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閒農業,是“服務業”,更是“製造業”

毫無疑問,休閒農業是農業、休閒業、服務業。

但“服務”是遊客來之後的環節。遊客沒來之前,所有的建設、運營準備等工作,都更像“製造業”。

只有在“後端”按照製造業的標準精細化管理,才能實現“前端”的高效服務,才能在成本可控中實現盈利。

其實,大部分農莊的經營問題,不是服務沒做好,而是後端的“製造”不夠精細。

休閒農業,是“服務業”,更是“製造業”

精細化,是後大棚房時代的必然選擇

眾所周知,臺灣的休閒農業,在精細化上做得好。原因是什麼?

答案很簡單:被逼的!

臺灣的休閒農場普遍面積小、發展時間長、市場競爭大、用工成本高、區域人口少、遊客要求高,逼得他們必須“精益求精”,才能在“慘烈”的競爭中“活下來”。

所以臺灣農場主很羨慕大陸農莊:輕鬆可以流轉數百畝土地,坐擁龐大的消費市場,稍微硬件一上馬就能人山人海。

不過,這種粗放式的增長畢竟不可持續。尤其大棚房的整治,更是將“大水大魚”的時代畫上句號。

未來,隨著土地政策收緊、人工成本急劇攀升、市場競爭日益紅海、人口紅利逐漸退去,時代會催生休閒農業慢慢走向“臺灣模式”,進入精細化管理階段。

休閒農業,是“服務業”,更是“製造業”

不計算成本,遊客越多虧得越多

經常有莊主問,我想上個新項目,我想設計個新課程,您看行不行?

我一般會反問三個問題:

  1. 項目是否符合當地消費潮流,安全上是否可控;
  2. 投資回報週期是否過長,超過三年才能回本的項目,一般不要考慮;
  3. 項目運營成本是否過高?是不是需要太多人來管理?

所有經營的本質,都是收入和支出的比較。如果一個項目的成本不可控,除非是“主題需要”,否則一定要慎重。不關注成本,遊客越多,可能會虧得越多。

插一句:為什麼很多歐美的自然教育課程在國內很難落地?

不是課程不接地氣,而是“人效”太低。歐美的很多自然教育課程,是針對一個幼兒園十幾個孩子設計的。但是國內農莊,春秋旺季,一天要來幾百個上千個孩子,那些小眾化的課程怎麼上?

從這個角度上講,農莊實際上是製造和服務業的混合。

我們基礎建設、景觀綠化、項目引進、物料購買、人員培訓等等,都是“製造”的過程;而服務環節,僅僅是遊客來之後的幾個小時。

所以,只有做到“製造”環節成本的可控,才能為服務環節的利潤提供空間。

休閒農業,是“服務業”,更是“製造業”

精細化的核心,是壓縮考核週期

精細化管理的核心,就是數據化。數據化的核心,是衡量尺度。要把以前按年計算,按部門計算,壓縮到按天計算,按人頭計算。

比如,很多農莊會做年度計劃。全年預算支出是多少,任務額是多少,散客接待多少,團隊接待多少,大概餐廳收入多少,農產品銷售多少。

但是很少見過有農莊會把這些指標細分到每個月,每個項目的細則上。更少見到有農莊能把每個子項目完全獨立核算,把成本分攤到每週的數據上。

很多莊主慣性地在月初去看上個月的財務報表,然後召開經營分析會。

但這個損益表是對過去一月經營情況的總結。以農莊的經營週期規律,按月為單位總結,明顯跨度太大。這個月的總結,往往只能對明年這個月有幫助。

休閒農業,是“服務業”,更是“製造業”

怎麼辦?湖南的彭山莊園是一個很好的正面案例。

比如他們正舉行的夏日嘉年華。在舉行前會準備各類精細化方案。

邀請這些團體來演出多少錢,需要多少工作人員參與,人工成本多少錢,再加上其他必要成本,算作這次活動的總成本。

那麼,按照成本倒推,結合每人進來以後的消費,可以計算出每天需要進來多少人,才能維持收支平衡。

然後,他們會按照這個人數,進行詳細的營銷推廣方案。網絡上多少點擊率能帶來多少轉化,朋友圈點贊送票能吸引多少人,線下發出去多少傳單能帶來多少人,都要有詳細的數據。

這還不算完,每天晚上,所有營銷人員會集中開會,反饋每天的通達率、轉化率、客單價,然後再不斷調整優化第二天方案。

如此下來,這個投入很大的活動,效果基本就在掌握之中。多年積累的大數據,還會指導未來的更精準運營。

休閒農業,是“服務業”,更是“製造業”

再比如,現在很多農莊發愁招不到人?但另一方面,我們員工的工作時間是否飽和呢?

如果以小時為單位考核,會發現員工10個小時的上班時間,有效工作時間往往不足6個小時。

那麼,如果我們合理安排每個崗位每個小時的工作內容,然後統一協調忙碌時間的分工,就能大幅壓縮員工人數。

南京三國村,就是用這種辦法,要求一人多崗。最終佔地300多畝,每年40多萬遊客的項目,全職員工只有18人。

精細化運營,省掉看不到的浪費

另外,數據化還會糾正我們的傳統觀念,幫我們節省掉很多看不到的浪費。

著名的餐飲精細化管理專家盧南講過這樣一個案例:

菜市場土豆1.8元一斤,第三方供應鏈的土豆絲2.8元一斤,你會買哪個?

休閒農業,是“服務業”,更是“製造業”

他們做了一個實驗:讓兩個阿姨削土豆。20斤土豆,花了45分鐘才削完,後面又花了一個小時,才完成土豆的切配工作。

來算一筆賬:45分鐘削完20斤土豆,最後切出的土豆條,出成率只有64%。也就是說,20斤土豆,只有13斤做成了淨菜使用。這其中,如果按照18元/時的工資,最後要有27元的人工削皮費,還有18元的人工切配費用。

如果按照每斤土豆1.8元,那麼最後出品出來的土豆就達到6.23元/斤,遠遠超過2.8元一斤的土豆淨菜。這還不算倉儲費用和垃圾清運費等。

在農莊運營中,類似的情況更多。很多時候直覺會告訴我們的事情,往往經不起數據的推敲。

怎麼辦?如果你沒精力去做“切土豆絲”實驗,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記住兩條:

  1. 農民能做的,你永遠不要不要跟他們去競爭,因為他們的成本更低。
  2. 有靠譜第三方能提供的,就不要自己去幹。否則,表面上看似省錢了,最後算大帳,一定是虧大了。
休閒農業,是“服務業”,更是“製造業”

精細化運營,更能提升成交率

精細化管理,不僅是能夠降低成本,更大的作用還是提高服務效率、提升盈利水平。

舉個誇張點的例子:

很多農莊大門口都要銷售農產品和延伸品的商鋪,但這些商鋪的生意,往往並不理想。

原因有很多,不過重要的一條,就是這些商鋪從裝修到陳設,再到管理,都很粗糙不專業。

雖然這是農莊的商鋪,但用戶購物,不會按照農村的標準來要求你。更何況,你的東西賣得比市區還貴。

休閒農業,是“服務業”,更是“製造業”

用戶畫像分析

從精細化的角度講,現在零售業已經開始從心理學角度出發,在陳設、色彩、燈光、溫度、音樂等多維度的細節對店鋪進行優化。

什麼樣的目標客群,用什麼樣的色彩;溫度調到多少,會讓人心情愉悅;什麼樣的產品,放什麼樣的音樂會讓人產生購買衝動;進門針對不同顧客,服務員第一句話應該怎麼說……,這些種種細節,在競爭激烈的零售業,如今都有精細化要求,並且證明行之有效。

未來,我們農莊的商鋪,會不會也走到這一步?一定會的。

如果說過去十年,休閒農業是向外做增量,那麼未來十年,休閒農業就要向內要質量,從精細化運營挖掘生長潛力。

所以,從真正運營角度看,我們的休閒農業,才剛剛起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