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老城:解放前吉林城百姓穿鞋趣聞

吉林老城:解放前吉林城百姓穿鞋趣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借一首《定風波》寥寥數語,蘇軾把手中竹杖、腳上芒鞋、身上蓑衣喻為行萬里路、放達人生的仰賴。鞋子在人類生活中的影響不言自喻,一如我的故鄉吉林市,解放前鞋子的演變歷程,雖然粗放多於細膩,卻也有著一方水土別樣的風情。

吉林老城:解放前吉林城百姓穿鞋趣聞

魏晉時期古墓中東北先民打獵壁畫中所穿為氈靴

吉林地區先民穿鞋的記述

以考古為依據,吉林城的歷史可以追述到先秦時期,不過直到元明之前,因缺少明確且有針對性的記載和文物,吉林市先民們究竟穿的是皮靴還是布履,實在難於查實。在一些墓室壁畫中,所繪人物也大多是受中原文明影響較深的貴族,其穿著是否帶有普遍性也不得而知。直到明代,吉林地區居住了海西女真烏拉部,其服飾情況才時而散見於各種記載之中。

吉林老城:解放前吉林城百姓穿鞋趣聞

《吉林通志》記載了烏拉古城地區自前代沿襲的服飾穿著:其衣富者不過羔裘、紵絲、細布。貧者惟麤布及貓犬、獐鹿、牛羊之皮,間有以大魚皮為衣者……(美女)惟兩足常跣(光腳),服長衣拖地……記載中雖未明確指出鞋子的情況,但女真部落古樸粗放的生活狀態還是很容易聯想到,他們的鞋子應該比較簡陋。

無獨吉林地區如此,就連當時經濟情況略好的建州部女真人的衣著也非常隨意。朝鮮李朝俘虜李民寏在其《建州見聞錄》中記載:女工所織,只有麻布,織錦刺繡則唐人(被俘獲的漢人)所為也。衣服則雜亂無章,雖至下賤,亦有衣龍蟒之繡者。聞胡中衣服極貴,部落男女殆無以遮體。近日則連有搶掠,是以服著頗得鮮好雲。戰場殭屍,無不赤脫,其貴衣服可知。

衣服尚且簡陋無章,鞋子應亦如此。吉林地區是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多雪,普通百姓衣著用物只能隨季節就地取材。在物質匱乏,生產力低下的時代,除擄掠、貿易所得的外地產鞋子外,獸皮、畜皮、魚皮等皮質靴、鞋應當是主要護腳之物。其中冬季鞋子以獸皮、畜皮為主,夏季則可能用輕薄的魚皮鞋輔助(蔡家麟在1982年1期《民族文化》中曾撰文提到魚皮鞋“輕巧、暖和、抗溼,在泥濘的道路上行走不滑”)。

吉林老城:解放前吉林城百姓穿鞋趣聞

《皇清職貢圖》中女真部民所穿鞋子應為皮靰鞡,圖片取自百度

在民國版《永吉縣誌》中引《扈從東巡附錄》所載,記述了吉林地區流行的兩種特殊鞋子。由於成書時代為清代早期,故可推斷,在之前的明代,這兩種鞋子就應出現。其一為使用滿語尵他姑兒哈非(尵音tuí,即烏拉草 )的靰鞡(稍後將對其詳述);其二為滿語叫做

薩喇的木板鞋。其中薩喇“長尺許,以皮靸之。歷雪磧峻嶺,逐獸如馳”。從描述上看,這種鞋子給人一種滑雪板的感覺。

吉林老城:解放前吉林城百姓穿鞋趣聞

親王穿方頭靴

吉林老城:解放前吉林城百姓穿鞋趣聞

尖頭快靴,取自中華古玩網

清代吉林人穿什麼鞋子

進入清代,受關內等級制度影響,在吉林地區,統治者對官民人等身著之物也做出了硬性規定,對“穿鞋”也有要求:有品級的官員穿方頭靴(官靴),士卒小吏穿尖頭靴(薄底靴、爬山虎快靴)。因關內新材料不斷傳入,製作靴、鞋也由單一的皮質,擴充進絨布、緞子和青布;冬季時,還出現了以棉花為禦寒填充物的棉靴和棉鞋。

至於百姓日常所穿鞋子,也較前代有了稍許改變。清代吉林城的主要居民為滿蒙漢旗人,旗人有著相對穩定的國家供給,儘管經濟發展緩慢,但生活條件較明末則有了極大的提高。在夏季的日常生活中,男人們穿著素色布鞋或快靴,女人們穿著繡有花線紋飾的繡鞋(漢人婦女因裹腳,繡鞋較小),一些貴婦在相對正式的活動中還會穿木底繡鞋。

吉林老城:解放前吉林城百姓穿鞋趣聞

宮廷馬蹄鞋和民間花盆鞋對比圖

木底繡鞋是滿族婦女穿著的一種特殊鞋子,這種鞋的木鞋底有馬蹄、花盆、平底三種。有些人說是源於婦女在山間採集勞作時防蟲蛇、防溼滑而創造出來的特殊鞋子。然而三種木底鞋都沒有防滑屐齒,特別是馬蹄鞋,在山間勞作時會導致動作笨拙,極易摔倒或崴腳,一點也不實用。個人覺得這種鞋子純粹是為了追求與旗袍搭配時產生的端莊,以及避免過長的衣襟拖地弄汙而出現的女士禮服鞋而已。

吉林老城:解放前吉林城百姓穿鞋趣聞

現代靸鞋

隨著東北與內地經濟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各類布鞋在吉林地區流行起來。其中最受歡迎的是在關內經歷千百年改進的靸鞋(靸,音sǎ)。靸鞋有夾鞋和棉鞋兩種,夾鞋夏季穿著,棉鞋冬季穿著。無論哪種,靸鞋的樣子大體固定——鞋面都起雙褶,鞋幫都納有很密的花紋圖案。這種靸鞋的鞋底很厚:將布片按鞋樣裁好,一層布片一層糨糊重疊粘好,用錐子鑽孔,再用粗線穿縫納實,晾乾捶實“上面兒”。一些鞋店還會在在鞋底前後各掌上一層牛皮,使得鞋底更加結實耐磨。

吉林老城:解放前吉林城百姓穿鞋趣聞

氈靴

冬季時節,吉林地區的百姓會在日常穿著棉鞋、棉靴、氈鞋。其中氈鞋又被叫做氈疙瘩,是由羊毛擀壓成型(鞋身無縫),長“要兒”如靴,矮“要兒”如鞋,保暖性較好。只是這種鞋造價較高,行走時略顯笨拙,故而通常為小孩子穿著。冬天吉林城鄉百姓最常穿的是一種叫做靰鞡的皮鞋(高要兒靴型靰鞡,滿語稱為“塔塔馬”),因穿著這種靰鞡,吉林地區一種普通的植物甚至頂替了“鹿茸角”而長期與人參、貂皮同列,被奉為“吉林三寶”之一。

吉林老城:解放前吉林城百姓穿鞋趣聞

靰鞡和烏拉草

關於吉林靰鞡的歷史記載有很多。從記載可知這種靰鞡是東北出現最早、最普及的一種冬季鞋子。

據《奉天通志》記載,清太祖努爾哈赤就穿靰鞡:靰鞡,滿語革履也,通作靰鞡。瀋陽皇寺貯有太祖所御靰鞡。今人皆著之。由此記載可知,靰鞡在明代就是女真部族自上而下穿著的一種鞋子。這種鞋子由古代傳承演變而來,與東北的氣候、地理最為契合——在《扈從東巡日錄》中,作者高士奇便指出靰鞡流行的原因:塞路多石磧,復易沮洳(泥濘潮溼),不可以履。縫革為履,名烏喇。

吉林老城:解放前吉林城百姓穿鞋趣聞

靰鞡最初是鹿、狍等獸皮及魚皮簡單縫製而成,後來製作靰鞡由社會分工成製鞋匠人,稱為“靰鞡匠”。靰鞡也逐漸確定為包子褶臉兒、幫兒、鼻兒、底釘俱全的固定鞋樣(詳見上圖)。靰鞡的製作原料也以鞣製過的“熟”牛皮為主(另有便宜的馬皮、豬皮靰鞡)——一張牛皮先用“大鏟”刮脂,穀草燻韌,再經過下剪取皮,縫製、拿褶、上臉、掌釘等工序,方可製成。上世紀六十年代以前,儘管各類新式鞋子在社會上的普及程度已經很高了,可吉林城北大街、西大街、軲轆把衚衕還殘存著一些上百年的老字號靰鞡鋪,為城鄉百姓製售傳統皮靰鞡。

吉林老城:解放前吉林城百姓穿鞋趣聞

木槌和烏拉草商販,圖片取自《吉林滿族風俗》

東北地區冬季,皮靰鞡異常堅硬,為禦寒和防止腳掌被靰鞡磨傷,靰鞡裡要絮有捶打鬆軟的乾草。在楊賓所撰《柳邊紀略》中記載道:護臘,革履也。絮毛子草於中,可禦寒。絮墊靰鞡最好的乾草是吉林產的烏拉草。這種草生長在水邊或沼澤,葉呈三稜,簇生成墩。盛夏採割,晾乾貯藏,待到冬季取出,用木槌捶松,放在火炕上烘乾,絮入靰鞡內,保暖效果極佳,絕無生凍瘡的情況。《大中華吉林省地理志》記載:(烏拉草)雖關東皆產,然吉林為烏拉國,所產特佳,土人冬日裝入靴鞋,則腳底生春——清代吉林籍詩人沈承瑞曾寫詩詠歎穿著靰鞡的感受:任他冰雪侵鞋冷,別處陽春與腳隨。道光年間成書的《吉林外紀》更將烏拉草抬升到“關東三寶”的高度。直到近代,城內許多鬧市的路邊、牆根兒,都會見到賣烏拉草的人將一束一束的烏拉草擺在跟前現捶現賣——此為吉林城冬季一道特殊的風景。

吉林老城:解放前吉林城百姓穿鞋趣聞

穿靰鞡,取自《吉林滿族風俗》

穿靰鞡是有講究的:好靰鞡也得三把草——穿一隻靰鞡,至少要三把捶松的烏拉草。穿靰鞡通常赤腳,一把草纏在腳尖,一把草裹在腳掌心,一把草包在後腳跟和腳踝。三把草攏在腳脖處纏好,再穿上靰鞡,套好“要子”(或皮質,或帆布製成,有些像裹腿),用靰鞡繩連同紮好的綁腿帶(收緊褲腳)一起繫牢。如果穿得不認真,要麼烏拉草縫隙大,因“漏肉”而被寒風打透;要麼因為烏拉草困得不緊實,沒走多遠就“散瓤子”。總之面對東北的極度嚴寒,穿靰鞡來不得半點馬虎。

民國以後鞋子在吉林城的新變化

吉林老城:解放前吉林城百姓穿鞋趣聞

舊時,河南街西端獨一處等鞋店雲集,取自《吉林舊影》

常言道:人靠衣裝馬靠鞍。憑衣著優劣確定待人接物的態度是人類社會通行的習慣之一,特別是城裡的居民,對衣著更是比較在意。進入民國以後,吉林城官民百姓的服裝服飾較清代有了很大的變化:西裝洋服越來越多地出現在生活中,併成為時尚。新式繫帶皮鞋也隨之興起,謂之“西裝革履”。在吉林城河南街西端與尚儀街交匯處迤邐向東,聯興裕、永發長、長盛奎、長盛東、同義成、老麗新、丹鳳鞋店等鞋店競相選用進口皮革,製作售賣新式皮鞋。由於製鞋師傅多高薪聘自天津等發達城市,故而皮鞋質量和款式與發達城市無異。

不過,新式皮鞋無論平跟的男款,還是高跟的女款,都只有夾鞋,並無應對冬季嚴寒的棉皮鞋。冬天著西裝革履顯派頭,只好在單皮鞋上套一個厚呢子鞋罩,一路下來,常把這些人凍得腿腳僵硬,“翩翩動(凍)人”的戲謔之說自此在城中流傳。

在這一時期,普通民眾穿鞋與晚清時期相似,夏季以布鞋為主,冬天以靰鞡為多。二十年代在吉林河南街西段路北,來自

遼寧孫家開設了製售靸鞋的店鋪“獨一處”,這家店、廠合一的商號所制的千層底、靸鞋,質量精良,結實耐用,受到各個年齡段的市民歡迎,成為響噹噹的名牌。其實靸鞋自清代就開始流行,有兩個有趣的因素助力:其一是跟腳,和只分大中小三種型號的靰鞡不同,靸鞋有很多號碼,顧客可以根據腳的大小選擇、定製最合腳的鞋子,走起路來不至於“拖拖拉拉”;其二是不認腳,即不分左右腳,方便老人、孩子穿著。

吉林老城:解放前吉林城百姓穿鞋趣聞

高“要”水襪子

然而民族鞋業平靜地發展勢頭卻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末開始發生了改變。蔓延全球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使得外國產的各種鞋子不計成本地傾銷到中國,其中對吉林城影響最大的是那些來自日本,工業化批量生產的新式鞋子。大量輕便耐磨的籃球鞋、水襪子,防水防寒效果更好的膠靴、翻毛皮鞋充斥吉林市場。獨一處等傳統鞋店生產的布鞋、皮靰鞡受到日貨排擠,產銷量銳減。也就是從這時開始,吉林本地製售的鞋子開始模仿日本式樣,分左右腳進行生產——這種被迫的變革也算是一種“痛的領悟”了。

吉林老城:解放前吉林城百姓穿鞋趣聞

1938年吉林省立女高的照片中,女學生都穿著黑色長筒襪。

吉林城與鞋子有關的軼聞

在吉林城,與百姓關聯度最高的鞋子就屬靰鞡。靰鞡鋪裡的靰鞡只有大中小三個號,買靰鞡寧大勿小,因為買大了可以多絮烏拉草,冬天穿著更保暖。因此在吉林民間留下了“抄山路,走近道兒,靰鞡不分號兒”的俗諺。

靰鞡與其它鞋類銷售方式不同。靰鞡為純皮製作,卻沒有標準的鞋號,非標生產情況下,同樣為大號靰鞡,使用皮料多少也存在差異。所以買靰鞡一般會過秤稱量,以“兩”為單位核算價格。

吉林人舊時穿鞋時為防止磨腳,貧者會使用一塊布包腳,富者會穿上一種布制襪子。隨著日本膠鞋的傾銷,大量工業生產的針織襪子也湧入吉林市場,除了普通襪子外,還有供婦女穿著的長筒絲襪。由布襪子向針織襪子過度,在一定程度上算是提升了穿鞋行走的舒適度和美觀度吧。

吉林老城:解放前吉林城百姓穿鞋趣聞

吉林市偽滿警察合影,取自《吉林舊影》

鞋子在市民心中的情感是多種多樣的。在眾多品種鞋子中,最讓老吉林人心有餘悸的當屬皮鞋。在解放前的吉林城,穿皮鞋的最大群體是偽滿警察。這些舊警察為虎作倀,欺壓百姓,毆打市民的事情時有發生。寧挨三拳,不挨一腳,若倒黴被偽滿警察著皮鞋踹一腳,疼痛程度可想而知。因而許多舊警察作惡的特點被百姓抽象化,得下張大巴掌、李大皮鞋之類的怪奇綽號。

結語

回望浩渺的歷史長河,無數對人們身著之物的讚譽往往都給予了“衣冠”。這或許源於亙古而今,保護人們行進時腳部免受硬物磨刺及寒暑凌虐的鞋子,於穿著上處在低位,甚至時常會被長袍、布褲遮掩,沒有衣冠的位置鮮明。但是不管是為柴米油鹽而足下生風,或者為了實現抱負而青雲平步,衣冠固不可少,可誰又能輕易否定鞋子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呢?

鞋子的演進反映的是歷史發展,是社會變遷,更是一方民眾值得感懷的生活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