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懂得怎麼包裝很重要

【誠實影評】

《少年的你》:懂得怎麼包裝很重要

1.

一部上映前四天才宣佈定檔,而且“裸發”的電影,《少年的你》一個週末破5億,次周已破10億,這確實在中國電影票房史是奇蹟。但這部片本身的話題熱度也確實讓這部片具備“裸發”的實力:從年初柏林影展到年中暑假檔兩次遭遇“技術原因”撤展撤檔,然後電影有關校園欺凌,多次被有關部門關照要求刪減,流量偶像易烊千璽的演技突破,多方助攻下,這部片想不大賣都難。

評論電影不是討論大賣的場外因素,再加上大賣也不是一定要靠電影本身藝術水準和導演技藝。所以抽離場外因素,單獨從影片本身出發,才能看清影片真實水準和編導創作水平。

《少年的你》:懂得怎麼包裝很重要

記得年初柏林影展的時候,當聽到《少年的你》從入圍新生代單元退賽,一種聲音是題材關於校園欺凌,社會現實問題一向比較敏感,然後暑假檔再一次傳出,教育部介入,認為這個題材反響不太好云云。然而我卻有點不以為然,拍出《七月與安生》的曾國祥拍校園欺凌的題材可以有多敏感?可以能多大膽?尤其一個深受陳可辛影響,品味還有點點彭浩翔的青年導演,怎可能期待他拍社會問題題材會深刻?這部片我一直沒有看過預告和故事簡介,但只看海報已有兩分預判, 這大概率是把現實的校園欺凌包裝成所謂殘酷青春片,創作其旨不在探討問題,更遑論批判力。

看畢,果然!

《少年的你》:懂得怎麼包裝很重要

2.

電影第一個畫面用字幕引出校園欺凌的社會問題,也交代了這部片的故事講什麼。這一定會讓你覺得這是一部深刻和現實的社會題材電影。但看下去就會發現並不是這回事,導演對社會問題探討並無興趣。

故事中的兩位主角,陳念和小北都是校園暴力和社會暴力的受害者。陳念生在破碎家庭,母親賣劣質面膜惹來一身是非被人追債,小北只是一個街頭小混混,典型古惑仔,同樣在破碎家庭成長,也是母親失蹤。兩人都是處於社會邊緣的青少年。但陳念讀高三,還有高考試圖改變命運,相反小北則絕望得多。易烊千璽頂著流量偶像的光環,去演繹這種邊緣人,一來確實離不開自身努力,二來也和他的經紀團隊能讓他嘗試這種角色分不開。

陳念因為一次意外救了小北,兩人結緣,陳念在校園受欺凌,她希望小北能上學放學保護她。他們是同是天涯淪落人。另一面作為校園欺凌的施暴者魏萊,影片就交代得相當少,你或許能猜到她家境富有,但她的家庭、成長背景通通不怎麼交代。魏萊叫“未來”,但很明顯最後她沒“未來”。影片中無論是受害者還是施暴者,顯然他們都是被成人世界所拋棄,被社會拋棄,而成人世界也是崩壞、冷漠,於是年輕人不相信成人,他們遭遇欺凌,為什麼不報警,片中的警察是真心想幫助他們的人,但一直得不到信任,根本是他們對成人世界的不信任。然而

影片可曾有對這種年輕人的不信任、他們的絕望、成人世界的崩壞有過哪怕皮毛的控訴和批判?

《少年的你》:懂得怎麼包裝很重要

無可否認,流量明星確實很努力,也最具賣相

對魏萊潦草的描寫足以看到編導並無意去探討校園欺凌背後的深層原因。魏萊最後僅僅被當作了懸疑片裡那具普通的屍體。導演更有興趣以陳念和小北遭受的暴力當作殘酷青春來渲染,來獲得大家對他們的同情,還有最重要一點,大家願意看流量明星很努力在表演。

於是影片不斷以密集的被欺凌暴力的場面堆砌,要呈現,要給大家看見,有個別畫面我認為是比較剝削的,但這在導演看來都無所謂,只要你看到他們的悲慘。暴力欺凌的影像堆砌,人物和背景沒有深刻的描寫,影像沒有力量,敘事蒼白。 老實說,坐在影院裡才剛過半小時我已經開始看手錶。

為了把校園欺凌的問題轉移到渲染包裝殘酷青春片,影片把主角經歷的時間點設在了高考前,準備高考的戲份被拍得充滿儀式感,以勾起觀眾的集體記憶。這些高考的儀式感用一場一場短戲組成,老師激情洋溢地灌雞湯;上考場班主任聲嘶力竭的鼓勵;家長場外緊張地等待等等。最後高考結束,那場考卷紛飛的畫面是MV式的呈現,十分討好。

《少年的你》:懂得怎麼包裝很重要

3.

曾志偉把兒子交給陳可辛調教,曾國祥只學到了陳可辛那種注重包裝,兩邊討好的套路皮毛足以令電影在國內大賣過十億票房也算是“學業有成”,一連兩部電影加起來票房成績近二十億,被國內媒體認可是香港電影的薪火相傳,一下躍升到香港電影新力量旗幟。

有人拿《少年的你》和去年的《我不是藥神》對比。教育和醫療是大眾最關注的社會民生話題,這兩部電影都正好觸及到這兩個話題。兩部電影大賣的背後也反映出大眾對這類現實題材的興趣,而電影引發的社會討論自然也為電影宣傳助攻。

《少年的你》:懂得怎麼包裝很重要

《我不是藥神》和《少年的你》觸及了當下社會最受關注的兩大話題:醫療和教育

《我不是藥神》雖然也不見得對醫療問題和體制有多麼深刻的探討和批判(出於眾所周知的原因),但起碼它沒有刻意迴避,擦邊球還是會打一打,通過眾多角色的經歷側面觸碰試探了一下“水溫”,但《少年的你》是完全選擇逃避。《少年的你》結尾也像《藥神》一樣用一連串字幕交代我國對校園欺凌和未成年人保護的努力,相關法律的出臺就十分憋足難看,儘管都知道這是為了順利過審。

還有一點,《我不是藥神》畢竟是有社會真實事件和人物做背景,起碼是base on 或者 inspired by a true story。從一開始創作階段這就是一個現實主義題材劇作,經過幾番修改,最後才以類型片的方式呈現。所以單從電影創作的“直線”環節,起筆那一下,《藥神》就已經比一部只是網絡流行文學改編電影的現實基礎好。

《少年的你》:懂得怎麼包裝很重要

這只是一部百分百安全的青春派而已

所以從這個角度看,我覺得《少年的你》挺冤的。它只是一部百分百安全,完全對控訴批判校園欺凌的問題無興趣的青春片而已,導演也絕無興趣反建制,而普通觀眾的期待焦點也不在此。結果卻一年內兩次被關部門“技術性”關照,間接讓這部影片的上映披上了悲情的色彩。

這層悲情色彩對影片本身的宣傳並非決定性,如今的破10億的票房有多少來自這種“悲情”效應,其實並沒有。甚至現在的票房明顯是低於業內預期的,因為如果能如期在暑假檔上映,業內普遍預估會產生《藥神》的效應,票房能20億起步。

不過這大賣的背後只與對社會話題的包裝精美有關,與電影的藝術水準,導演的技藝和創作視野無關。懂得包裝比什麼都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