯乙的口中發掘出21件玉製的小動物,分別是6頭牛、4只羊、3口豬、2條狗、3只鴨和3條魚,這些小動物全都是用玉製成的。而之所以曾侯乙的口中會有如此多的玉製小動物,實際上是和當時的殯葬傳統有關。

玉製飯含


實際上這些玉製的小動物叫做飯含,古喪儀之一,把珠、玉、穀物或錢放入死者口中的習俗。飯,是根據死者身份不同,把谷、貝放入死者口裡。含是把珠、玉放在死者口裡。所放之物根據死者地位不同而有不同。在《周禮-地官-舍人》中記載:

關於飯:君用梁,大夫用稷,士用稻。

《說苑?修文》中記載:

關於含:天子含實以珠,諸侯以玉,大夫以璣,士以貝,庶人以谷實。

而曾侯乙是曾國的諸侯,去世後放入口中的“飯”早已腐爛,而“含”諸侯對應的應該是“玉”,所以才在曾侯乙口中找到了21個玉製的小動物。

玉製飯含


而飯含的目的是使死者的口不能空著,不能沒有吃的,飯含能夠使死者在另一個世界中繼續享受生前的食祿,是死者生前食祿生活的再現,所有才有珠、玉、貝、米的含物區別。


所以,通過曾侯乙口中的飯含,就能夠知道曾侯乙作為諸侯活著的時候生活是多麼的奢華和奢侈,基本上豬牛羊、狗鴨魚等都是他日常的吃食。而在死後,他的後代也希望曾侯乙在另外一個世界中,依舊過著與活著的時候一樣的生活。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會從曾侯乙的口中發掘出21個玉製小動物的原因了。



趣談唐宋元,胡侃元明清!

在發現的這個墓葬的墓主人嘴裡面發現了整整21個小動物,這超乎了當時絕大多數史學家的預料,因為人的嘴容量是有限的,在有限的容量裡面塞進21個動物,怎麼塞的?想想都覺得牙疼,不單牙疼,整個臉皮都疼起來了。

事件回顧

這裡面有兩個點需要我們再一次闡述一下,因為這兩個點非常重要。

第一點,曾侯乙並不是一個人。如果大家看過武林外傳,就會覺得有一句話特別有氣勢,那句話叫我上面有人。而同樣的道理,我們把這句話還原到曾侯乙這邊來,曾侯乙也可以大方的說:我上面有一群人,而且這一群人組建了一個國家。沒錯,曾侯乙不是一個人,他代表的是一種姓氏,代表的是一種國家的文化圖騰和文化淵源。

第二點,這21個小動物並不是活著的動物,而是用玉石雕刻的動物。

當時好像有專門的媒體曾經報道過這件事情,想想也甚是驚恐,因為媒體報道當中曾侯乙的嘴中有著一頭牛。

那時候年紀小對於這種報道還是非常吸引人的,我就一直在想人嘴裡塞一頭牛,那牛得多小,那人的嘴得有多大?

這些小動物是一種玉石,簡而言之,像我們看到的一些小型的雕塑一樣,只不過這種雕塑是拿玉石雕刻的。

沒錯,這就是事實

即便是拿玉石雕刻的,往嘴裡面塞21個小動物,想想也甚是驚恐,更要命的是他們不怕死者來找他們麻煩嗎?

哈哈,開個玩笑,在當時的那個年代裡面,上層的貴族人士更希望往自己嘴裡面塞一些玩意兒,甭管是金銀銅鐵礦還是什麼木頭、土塊兒甚至是小石子也可以。

當然上層貴族絕對不能塞得這麼寒酸,於是他們就想出了另一種東西,這種東西是類似於玉石的玩意兒,把它們塞到了墓主人的嘴裡面,寓意著墓主人去世之後在世界的另一邊依然能夠享福。

有趣的是,這個墓主人嘴裡面塞了21個玉石不假,可是墓主人旁邊也有了21個少女殉葬。這個問題的關鍵點在於為什麼是21個?21在古代究竟寓意著什麼?

當然至於這一切,恐怕到現在為止依然沒有得出一個合理的解釋,只能說這樣的一個數字在古代可能也意味著吉祥如意,類似咱們的888馬上發一樣吧。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希冀大家點贊、評論、關注,小生在此謝過!】


趣談唐宋元明清


壓舌自古就有,從新石器時代到現在,仍然有這樣的習俗,只是時過境遷,方式有所改變,尤其是年輕人,漸漸忘記這些習俗及其意義。

從自身經歷來說說這件事。

大禹老家是農村,前段時間一個街坊過世,都是沒出五福的關係(下一個問答會說說五福等相關問題),老媽過去幫忙。事後打電話來給我說,這位街坊的伯伯含的也是一條小魚,人去世都要含魚啊。為什麼要說“也”呢,前幾年舅舅病世,也是含的一條人工做的小黃魚。要說為什麼要含這個,父輩,甚至更老的老人也大多不知道了,只知道習俗就是要有這個環節。除此之外,人死要穿壽衣壽服,卻不能穿內褲內衣,老人的說法是赤裸裸來,赤裸裸去,我又覺得這和要穿外衣又有些矛盾了。


諮詢過老人家,都說不清為什麼要含東西,更遑論為什麼是魚卻不是其他動物了。當我看到這個曾乙候的題目以後,再次諮詢家中長輩和比較熟悉殯葬禮儀的老人,又去查證一些資料,道聽途說一番,才來做這個分享。如有錯誤,請指正補充。

很多人已經知道,古人,尤其是有身份的人,去世的時候是要塞全身九竅的,我們說的七竅僅僅指的是頭部,全身有九竅,包括排洩器官和生殖器。放在嘴裡的叫做壓舌,也叫飯含,這叫做玉琀,其實普通飯含和玉琀是有區別的,顯而其見,貴重如玉的才會被稱為玉琀。

看過一些考古的資料和報道,玉琀的儀式從新石器時期就已經出現了,當時主要是石、珠、貝等東西,很少有五穀粟米,顯然前者更容易被保存下來。殷商時期大多以蟬、蠶、魚等形象為主,到了後來的春秋戰國時期動物形象更豐富多彩起來,達官貴族更是以玉質物件作為壓舌。這也主要是由玉所代表的寓意來決定了它的身份。玉有著美好的象徵意義,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

曾乙候就是春秋戰國時期曾國,也就是隨國的顯貴!所以,在其嘴中發現大量動物影響的玉琀也是很正常的。玉琀的數量、質量、形象,與死者的身份地位有直接關係。這曾乙侯是西周周文王重臣好友之一的南宮括的後代,可謂是家族顯赫至極,更何況隨國曾救過楚昭王。楚昭王也是一位賢君,在歷史上的口碑極佳。由此可見,曾乙候當的起如此厚葬。

玉琀中,無論是什麼形象,都有極豐富的寓意。蟬,代表高潔,同時也寓意著早日投胎重生;牛羊馬等象徵著富有,衣食無憂;雞狗等我倒覺得和陰間開道有點關係,同時這兩樣也有其他象徵意義,應該我是忠誠、擁護、財富等等……我沒有找到具體寓意,只是自己揣測而來,可憐這種民間文化形態竟然查資料都難查到,難道要斷了嗎?

另一方面,這人死堵塞九竅,據說有延緩身體衰敗腐爛的作用。至於是真是假就不得而知了,畢竟現在人很少有長時間停屍的習俗,但是在古代這是有的,我們無法以今論古,畢竟時代不同,一切皆有變化。

有了前面的理解,這樣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鄰居伯伯和舅舅去世所含的小魚了。一個是“魚”同音“玉”,可能是代替玉的意思,畢竟普通人家不會真的拿好玉隨著過世的人一塊埋葬的。另一方面,魚也有富有,自由等寓意,也算是一種美好的希望。至於“生理意義”應該不大,現在一般都是稍一停擱就要花化了。

依目前的人類進城情況來看,諸多文化習俗都要被取代改變,甚至消失,我們遠離歷史和古人越來越遠,說不定在不久的將來,即使“玉琀”“壓舌”這種習俗都會成為傳說,也不知道這是人類的進步還是倒退。

最後,建議大家可以多和長輩聊聊習俗這些問題,很多我們本來以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其實預感豐富的文化含義!


古代哲學思考


曾侯乙,姬姓,氏曾名乙,他是戰國時期曾國的國君,又稱之為“隨國”。故地在今湖北省隨州等地區,國君始祖為周朝開國大將軍南宮适,爵位為侯爵,後來被楚國所滅。

由於文獻對曾國的記載較少,所以現在已經無法判斷曾侯乙是曾國的第幾代國君。不過根據考古出來的文獻記載,曾侯乙葬於公元前433年,離今已有將近2500年的歷史。

在1978年,考古學家在今湖北省隨州市區西約一公里處的擂鼓墩發現了這座曾侯乙墓,經過長達數月的挖掘,墓中共出土陪葬品15404件,其中最出名的就是舉世聞名的曾侯乙編鐘。

當時,考古學家們挖掘時,還發現一個奇怪的事情,那就是曾侯乙的嘴裡為什麼含有很多玉做的小動物,人們還特意做了一個統計,共有21件,包括:小玉牛6個、小玉羊4個、小玉豬3個、小玉狗2個、小玉鴨3個、小玉魚兒3個。



對此,很多人肯定會很好奇,曾侯乙為什麼要在嘴裡放這麼多小動物,這些小動物又是做什麼用的呢?

比較流行的說法有兩種,一是有人認為曾侯乙是一個非常貪吃的吃貨,所以在死後也特意要把這些美味食物含在嘴巴里面,這樣到了陰間他也可以繼續享受這些美食。

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但卻不夠嚴謹,所以便有了第二種說法:說是在中國古代流行這樣一句話,叫做“生以為佩,死以為琀”,就是說人活著的時候會把玉作為飾物佩戴,死後則將其含在嘴裡。這個放在嘴裡的玉,就被稱之為琀。

根據史書上記載,從商朝開始,人們把開始玉視為通靈之物,生前佩戴可以辟邪避災,死後含在口裡可以含笑九泉。因此那個時候的王侯士大夫死後,不僅要把生前佩戴的玉器帶入地下陪葬,還會再口中含一隻玉蟬,叫做玉琀蟬。



後來這個風氣流傳到民間之後,百姓們也開始追捧,不過因為玉器太過貴重,普通百姓平常連見都很難見到,又哪裡能夠弄來讓死人含在口裡。所以百姓們就經過改良,在死者口中的放入幾粒米,稱之為飯含,言外之意就是去世的人在死後也能有飯吃,不會餓肚子。

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等到商朝中期時,這個習俗逐漸成為中國喪葬習俗中重要的禮儀,全國各地的百姓都有沿用。在這種背景下,等到曾侯乙去世時,他也不可避免會受到其影響。

對於當時的曾侯乙來說,一方面他需要遵循貴族的下葬禮儀,在口中含玉,以庇佑自己。

另一方面,他又不能忽視飯含習俗,但問題是,單純的含飯並不能顯示它的尊貴,加上他可能真是個大吃貨,所以最後就別出心裁,搞出21件小動物玉器含在嘴裡。

這21件小動物玉器,既是玉,可保佑他含笑九泉;同時也是食物,尤其是這狗、魚、鴨、豬、羊、牛,都是貴族才能享用的美食,曾侯乙將他們含在嘴裡,足以代表他身份尊貴,同時也可以保佑他死後依然可以享受到這些尊貴的美食,可謂是一舉三得。


我是趙帥鍋


只要你瞭解過古代人生活的話,都應該知道他們無論生前,還是在死後,都有自己的一套規矩,尤其是那種身份高的古人,死後不僅要隆重下葬,還會陪葬大量珍寶,甚至還有用活人陪葬的,史書上也有很多例子可以給我們參考。在1977年的秋天,在湖北隨州的一支考察隊,在擴建營房時,不慎挖到春秋小諸侯王曾侯乙的陵墓,讓人驚訝的時,死了幾千年的曾侯乙,口中竟含有十幾個玉製小動物,這是為什麼呢?

曾侯乙在史書上沒留下多少痕跡,有關他的一些事蹟,還是因為1977年發現的陵墓,別看曾侯乙只是個小諸侯,但他陪葬的寶物非常多,足足有一萬五千多件,其中有八件珍寶,就可以被列為國寶級文物,並且在墓穴中,考古人員還發現了21名女子骸骨,據考證得知,這是曾侯乙下葬時,所陪葬的21名少女,之所以是這個數字,是因為21在古代,是個吉祥的數字。

不過讓世人更驚訝的是,曾侯乙口中寶物,歷史上有不少帝王將相死了以後,嘴巴里都會塞東西,要麼是寶玉,要麼是明珠,而曾侯乙口中正是玉器,只不過這個玉有點多,考古人員從其口中掏出後發現,足足有21個玉器,與上面的21名少女剛好對應,這些又被稱為玉琀,這21個玉琀裡,有6個牛型玉琀,羊4個、豬3個、狗2個、鴨3個、魚3個。

說起玉琀,可能很多人都不瞭解,玉琀就是古人去世以後,在下葬時放入口中的小型玉器,一般的貴族下葬,口中都會放有,這種風俗從新石器時代,就可以有記錄了,不過玉琀也有等級劃分的,級別比較高的人採用玉器,當然了也有貝殼、珍珠等物。很多被發現的玉琀,都是蟬型,當然了也有玉鳥、玉魚等形狀,之所以蟬型玉琀這麼流行,因為蟬可以化繭為蝶,有重生的含義在其中,古人將其放於死者口中稱作含蟬,寓指精神不死,再生復活。

玉器在古代被認為,是自己防腐的神物,所以很多貴族死了以後,口中都會放上玉琀,不過像曾侯乙這麼多的,屬實很少見了,有不少考古學家認為,曾侯乙口中的21個玉琀,其實也沒有什麼特殊含義,就是表現出他這個人愛吃,曾侯乙生前定然是個吃貨,不然死了以後,怎麼含那麼多動物形狀的玉琀。

至於為什麼是21個,也許跟那21位少女有關,不過也有人可能問了,為什麼那麼多數字,偏偏就是21呢?這個考古學家至今也沒有給出完整的回覆,大概21這個數字,是當時隨國比較吉利的數字,不然曾侯乙這兩個21,沒代表什麼意義估計也不可能。

以上就是個人的一些看法,其實人們之所以這麼關心曾侯乙口中的玉琀,是因為這裡代表了一段歷史,很多的歷史真相,都是從陵墓中窺探到的,曾侯乙的陵墓中,除了有寶物以及玉琀,還出土了大量的樂器,證明曾侯乙本人,也是個愛聽音樂的人,這些對古樂器研究也有重大的價值。


木劍溫不勝


曾侯乙是誰?他是戰國時期南方姬姓曾國(即姬姓隨國)的國君,曾國是西周初期周天子分封鎮守南方的重要邦國。據考古發現推定,他大約生於公元前475年,卒於公元前約433年,活了42歲。他的墓葬,於1978年在在今湖北省隨州市區西約一公里處的擂鼓墩被發現。

另外,考古發現曾侯乙的嘴裡含了不少的小動物,這些小動物是幹什麼的呢?

什麼小動物?

題目中所說的小動物,可不是活體,而是一些玉器製成的小動物,經統計共有21個。這二十一個小動物分別是6頭牛、4只羊、3頭豬、2只狗、3只鴨、3條魚。<strong>

為何要放玉製的動物?

<strong>其實,在逝者嘴裡放玉製的動物,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習俗。代表的意義就是,希望死者在死後不會餓肚子,有這麼多食物可以吃。

狗、魚、鴨、豬、羊、牛有些食物,都屬於貴族才能夠享用的美食,屬於比較珍貴的食物。一般平民百姓難以享用,這個玉製品叫做壓舌,是當時逝者身份和地位的象徵。就是到了現如今,在有些地方仍然還會有這樣的習俗。

(曾侯乙銅像)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古人認為嘴裡含玉器可以保持遺體不腐。

結語

綜上所稅,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瞭解到,這些小動物其實都是有含義和作用的。能夠在曾侯乙的嘴裡塞進去21個小動物,確實也不容易啊。


歷史評說


咱可要說清楚,是他嘴裡含了很多小動物形狀的玉器,並不是許多小動物,要不大家會認為他是個大吃貨或者是異食癖之類的。


先介紹一下這個曾侯乙是誰?估計很多人對這個名字很陌生,但人家也是一國之君呢。

1978年,在今湖北省隨州市,駐軍某部在施工過程中,開山炸石沒想到一下炸出一座古墓。後經考古發現,這就是距今2500年的曾侯乙墓,從出土的文物文字材料說明曾侯乙是戰國時南方小國曾國的國君。

這個曾國與史書上記載的隨國是一國兩名,指同一個地方。而曾侯乙這個人在史書上並無記載。不知道隨州與隨國有什麼聯繫,古時候以地名代指國名的例子很常見。


這個曾侯乙墓出土了大大小小的文物,共計15,000餘件。其中9件被定為國寶級文物,比如曾侯乙編鐘,曾侯乙尊盤等,這些對研究戰國曆史有不可估量的價值。但今天我們的重點不在這些文物,而是要說一下曾侯乙口中含的玉器。

古代喪葬習俗有很多禮儀,葬玉便是其中一種。古人在入殮時,要給死者口中放一些玉器,此所謂玉唅,也叫押舌,還稱飯含,飯含指意更廣一些,可以給死者嘴裡放米、貝等東西。


《白虎通義》中說“所以有飯含者何?緣生食,今死,不欲虛其口,故含”。 生時所享,死後亦然。曾侯乙口含21件動物形玉器,足以說明他生前的奢華程度了。

那麼這種玉唅除了壓舌的作用,寓示死者在地底下也能享受生前的榮華外,還有什麼含義呢?

從現有出土的玉唅來看,多以蟬的形狀為主。蟬在土裡是蛹,一出土變為蟬,古人以此寄託花繭成蝶,也就是希望能夠重生。玉質地圓潤光潔,有防腐的作用。但不是所有人都能用得起玉的,只有身份高貴,家勢顯赫的人才可以。


而這個曾侯乙口裡含的是牛、羊、豬、狗、鴨、魚形狀的玉,無外乎上面說的這些寓意外,很有可能他真的就是一個大吃貨。

圖:來源網絡


唯戀無名


1978年2月,在隨縣城郊,駐軍某部的雷達修理所為了擴建廠房,在一座名叫擂鼓墩的小山包上開山炸石。

隨著一聲巨響,石破天驚,意外地一座古墓浮現出來。

這座古墓就是距今2400多年前的曾侯乙的墓。

隨著對墓葬的一步步地探索,人們越發地吃驚。這個墓坑有220平方米,單就棺槨室就有190多平。

這比長沙馬王堆一號墓大6倍,比出土的越王勾踐劍在湖北江陵望山一號墓大8倍。這樣大的棺槨在當時的中國還算是首例呢!

更讓人吃驚的還在後面,曾侯乙的墓室出土的文物真是太多了。

據統計,從墓中出土文物15404件,其中比較珍貴的青銅器就有十噸半,黃金製品更是超過了17斤。

當然最讓人震驚的是,出土了總重量達到2567公斤的65個大小的編鐘。

這些編鐘除了少數幾件掉落在地面上,其餘的全都整齊地掛在木質的鐘架上,這不得不說是個奇蹟啊!

但我們今天介紹的不是這個編鐘,而是曾侯乙嘴裡含的小動物,這個小動物的數量足足有21個,是不是又很吃驚。這個曾侯乙到底是誰呀,怎麼又這麼奇怪?

別急讓我們一步步地來看看,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一、 曾侯乙的身份

曾侯乙是戰國時期,一位名乙的曾國諸侯王。

其實在史籍上並沒有這個人的記載,但是隨著考古的發現,專家推定曾侯乙是姬姓,先祖是周天子的重臣。

而曾侯乙應當出生在公元前475年或者稍晚點。他大概是在公元前463年見後成為諸侯王的,在位時間大約為30年。

從出土的文物來看,曾侯乙生前是非常喜歡音樂的。他鑽研音律的研究,並且也非常重視樂器的製造。

要不怎麼會有編鐘這麼大的物件的出現。而且曾侯乙的興趣也是非常的廣泛,他呢也是擅長車戰的軍事家。

由此而看,曾侯乙的身份很是顯貴啊,而且還是個出色的軍事家。並且這個君王還特別文藝,竟然在音樂上非常有造詣。

不簡單,很有意思的一個人!就是這樣一個人,死後竟然在嘴裡放了21個玉製的小動物。

二、 曾侯乙嘴裡含的這些小動物是幹什麼的

隨著棺槨的打開,專家們在曾侯乙的頭骨裡面發現了21個玉製的小動物。這21個小動物分別是6個牛、4個羊、3個豬、2個狗、3個鴨、3個魚,這些小動物全都是用玉製成的它們的形狀。

為什麼要放這些玉製的小動物呢,這個呀其實是我國曆史上一個非常古老的葬玉習俗,這個玉製的小動物有個統一的名字,叫做“玉琀”。

玉琀是古人在死者入殮時,放入死者口中的小型玉器,也就是民間常說的“飯含”。這個可是我中喪葬習俗中最重要的禮儀,就是現在有些地方仍在沿用這個習俗呢。

為什麼要有放玉的這個習俗呢?

我們都知道,古代的帝王都追求長生不老。但是真得有長生不老嗎?當然答案是否定的,所以呢,在他們的願望破滅後,不朽就成了他們臨死前最大的願望了。

《抱朴子》是一本非常有名的道教典籍,在這本書裡面有這樣的一種說法。

說是“金玉在九竅,則死人為之不朽”,這些帝王們可是都看中了這句話,所以呢就用葬玉來祈求死者永存不朽。

但是這個玉也不是什麼人都能放的,當時也是按地位等級來放置的。

天子是含珠的,諸侯才是含玉,大夫是含璣的,士呢則含貝,庶民也就是老百姓嘴裡只能放稻米了。

正所謂“生以為佩,死以為琀”,死者生前帶玉佩,死後呢也要嘴裡琀著玉。

“東陵大盜”孫殿英從慈禧口中挖出的那顆夜明珠,也就是最好的例子了。

所以由此而看,曾侯乙嘴裡放玉製小動物是為了那種不朽的臆想。

三、 那曾侯乙嘴裡為什麼要放那麼多的小動物呢

有道是“生時所享,死後亦然“,曾侯乙雖然是個地方諸侯,但是他富甲一方,這口中的21件玉器足以證明,他生前的奢靡生活。

這21件小動物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全都是當時可吃的動物。

而且放的數量還是這麼的多,那就說明了曾侯乙是個大吃貨,生前就非常喜歡吃肉。

這些小動物可能就是他生前特別愛吃的!

生前喜歡什麼,死後也要把它們帶走,這也是中國人最傳統的一種文化意識。

所以曾侯乙就要帶走很多他喜歡吃的東西。在這之所以要放這麼多數量的小動物,有書君猜測這個數字也許就是盡最大的力量把儘可能多的小動物放進口中的,21也許就是放入口中的極限了。

也許這個21還有一層含義。從《周易》中解釋來說,21是個代表貴重的吉數,也是個偉大的首領數。

所以曾侯乙為了圖個吉利,也是為了自己死後也能不朽,就選擇用21這個數量。

不管是什麼原因吧,曾侯乙嘴裡含21個玉製小動物,這個舉動還真是個奇葩。生前是個吃貨,死後也不委屈自己。

把自己所願都裝進嘴裡,估計這千年來,也只有曾侯乙這樣的人,才這樣做的吧。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曾侯乙是史上最牛吃貨,沒有之一!為了更加舒爽地吃到肉,他直接將一座“動物園”塞嘴裡,還找了21名少女伺候他吃。

曾侯乙的墓裡共出土15000多件文物,其中絕大部分是各式各樣的兵器,說明曾侯乙是一個好戰之人;其次是五花八門的樂器,看來曾侯乙在打仗之餘,也會聽聽交響樂;被兵器和樂器包圍著的,是數量繁多的禮器、以及21口裝著少女的棺材。

死後還有21位少女(全都是15-24歲)伺候他,曾侯乙很會享受的嘛!

僅僅從出土文物的種類來看,不難看出曾侯乙是一位事業心(愛打仗)極強的男人;同時,他還是一位兼顧生活的男人。

想喝酒,有冰鑑等酒器;想聽歌,有編鐘等樂器;想擺譜,有九鼎八簋等禮器;想女人,有不重樣的姑娘……其實,曾侯乙死後最想要的,還是肉。

因為考古工作者在曾侯乙的嘴裡發現了一個“動物園”,這座“動物園”裡有:

6只小玉牛、

4只小玉羊、

3只小玉豬、

3只小玉鴨、

3只小玉魚、

2只小玉狗…合計21只玉製的小動物。

這些小動物放在曾侯乙的嘴裡,並不是說曾侯乙是一位熱愛小動物的資深“動保”人士;相反,這些動物都是曾侯乙死後的美餐。

它們有一個非常好聽的名字,叫飯含(念起來怪怪的)。飯,就是吃的飯;含,通琀,指的是含在嘴裡的玉。飯含是死者死後填肚子所用。

《周禮》規定:等級越高的人,能夠使用的玉也就越多。

曾侯乙姓姬名乙,乃是西周開國重臣“文王四友”南宮适的直系後人。武王伐紂代商而定天下之後,南宮适位列三公(存疑),被封在曾國(隨國);他的封地,乃是西周最主要的青銅產地之一,可見周天子對南宮适的重視。

論資歷、排輩分,在西周初年,隨國國君的地位絕對排的上號。

曾侯乙有錢又有地位,自然而然也就可以享用豐厚的隨葬品。據統計,曾侯乙墓裡光是青銅製品,總重量就有2萬多斤!更勿論不計其數的木製品、玉器等陪葬品。

與數量龐大的隨葬品呈正比的,是曾侯乙嘴裡藏著的“動物園”。

在古代,上至天子、下至庶民,死後嘴裡都會塞點兒東西。《說苑》有云:

天子含珠、諸侯含玉、大夫含璣、士以貝、庶以稻。

珠指的是寶珠,玉則是玉器。

曾侯乙妥妥的諸侯級別,按照《周禮》,嘴裡應該含一塊兒玉。

先秦時期,諸侯嘴裡含的最常見的玉的形狀有蟬、魚等;蟬象徵著破土重生,魚則代表地位尊貴。但是像曾侯乙這麼耿直,將豬、牛、馬、羊等小動物塞嘴裡的,先秦時期的考古也僅此一例。

事出反常,必有妖孽。

曾侯乙違背常理,將嘴裡塞了個“動物園”,只有一種可能:他生前特別喜歡吃肉(先秦時期能吃肉的都是上層人)。曾侯乙有多喜歡吃肉呢?

科學家對曾侯乙棺槨裡遺存的牙齒進行科學檢測,發現曾侯乙頰面條痕磨耗明顯偏高,分析證明他的食譜主要以肉食為主。這一科學檢測,印證了曾侯乙的確是個“肉食動物”。

因此,曾侯乙即便是死了,也沒忘記交代家人:“三牲等美食就不要等到祭祀時候才拿出來了,直接塞嘴裡得了,免得麻煩!”

曾侯乙死後,他的家人不僅將他生前喜歡的武器、樂器、酒器、食器一股腦塞進墓裡,還塞了21位小姐姐伺候他吃喝玩樂。當然了,肉必須要有!所以,他的家人用最上乘的玉石為他雕琢了“動物園”,放滿足他的意願。

這一切又有什麼用呢?不照樣被挖出來了嗎?不過,的確讓今人大飽眼福了。


祗樹


這些小動物叫玉琀,也稱“飯含”。古人有“金玉在九竅,則死者不朽。”所以,就有“九竅玉塞”。塞於口、鼻、耳、肛門等部位的叫玉塞,而放在口中的還有個專屬的名字叫玉琀。



兩漢時期最常見的玉琀是蟬的形狀,大墓小墓中都有出土。為什麼是蟬?這主要和蟬的生長特性,有關。蟬的幼蟲入土後變成蛹,出土後又變成蟬,古時候的人們因為蟬的這一特性,寄希望於來世,希望死者的靈魂也能如蟬一樣復生。目前流傳的很多蟬形的古玉,多無孔,其實很多就是玉琀。


  • 玉蟬


我國從史前社會時期就已經出現了“玉斂葬”的習俗,如良渚文化、紅山文化,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提出“君子貴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漢代貴族繼承併發揚了“貴玉”的思想,不但生前玉不離身,死後也以大量的玉器陪葬。漢代的厚葬使葬玉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如令人瞠目的玉衣,鑲玉棺,在南京博物院就看到了一個鑲玉棺,實在是太奢華了。還有別出心裁的玉握。玉握是握在死者手裡的玉製品。


  • 玉棺,南京博物院藏


從曾侯乙墓出土文物看,曾侯乙可能是枚吃貨


曾侯乙是戰國時期南方小國曾國的國君,大約生於公元前475年,卒於公元前約433年。他不僅是位深諳車站的軍事家,也是一位興趣廣泛的藝術家,很可能還是個吃貨。


曾侯乙墓——青銅尊盤


曾侯乙墓,出土的各類隨葬的物品多達一萬多件,其中有一件是青銅製的煎魚盤,出土的時候盤下放著木炭,盤上有一條魚,從魚骨頭的形態來看,這是一條鯽魚。 而曾侯乙墓中煎魚盤的出土,說明這個小國的君主曾侯乙,在吃魚方面已講究煎炒的吃法了。 曾侯乙墓中煎魚盤的出土,說明我國至少在東周時代已有了煎炒魚類等烹飪的方法了。



此外,考古專家們在魚骨中還發現了梅核,梅子可去除魚腥味 。曾侯乙墓還出土了大量的調位料,如花椒、山植皮、山植果、山植於、芒耳等等。


而且,研究發現,曾侯乙在飲酒的時候,還特別注意在酒裡過濾掉其中的一些沉澱的物質,這些物質可以在夏季使酒降溫,冬季使灑升溫。


古人的墓葬多仿照生前,而曾侯乙作為一位國君自然更是極盡所能的讓身後事也能如現事搬了。綜上所述,曾侯乙是位美食家,妥妥的,沒錯了。


所以,曾侯乙口中的玉琀,特意製作成牛、羊、豬、狗、鴨、魚的形狀,

可謂是“六畜”具全了,數量也很可觀,共計有21件。很可能就是希望曾侯乙的來世也能享受到這些美味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