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烙畫,中國傳統工藝

簡 介

【課程編纂主旨】任何藝術表現形式都需要傳承和創新,葫蘆烙畫也是如此,應在優秀傳統的基礎上,在繼承中探究、在探究中棄取、在棄取中發展,這是創新的有效途徑,要敢於突破傳統的束縛,要反映時代特徵,藝術只有不斷從生活中吸取生命的營養,不斷髮現新的創作領域、新的創作題材,才能產生新的創作靈感,產生新的表現形式,從而推動葫蘆烙畫藝術真正的發展與繁榮。鑑於此,我們編纂了這一校本課程,旨在弘揚民族文化藝術的同時,讓學生能夠學習之餘瞭解我國的傳統藝術。

葫蘆烙畫,中國傳統工藝

【葫蘆烙畫藝術】烙畫葫蘆藝術又稱燙畫葫蘆、火筆畫葫蘆,是一種特色傳統工藝美術品比較知名的產地有山西,安徽。烙畫葫蘆藝術家用烙鐵在物體上熨出烙痕作畫,與葫蘆融為一體能永久保存、收藏,藝術價值極高。

烙畫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藝術風格。相傳起源於漢代,後失傳,清朝遂又興起。烙畫創作在把握火候、力度的同時,注重"意在筆先、落筆成形"。烙畫不僅有中國畫的勾、勒、點、染、擦、白描等手法,還可以熨出豐富的層次與色調,具有較強的立體感,酷似棕色素描和石版畫,因此烙畫既能保持傳統繪畫的民族風格,又可達到西洋畫嚴謹的寫實效果。也可訂做屬於自己的特有畫面或肖像,使其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因而給人以古樸典雅、回味無窮的藝術享受。

【歷史淵源】葫蘆不但在古代傳統勞動人民的物質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而且與文學、藝術、宗教、民俗、神話傳說乃至政治等關係也十分密切,圍繞葫蘆所形成的種種意識形態,無疑是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幾千年的燦爛文化博大精深,葫蘆文化經歷數千年的歷史積澱,以其獨特的歷史淵源,深厚的文化內涵以及廣泛的群眾基礎,在現代文化中仍佔有重要的地位。

葫蘆製作工藝品從明朝起即有文字記載。葫蘆造型優美,無須人工雕琢就給人以喜氣祥和的美感。清朝時蘭州的"刻制葫蘆"和"範制葫蘆"曾達到很高的藝術水平,成為朝廷貢品。當時採取的"火燴工藝"將葫蘆的木質材料與中國傳統的燙畫技法相結合,以烙鐵代筆,運用國畫的白描、工筆、寫意等手法,在葫蘆光滑堅硬的木質表皮上,創作出人物、山水、花鳥、走獸等作品,隨著藝人對藝術的理解和對烙鐵的嫻熟運用,畫面呈現出焦、黑、褐、黃、白等多種層次和國畫渲染的效果,表現力非常豐富。葫蘆本色就有古畫的基調,在上面臨募出名家的國畫作品,線條流暢準確、形態栩栩如生、意倖免幽深高遠。給人以耳目一新、不媚不俗的感覺。烙畫藝術使葫蘆由農家瓜果登上了藝術殿堂,成為一種集拙樸自然和高雅精美為一體的傳統民間藝術品,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和收藏價值。

【工藝步驟】

1、首先是選烙畫素材,儘量要以老畫、名畫、畫工較好的題材為臨摹對象。因為這種題材適合葫蘆這種器物,不要採用現代的題材,畫的內容和葫蘆不協調,感覺也不舒服,而且還有點格格不入。

2、選葫蘆,一般採用兩年的皮質較好的葫蘆進行烙畫。因為葫蘆經過一年的風乾、日曬、把玩以後,顏色純正,水分乾透,適合烙畫上色,烙出深淺層次來。

3、在葫蘆上烙畫要有美術功底。畫人物要有素描和工筆畫的基礎。畫山水花鳥蟲雨還要有國畫的基礎,切忌心浮氣燥,急於求成,要完全按照技法來烙畫,才能做出意見完美的作品。

4、烙畫工具,一般採用25W或35W的電烙鐵,帶有調壓器。可以把烙鐵頭改造成需要的形狀,此形狀要適合於畫點、線、面、就像毛筆一樣,使用的時候能用出軟硬度來,這樣在葫蘆上寫字也可以,畫畫也可以。字的筆畫、粗細、筆鋒、技法都能體現出來,畫畫的各種技法如:皴、染、等等也能表現出來了。

5、烙畫要仔細認真,千萬不要含糊其詞。非需要把每個部分的細節都仔細的描繪出來,自然而然畫的層次、遠近、透視關係就出來了--關鍵就是細節的描繪。

6、最後就是需要把字練習好了,因為字畫是一體的,畫的再好落款不行也不是一件完美的作品。

【摺疊編輯本段工藝特色】葫蘆雕刻藝術即藝術家用刻刀將葫蘆的殼鏤空或淺刻,以粗獷的空隙線條勾勒出要描繪的山水、花卉和人物。主要雕法有陽雕、陰雕、透雕、等等。主要刀法有直刀、平推刀、外側刀、內側刀等。施刀要做到穩(心靜氣和)準(準確度高)輕(用力恰當)慢(行刀緩穩)巧(刀法嫻熟)。只有這樣才能雕出一件精美的葫蘆藝術品。

烙畫葫蘆的製作過程主要分為:葫蘆生產,葫蘆加工,最後成為葫蘆工藝品。民間工藝品烙畫葫蘆分大(高35-40cm)、中(高15-25cm)、小(高5-12cm)。由於圖案是被火勺灼(燙)上去的,所以僅有黑色。上面的畫主要分為:風景,人物,動物,古代神話,古代靈獸(如:龍,鳳,麒麟,三腳烏鴉等)等。

【摺疊編輯本段工藝用圖】葫蘆的枝 "蔓"與萬諧音,每個成熟的葫蘆裡葫蘆籽眾多,就聯想到"子孫萬代,繁茂吉祥";又與福祿諧音,所以民間俗信葫蘆能避邪氣又象徵吉祥,把繪有吉祥圖案的葫蘆掛在堂上,這樣就可以將鬼祟降服、驅除。

葫蘆諧音福祿,擁有葫蘆,即擁有福祿;贈送他人葫蘆, 即贈送福祿。葫蘆本身形態各異,造型優美,無須人工雕琢就會給人以喜氣祥和的美感,古人認為它可以驅災辟邪,祈求幸福,使子孫人丁興旺。亞腰葫蘆在外型上看是由兩個球體組成,象徵著和諧美滿,寓意著夫妻互敬互愛。如果夫妻緣薄,可以擺放一隻在床頭,加強夫妻情分,增加夫妻感情。葫蘆還用作除病之用,只須掛在病者的床尾或擺放在病者的睡側。就可以吸取病人身上的病氣,使其快速的好起來。如果是健康人,則可以吸取人身上的晦氣,提升運勢。葫蘆掛在大門外,則有保屋內人平安的作用。因此,千百年來,葫蘆作為一種吉祥物和觀賞品,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和珍藏。

【摺疊編輯本段保養把玩】首先避免強日光照射,烙畫葫蘆之所以用一年以後上色的葫蘆,就是為了畫完以後不用在日曬上色了。其次在室內擺放經常用手或棉布擦拭把玩讓葫蘆上漿,包漿以後烙痕將不會褪色了。再有就是在不擺放的時候放在紙盒裡防潮,防化學侵蝕,防磕碰,防蛀蟲。蟲具保養的時候可以用小布包包一點花椒,放在葫蘆裡。

葫蘆烙畫,中國傳統工藝

第一章 烙畫初探

烙畫又名為燙畫、火筆畫,是我國傳統藝術珍品。它是用火燒熱烙鐵在物體上熨出烙痕作畫。對於烙畫來說,它在創造的時候,主要是要把握火候、力度,還要注重“意在筆先、落筆成形”。烙畫不僅具有中國畫的勾、勒、點、染、擦、白描的手法,它還可以燙出豐富的層次與色調,具有很強的立體感,而畫面又酷似棕色素描和石版畫,因此烙畫既能保持漢族傳統繪畫的民族風格,又可達到西洋畫嚴謹的寫實效果。它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給人以古樸典雅、回味無窮的藝術享受。

在最早的時候,烙畫多數是採用中國畫和民間畫相結合的表現手法,後來經過藝術家們不斷的探索實踐,並吸收了西洋畫的表現手法進行了大膽的嘗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製作烙畫的姿勢、工具、材料、技法和烙畫內容等方面都有所發展。最早的時候,烙畫是以鐵針為工具,在油燈上炙烤進行烙繪,主要作為筷子、尺子、木梳等小件日用品上的裝飾。隨著製作工藝個工具的不斷改革,由以前的

“油燈烙”換代為現在的“電烙”,將單一的烙針或烙鐵換代為專用電烙筆,比較先進的電烙筆可以隨意調溫,從而使這一古老的創作方式具備了前所未有的表現能力。

在製作烙畫的時候,它的技法是非常重要的隨著烙畫的發展,現在的烙畫也發展出潤色、燙刻、細描和烘暈、渲染等不同的技法。烙畫的作品一般要呈深、淺褐色,古樸典雅,清晰秀麗,其特有的高低不平的肌理變化具有一定的浮雕效果,別具一格。然後再經渲染、著色後,可產生更加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一般烙畫的基本技術是由:佈勢、主賓、取捨、疏密、虛實開合、空白、對比、均衡、色彩、背景、裝飾性、題款及鈐印、選料、拓稿、臨摹等步驟完成的,不管是中國畫還是烙畫,它們從本質上來說,都是一種繪畫,而國畫的工具和材料都是以毛筆、墨、宣紙或絲絹為主。而烙畫的工具、材料則是烙筆(或鐵扦、火筆)、竹木、宣紙或絲絹等為主的。

葫蘆烙畫,中國傳統工藝

第二章烙畫工具

烙畫工具種類很多,原始的工具如:火烙鐵、電烙鐵、電烙筆、噴燈、火爐、焊熔機、調壓器+自制電熱絲筆等,由於現代科技的進步和精密合金的出現製作工具的開發有了更具有豐富表現力的帶合金筆烙畫機、渲畫機等。

傳統的烙畫工具是把金屬材料(主要是鐵、銅)加工成各種形狀,用火將其燒熱,在竹木表面熨燙。後來,人們把電工用的電烙鐵改造加工成各種形狀大、小不同的電烙筆,並用變壓器調節溫度,使用起來非常不方便。烙畫中也有不用烙鐵的火印版畫、火噴畫等。火印版畫是將各種異型金屬件和大、小不同的齒輪、墊片、鐵釘等,用火燒熱後組織成一定圖形進行烙印,具有一定裝飾性;渲畫機是用高溫熱風在木板上進行烘烤,它沒有烙印的痕跡,具有獨特的水墨畫效果。

(一)火烙鐵

火烙鐵是烙畫的主要工具,最早人們用火鉤子、鐵扦子之類的鐵器,在炭火上加熱後進行熨燙。

火鉤子是把粗細不同的鋼筋一端彎成鉤狀,鐵扦子是把鋼筋的一頭磨成針狀。平常家庭用的熨烙衣物的火烙鐵等都可以用來烙畫。這類火烙鐵如能準備兩套倒替使用最好,可以節省不少時間。火烙鐵特點是溫度高,烙出的線條粗獷、奔放,處理大面積深色畫面又快又省力,而且有虛有實,有濃有淡,具有中國畫大潑墨特色。若與電烙鐵、電烙筆結合使用,可增強畫面表現力。火烙鐵的缺點是不能保持恆溫,必須配備火爐才能使用,不夠方便。如不作特殊效果,一般不大使用。

我國古代有一種獨特的烙畫工具,民間藝人將鐵扦固定在油燈上,用油燈的火焰烘烤鐵扦的一端,手持油燈就可以在竹木物品上烙畫。自從出現電烙鐵,這種工具就再無人間津。

(二)電烙鐵(自制烙畫工具)

電烙鐵,即電工使用的最普通的焊接線頭用的電烙鐵,焊頭使用紫銅製成,用來烙畫可以把焊頭磨成所需形狀,以適應烙畫線、塊、面的需要。(下圖)

用電烙筆可以烙出豐富的“筆法”,如毛筆中的頓、挫、點、蝨、皴、擦、勾、勒等,在紙上則可以烙出棕色素描和石版畫的效果,是紙烙畫必不可少的工具。(圖)

(四)輔助工具

烙畫工具除了烙畫機、渲畫機、電烙筆以外,還有一些輔助工具,如:磨具、烙鐵支架、壓紙板、墊板、玻璃片、鉛筆、橡皮、小刀、直尺、三角板,沙條油石等。

1.磨具 即在烙畫前把木板打光或修改畫面用的細砂紙或細砂布,根據需要選擇不同型號的砂紙、砂布。有條件可以使用拋光機。

2.筆架最好用穩定性好的陶瓷筆架,用時放在工作臺旁,把熱烙鐵頭搭在筆架上,防止燙壞桌面或引起火災,筆架放置要穩定安全,不要隨便用鐵皮彎個很輕巧的筆架用,這樣萬一到了很危險的容易引起火災。

3.壓紙板紙烙畫、布烙畫時使用,製作方法比較簡單。選一塊18cm×18cm方形透明的有機玻璃,在中間挖一個10-8cm直徑的圓孔即可。(圖14) 烙畫工具種類很多,原始的工具如:火烙鐵、電烙鐵、電烙筆、噴燈、火爐、焊熔機、調壓器+自制電熱絲筆等,由於現代科技的進步和精密合金的出現製作工具的開發有了更具有豐富表現力的帶合金筆烙畫機、渲畫機等。

傳統的烙畫工具是把金屬材料(主要是鐵、銅)加工成各種形狀,用火將其燒熱,在竹木表面熨燙。後來,人們把電工用的電烙鐵改造加工成各種形狀大、小不同的電烙筆,並用變壓器調節溫度,使用起來非常不方便。烙畫中也有不用烙鐵的火印版畫、火噴畫等。火印版畫是將各種異型金屬件和大、小不同的齒輪、墊片、鐵釘等,用火燒熱後組織成一定圖形進行烙印,具有一定裝飾性;渲畫機是用高溫熱風在木板上進行烘烤,它沒有烙印的痕跡,具有獨特的水墨畫效果。

第三章 烙畫用筆基本技法

(一)烙畫用筆,大致有三個大方向,一是線條,二是點畫,三是暈色(又叫烘色)。

線條練習大致有三種模式:一是直線,直線練習要求線條流暢,濃淡一致。練習時要注意不同的方向。

二是曲線,曲線的練習與直線基本相同,線條均勻,彎曲自然。

三是粗細變化線,這種線條的用途非常之廣,練習時要注意,粗細、濃淡的變化要有意而為,各種變化要心中有數。前8塊是線條練習,中間5塊是點練習,後面是烘色練習。不好意思,偷懶了,沒把圖塊分開,所以也沒單獨配文字。

要表現不同物體的質感,就要學會靈活運用點畫,小點,大點,短線點,還有粗線點,揉搓點等等。不論哪種點,都要運筆圓潤,過度自然。

烘色,是烙畫最最基礎的練習,也可分三種練習方法,一是均勻烘色,由淺入深,可以嘗試用相同的溫度,不同的運筆速度烘染淺色和深色,淺色淡若不見,深色可濃如墨碳(烙木)。第二種方法是深淺過度,可有淺至深,也可有深至淺,要求過度自然。三是不規則過度,可以先用隨意勾畫不同的曲線,再沿線烘色。

吧裡有討論烙畫褪色問題帖子,本人不想參與,但有一點我很清楚,褪色與烙畫的基本功是有一定關係的,比如烙木板,如果用筆的溫度、力度和速度配合的合理自然,烙出來的顏色均勻細膩,表面光亮,如果溫度過高,又不能隨意掌控,烙出來的表面粗糙,纖維焦糊,自然容易褪色。

(二)烙筆運行的軌跡,很多大師講過,烙畫要意在筆先,這句話很多人不能理解,我做一個小小的改動,應該叫“動在筆先”,由於我們長期養成的書寫習慣,筆不落紙,不會運行,但烙筆不同,如果按照平常的習慣烙筆,出來的線條肯定是蛇頭鼠尾,甚至是釘頭狀。

從示意圖中,大家可以看到,筆的運行軌跡是呈拋物線狀的,先動後落,筆是在運行中落在板上的。練習時可以幅度大一些,逐漸縮短落筆時運行的軌跡,當熟練以後,落筆先動的距離已經很短,外人幾乎是看不出的。所謂的意在筆先,是指烙筆與板面接觸的位置要心中有數。意在筆先一詞,在烙畫界可是多重含義的。

第四章 烙畫基本過程

以下是詳細展示了這幅人像作品的整個烙畫過程

第一步;現用複寫紙把作品樣稿描到木板上

葫蘆烙畫,中國傳統工藝

第二步;用煊畫機先渲染大體人像明暗色調。

葫蘆烙畫,中國傳統工藝

第三步:渲染完了,再用烙畫筆描畫。

葫蘆烙畫,中國傳統工藝

一些細部可用磨石或堅硬的物體或者刀片刻畫修正細部高光和明部。

第五章 怎樣烙花卉-花鳥技法

花卉作品的燙烙可以分兩類:一類是純燙烙型的,另一類是燙描結合型的。

純燙烙型的花卉作品一般講來適用於墨蘭、墨梅、墨竹和墨荷等等,有時繁花也用烙筆來繪製,那是素描式的花卉烙畫。純燙烙形的花卉畫看似容易其實不然。例如 烙畫蘭、竹就得注重以下四點:第一、黑色的蘭竹圖枝葉繁多,但是烙畫作品要呈現出葉片的多而有序。第二,畫面上蘭竹的葉片有遠有近,要用烙筆畫出的焦色濃淡表達好不同層面的葉片。第三,蘭竹的狹長葉片在微風吹拂下有動感,應該細心地用烙痕描繪出蘭竹隨風搖擺的動勢。第四,蘭花在蘭竹畫面上有畫龍點睛的功 效,那麼燙烙焦色漸變的朵朵蘭花就應該有靈動之感。由此可見,看似簡單的蘭竹圖能判斷烙畫者的功力。

燙烙墨色的荷葉也得細緻入微。烙畫墨色荷葉在燙烙順序上應注意首先烙出大片荷葉的筋脈,然後用粗闊烙筆畫出焦色的濃淡變化和反光處留白的荷葉曲面,展示其立體效果,謹防以粗闊烙筆簡單的塗鴉處之。

燙烙萬紫千紅的花卉,適當上色能增添畫面的生機。例如在烙畫多種色彩的牡丹花和月季花,烙畫紅似火的木棉花均可以用烙畫的焦色來構勒出花朵和枝杆的輪廓, 以國畫技法用毛筆上色,並注重以顏色的濃淡變化繪出花卉的立體效果,注重採取有效措施防止顏色滲出輪廓線。為了突出烙畫這一主題,對於此類上色的花卉畫要 自然和諧地配以靜物背景。如花籃、古鼎、花盆、樹杆和山石等。此類靜物純粹用燙烙來表達,其效果極佳。

第六章 人物烙燙-高級技法

烙畫人物講究形準而靈動,如若燙烙人物畫能做到這一點,那麼要燙烙好其他系列的烙畫在圖形和襯陰的把握上就不在話下。尤其是公眾人物,如能燙烙得逼真,那麼又何愁其他?

烙畫人物首先要把握好面容和形體的準確和生動。如若是仕女應顯得柔美而優雅;如若是聖賢雅士則應展現其剛毅而灑脫;如若是幼童則應表現其天真活潑。在燙烙時根據畫面的需要選擇烙筆的粗細和調節火力的強弱,儘可能用寬度不同而協調的線條和色塊表達出應有的效果。

烙畫人物時一定要把握好人物的五官。為了把握好五官的準確性,應該在燙烙前較細緻地用鉛筆打草稿,並多方位地觀察五官畫得是否準確。例如倒看畫面或在鏡面 中看草圖,如若發現偏差,則及時糾正。只有鉛筆稿畫得準,才能在動用烙筆時取得滿意的烙畫效果。當然在實際燙烙時,仍然需要謹慎用筆,進一步把握準確度並 烙出韻味。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是人物畫的關鍵。人物畫不僅要傳形還要傳神,眼睛和眉毛則是人物畫第一位的形神結合點。如若眼睛和眉毛畫得稍有偏差,那麼這幅人物畫就 失敗了。所以一定要十分過細地烙畫好眼睛和眉毛的形狀和大小,處理好眼球的反光白點,把握好人物畫這一靈動的核心部位。當然人物畫中耳鼻和嘴唇也得精細地 烙畫到位。在燙烙面部肌膚時應由淺入深地處理好諸多曲面微妙的變化,這是非常細緻的燙烙過程,需要反覆揣摩。為了確保畫面準確無誤,應該藉助放大鏡,在放 大鏡下操作烙筆,用粗闊烙筆的側鋒勻色塊面,再補漏補缺,以基本完成面部造型。到此為止,畫面上的烙痕還僅是淺色的,但是已經具有層次感。此時不急於繼續 烙制,可以隔日再作仔細端詳。如果發現有不妥之處,則可以用鋒利的刀片輕刮,然後用烙筆修改畫面進而逐步加深畫面,清淅地顯現面部的立體效果。至於頭髮則 應分辯其有幾個立面,注意反光處的留白,勻淨地烙出背光處的烏黑。對於過渡區清淅的頭髮絲則應該用尖細的烙筆逐一烙畫。

關於人物的衣著。如若是追仿照片和油畫,那麼可以採用素描技法於烙筆。用較強火力的粗闊筆燙烙深色,但應防止烙穿夾板的表層。應該使用粗闊筆的側鋒勻出淺 淡色的塊面,以展現諸多立面。如若燙烙國畫人物,那麼應該採用粗烙筆勾勒主要輪廓線,用尖細的烙筆畫出皺紋箴,當然有些皺紋箴也用到粗筆,以此顯現衣袍的 立體效果。

烙制人物還得注意手勢和五指。人物之傳神,不僅在於眼睛,還在於其手勢和手指,這一部分的燙烙也應該做到形準而生動。

關於人物畫的上色。烙畫人物可以上色也可以不上色。一般講來,當畫面線條簡練,在適當上色後能使畫面更富有生機,則以上色為好。

烙畫人物畫有三個基本要求:①形準 烙畫與素描都是單一顏色,因此素描基本功要紮實,造型要嚴謹準確;②神似抓住人物外形特徵以外,表達人物內心世界,塑造完美的精神面貌;③質感利用木板材料特性,恰當

表現人物皮膚、飾物質感。

葫蘆烙畫,中國傳統工藝

第七章 烙山水畫-山水技法

烙畫山水,可以先用鉛筆打底稿,也可以直接燙烙。如若直接燙烙山水畫,那麼應該首先用烙筆淡畫山水畫的框架,然後用粗闊的烙筆燙烙山體的輪廓,燙烙山體背 光面的最暗處,樹杆的邊線和農密的樹林,再以略粗的烙筆燙烙樹葉、樹木的枝杆、樹皮的斑紋和山石的細紋,最後用粗闊烙筆的側鋒皺烙山石的背光面的略暗處, 顯現山石的立面;逐步襯陰樹木的背光面,顯現樹杆的立體效果。在烙畫山水基本成形後,還應該對畫面進行仔細審視並過細地補筆,例如用粗闊的烙筆燙烙樹蔭和 雲層,交替使用粗細不同的烙筆燙烙水波或水紋,用粗烙筆或粗闊烙筆燙烙樹葉,並顯現其不同層次。如若山水畫中還有人物、房舍和車船等,則應該取用尖細的烙 筆在放大鏡下精細地燙烙,切不可馬虎,否則會降低烙畫藝術作品的品位。烙畫山水可以用單一的深淺不同的焦色來完成,讓古樸典雅的畫面躍然媒材且具有淺雕的 韻味。但是有些山水畫如果能渲染以相應的色彩,那麼可以使畫意更為明確,例如四季山水畫的條屏,畫面上應該呈現春天的田野嫩綠,不遠處尚有桃紅成片;夏日 碧翠的綠林鬱鬱蔥蔥;秋月的山野紅葉熠熠,層林盡染;冬季的滿山白雪和蒼松翠柏。所有這一切都需要有適當的色彩來表達否則難以顯現生機活力。當然在上色時 還應該注意:冷色調的顏色以淡雅為好,暖色調的顏色要真實自然。

烙制大幅山水畫,要由兩塊以上三夾板組成,這時要特別注意三夾板拼接處畫面的自然連接,要儘可能做到天衣無縫。關鍵是把握好兩個環節:第一,在拼接前就要 認真核對和燙烙好每塊三夾板接縫處的畫面,這時燙烙的顏色應該是淺焦色的。第二,在拼接後應該仔細燙烙接縫處的畫面,使其整合完善。

學烙山水畫也像學畫傳統山水畫一樣,從一草、一木、一石學起,有了比較紮實的基本功,才能將中國畫的一些技法引進烙畫,創作出獨具特色的烙畫山水畫。

(一)樹木畫山水有句老話“石分三面,樹分四枝”,講的是三維空間才有立體感這個道理。畫樹木首先要了解其基本結構和生長規律,經常到大自然中去寫生,注意觀察各種樹木的生態特徵,是獲取第一手有價值素材的好方法。

畫枯樹最有助於認識樹木結構,因為它的特徵比較明顯。用高溫烙鐵烙樹幹的輪廓,皴老樹皮用筆多變,勾、點、挫同時並舉,表現出它的明暗結構關係。烙樹枝則動作少變化,用筆穩重,少轉折多彎曲,可以用推筆也可以用拉筆勾烙。新枝條用電烙筆筆尖一筆一筆勾烙,線條要流暢。

樹葉的畫法有多種,根據作品風格、樹木的種類、樹木遠近和氣候變化運用不同的表現方法。按照中國畫方法烙樹葉有點葉法和勾葉法。

點葉法:將烙筆頭橫用,以平鋒或邊鋒直落板面,可以烙出各種平頭點;豎用筆,也就是烙筆頭與畫面呈垂直狀直落板面,可以烙出垂直葉點、垂藤點、個字點和介字點等;用筆根或筆尖則烙出柏葉點、胡椒點、梅花點、大混點和小混點。

勾葉法:用電烙筆筆尖勾出圓形、三角形、菊花形和介字形,組成近處的闊葉樹,如梧桐樹、椿樹葉和竹葉等,有的樹葉可以在勾烙完成後再烘烙一遍,表現層次。

柳樹在四季的變化明顯,其它畫種可以用不同的色彩來表現,而烙畫則以枝條上的葉子大小、多少來區別。一條枝上數點自有春意;若點上密集的“人”字點或“個”字點則夏柳繁茂;秋柳枝葉蕭疏,柳枝隨風搖曳。

古松枝葉稀疏,枝幹虯曲,形態奇特,披著鱗甲似的老樹皮頗顯歷史滄桑,熨烙松樹就要烙出它的氣勢特徵。用大功率烙畫筆電烙鐵烙樹幹的大輪廓,不能烙得太實,用長短、大小不規則的方筆、圓筆勾樹皮,邊勾邊皴。有方有圓才不感覺程式化,萬萬不可一個一個勾畫圓圈。

松樹枝幹不必畫完整,有斷有續,短的地方留待烙松葉。烙完松葉間隙裡可以再添些小枝,(刮法)烙出岩石陰面,注意掌握好筆的起落速度和腕部力量,下筆要輕,起筆前要頓一下。也可以重下筆,輕提筆,烙出濃淡不同的烙痕,如刀劈斧鑿一樣。皴好以後再去用烙筆的平鋒勾勒輪廓。運筆穩健靈活,岩石層次分明,堅挺有力。

用筆機動靈活可以表現豐富的皴法,邊鋒順筆橫掃形成線與面的結合而產生折帶皴。斧劈皴和折帶皴適合表現北方山水,如太行山、燕山等岩石層層疊疊的山體,特別是水成岩山嶽崩潰的斷面。

披麻皴烙石法:多用烙鐵的平鋒、邊鋒拖筆而行。有時用烙鐵的尖端,有時還用烙鐵頭的根部。一般用筆流暢,不作大的轉折。

烙岩石用筆無拘無束,勾好輪廓以後再烙岩石的背陰處或凹處,邊勾邊皴,最後增加空間感。松樹葉猶如針狀,由裡向外烙,也可以由外向裡烙,組成一個個單元連成一片,有疏有密,錯落有致。勾完松樹枝再用扁平烙鐵烘烙一遍,顯得更茂盛。

熨烙松樹不必頻繁調節電烙筆溫度,完全靠運筆的速度來掌握色調輕重。烙筆的溫度越高,烙出的色調才厚重,用筆蒼勁松樹才挺拔有力。

松樹的種類很多,有油松、馬尾松、美人松、塔松、白皮松(也稱虎皮松)、落葉松等。

(二)岩石石頭是山的重要組成部分,畫山以石入手。各種岩石奇形怪狀,烙岩石更要準確掌握使用烙筆,靈活運用平鋒、邊鋒、刮、點、轉、折等筆法以求變化豐富,盡力表現出岩石不同質感。

用烙筆的平鋒勾勒岩石輪廓和結構,線條疏密得體,若加數個點或用皴擦則質感更強。岩石輪廓銜接最關鍵,不當會失去結構關係,也就失去了體積感。

斧劈皴烙石法:先用烙鐵的邊鋒橫掃,用扁平烙筆整體烘烙一遍,相當於中國畫用毛筆罩上一層顏色或淡墨,增加岩石厚重感。如果需要可以烙上一些苔點,有土、有石、有草渾然一體。切忌亂塗一氣,必須胸有成竹,筆到之處,形態自出,效果強烈。

(三)遠山 山有春、夏、秋、冬四季之色,除此之外,一天之中早晨、中午、晚上以及陰、雨、晴、霧各種氣候變化都會對山的色調、面貌有直接影響,尤其對中景和遠山影響更大。同一山脈遠景中景在各種條件下的清晰度和層次不一樣,側光下遠山可以看清山脈,有立體感;逆光下遠山一片青灰,但輪廓清晰;陰雨下遠山則灰濛濛一片。

不同的山採用不同的熨烙法,烙筆勾烙遠處山峰和簡單輪廓,略加明暗,表現雲煙瀰漫的遠山,用扁平大烙鐵以適當的溫度烘烙成輕重不同的色塊,虛無縹緲,如同中國畫的潑墨法。烘烙時注意山峰的輪廓和山與雲霧的銜接處。

天氣晴朗而又是逆光下的遠山,一般都呈青灰色,看不清山脈,但輪廓清楚,色調均勻。

表現這樣的遠山,可以先用扁平烙鐵烙一遍,色調不要烙足,留待用電烙筆修整。大色塊鋪好後,像畫素描那樣一筆一筆地烙,一遍不夠再烙一遍,要有足夠耐心,萬勿急躁,直到滿意為止。

表現極遠的遠山要降低烙筆溫度,運筆速度慢,用力壓烙鐵,反覆烙,務必使烙出的色調柔和。

(四)流泉瀑布畫山水,流泉、瀑布、溪水不可或缺,水的兩側多用山石襯托,用的是對比法。

傳統山水用線勾出水的動勢和結構,用電烙筆勾線時握筆要穩,行筆流暢,無滯澀。

現代山水畫畫水多用留白法,先用電烙筆烙出兩側岩石,中間留出的空白自然是水。為了表現水的質感,適當降低溫度側筆烙出水的疊層和厚度,水面較寬處中間再烙一兩筆,表示露出的岩石或是水的缺口,然後加以整理。旁邊的細流,在烙過的岩石暗部用小刀斷斷續續輕輕刮幾下即可。

(五)江河湖海畫江、河、湖、海大多數情況下用線勾勒出波浪、波紋的動勢,或者無中生有,或者計白當黑。烙畫雖然可以仿效傳統方法,但是能夠選擇紋理適當的三合板代替最好,這樣更能顯得流暢自然。

假如木板的紋路不太理想,可以把電烙筆溫度調節適當,順自然紋理烙一遍即可。調整木板紋路可以強調整個木板紋路,也可以強調有用的幾條,總之要根據畫面需要,從實際效果出發,不能盲目。

利用木板的紋路有它的侷限性,木板紋路適合表現平靜水面的微波,而表現江、河、湖、海的層層波浪或者比較抽象的激流就不夠順手,都在似與不似之間,只能借用傳統的勾染法或素描法烘烙。所以,利用木板紋路一定要合理,揚長避短,才能發揮其優勢。

(六)雲煙、風雨雲煙在山水畫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用扁平烙鐵以適當溫度先烙出周圍的景物,如山峰、山坡、山腳等才能烘托出山澗的白雲。厚雲處留空白,漸漸烙薄雲處,有虛有實,虛實相生,雲則自然。運動姿態要表現出動勢,動則有情,不動則如棉花。

可以用素描的方法表現藍天白雲與五嶽雲海,先用電烙筆烙藍天,留出白雲的位置,後烙明暗調子,表現白雲的層次和體積。

木板的自然紋路經過烙鐵的烘烙處理而成雲霧,有一種特殊的裝飾美感。利用木板的自然紋路與天然色彩表現天空彩雲,只是在選材構思方面多下了一些功夫,貴在天成。

風雨畫,先烙雨中景物,如迷濛的山、搖曳的樹、傾斜的房屋和江上小舟,全部烙完後用戒尺在三合板上比好,拿小刀的鋒尖狠狠地刮幾下,颳得多就露出木板的本色,形成白色斜線。

颳得合適就形成深深的痕跡,在一定的光線照射下呈暗色直線。刮時要腕部用力,線條要直,虛實、疏密得當,時斷時續有急風暴雨之勢。

(七)車船、建築、點景人物 山水畫中少不了車船、建築、人物點綴景物,以增添畫面生機。這些內容烙畫要簡練、概括,寥寥幾筆即可。

烙山水畫要注意氣勢,“山川氣象,以渾為宗”,尤其大的山川、江河湖海更是如此。車船、建築、人物雖小卻起到了把山川融合得渾然一體的重要作用,可謂畫龍點睛之妙。烙時切忌平、散、亂,整體著眼,分步烘烙,統一調整。

葫蘆烙畫,中國傳統工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