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安宝应」解密 · 曹甸(四)

「晚安宝应」解密 · 曹甸(四)| 张磊

曹甸除了有镇海、压儿(贪儿)两座塔,曹甸还有两座碑:四零烈士纪念碑和苏中公学纪念碑。

四零烈士纪念碑耸立在曹甸集镇的东首。这里苍松拥抱,绿水环流,四周肃穆,气氛庄严。1940年底,中国共产党华中局为粉碎国民党对华中根据地的打压、进逼,实现苏中、苏北、淮南、淮北四块根据地连为一体的战略意图,刘少奇、陈毅、黄克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发起了攻打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部的曹甸战役。战役前后进行18天,最后三天三夜攻打曹甸,战斗异常惨烈。新中国成立后,曹甸人民政府立碑纪念死难烈士,陈毅题词的碑文镌刻在纪念碑上:“在曹甸战斗中英勇牺牲的先烈们,你们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我高呼,曹甸的英雄们万岁!万岁!万万岁!”

苏中公学纪念碑耸立在金吾庄原打谷场上。碑面朝东南,高13.3米,正面刻有苏中公学原校长夏征农题写的“苏中公学纪念碑”七个镶铜大字,碑顶设置高1.5米的铜质苏中公学校徽。左侧附碑刻有苏中公学简介,右侧附碑刻有书、枪、松组合图案。这里是1944年6月1日举行苏中公学开学典礼的旧址。车桥战役胜利后,苏中区党委、行署和新四军一师领导机关进驻宝应,根据毛泽东“每个根据地都要尽可能的开办大规模干部学校”的指示,为培养抗日建国人才,夺取抗战最后胜利,决定兴办苏中公学。苏中公学共办5期,组建44个学员队,为部队和地方输送了4000多名人才。

在烈士鲜血曾经流淌的土地上,在老一辈革命家曾经战斗过的村庄里,至今还传唱着不朽的动人歌谣,曹甸人民将世世代代传承这光荣的红色基因。

2014年,曹甸以忆苦思甜、忆贤思廉、忆红思进为主旨,在楚甸公园西南侧兴建忆思园。忆思园主体三层:一层为江淮流域农耕文化博物馆,二层为苏中公学纪念馆,三层为曹甸战役纪念馆。建成开放后,忆思园迎来省内外万余人参观学习,成为江苏省廉政教育示范基地。2017年4月,时任江苏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强莅临曹甸视察,在忆思园仔细观看、详细询问,原定二十分钟的活动竟延长至一个多小时,他对曹甸珍视红色文化、传播光荣历史的举措给予高度赞赏。

弘扬革命传统,践行党的宗旨,曹甸镇党委、政府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继承先辈精神,勇当发展先锋。

当年新四军在战争中学会战争,如今曹甸镇党委、政府同样,在经济建设中学会经济建设。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我国经济受到波及。曹甸镇党委、政府审时度势,清醒地看到危中有机,坚定地作出“面对大调整、抢抓大机遇、谋求大发展”的部署,主动承接广东地区教玩具产业的转移,迅速加大曹甸教玩具产业园建设;连续派人赴广东谈判收购生产教玩具的大型设备,为曹甸教玩具产业快速发展打下了基础、赢得了先机。曹甸镇村建设也是在抢抓机遇中不断上台阶的。曹甸成为江苏省98家重点中心镇后的2008年,修编了《曹甸镇总体规划(2007-2020)》,中心村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道路升级改造工程提上议事日程。2014年曹甸被列为全国重点中心镇后,又按高要求编修了《宝应县曹甸镇总体规划(2014-2030)》,着手打造宜居曹甸、创新曹甸、生态曹甸和文化曹甸。如今,曹甸镇党委、政府尝到了高标准规划引领、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甜头。

当年新四军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夺取战争胜利,如今曹甸镇党委、政府同样,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实现共同富裕。进入21世纪,曹甸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2004年,曹甸惠农机插秧合作社成立。2006年,曹南村成立扬州市第一家农村社区股份制合作社,90%的农户成了股民。2008年,宝应县田宝设施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成立,发展蔬菜面积近千亩;郝舍村成立葡萄产销专业合作社,葡萄种植面积600亩;甄庄村成立和平荡南芡实产销专业合作社,南芡实种植面积600亩。到2011年,曹甸成立了2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入社社员近8000人,使2000多农户收益。2012年6月,时任江苏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学勇莅临曹甸视察,参观了惠农机插秧合作社机插秧现场,给予高度评价。2017年,曹甸镇水稻面积6.5万亩,机插秧面积占80%以上,惠农机插秧合作社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全国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和“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称号。

近年来,曹甸镇党委、政府以党建引路,全面推进各项事业发展,先后被江苏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全省优秀基层党组织”、“全省党风廉政建设示范镇”。

长眠在曹甸大地的英烈们,你们听到这些喜讯了吗?你们看到曹甸的巨变了吗?你们流淌的鲜血已经绽放为鲜艳的花朵,你们杀敌的呐喊已经演绎成遍地的歌声。回眸历史烽烟处,含笑献花慰英灵。

协办/宝应县民政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