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梟雄,袁世凱(一)

一. 人物介紹:

袁世凱,(1859年—1916年),近代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北洋軍閥領袖。字慰亭(又作慰廷),號容庵、洗心亭主人,漢族,河南項城人,故人稱“袁項城”。

二. 人生事蹟:

1. 1859年,袁世凱出於身河南項城袁氏家族,家族成員介紹介紹:

生父:袁保中,項城縣地主豪紳(相當於現在的縣城房地產老總)

生母:劉氏。

養父:袁保慶(生父袁保中的親弟),政府要員,官至二品江寧鹽法道(相當於現在的省部級)

養母:牛氏。

叔祖(爺爺的親兄弟):袁甲三,政府要員,官至漕運總督兼江南河道總督,提督八省軍事,賜號“伊勒圖巴圖魯”。(相當於現在的副國級)

叔父(表叔):袁保恆(袁甲三之子),官至刑部侍郎(京官),從二品(相當於現在的省部級)

2. 1864年(5歲),過繼給無子的袁保慶為後嗣,並跟隨袁保慶到濟南、揚州、南京等地任職。期間開始跟隨名師學習四書五經、武藝等,並自行研讀兵法。

3. 1873年(14歲),養父袁保慶病死於南京任上,袁世凱扶柩回籍安葬,其後居住於陳州府淮陽縣,無所事事、遊手好閒。

4. 1874年(15歲)叔父袁保恆(袁甲三之子)見袁世凱遊手好閒,命其赴北京家學“讀書上進”。跟隨叔父至北京,從嚴師學習,考取功名。

5. 1876年(17歲),從北京回河南參加科舉考試,失敗。同年,與沈秋於氏結婚。

6. 1877年(18歲),從河南迴北京,協助袁保恆開封幫辦賑災,初次展現超強的辦事能力。

7. 1878年(19歲),袁保恆因瘟疫去世,袁世凱返回河南,居於陳州。在此期間,與落魄書生徐世昌相識,並義結金蘭。

8. 1879年(20歲),袁世凱再次參加鄉試,再次失敗。並決定棄文從武,效力疆場。

9. 1881年(22歲),袁世凱前往山東登州,投奔吳長慶(“清末四公子”之一,淮軍將領,李鴻章嫡系,與袁世凱養父袁保慶為結拜、生死之交),並被任命為幫辦營務處。

10. 1882年(23歲),朝鮮爆發戰亂,跟隨吳長慶入朝平亂,在此期間展現出了超乎常人的戰術素養,勇敢、果斷、機智。深得吳長慶賞識,戰亂平定後,以幫辦朝鮮軍務省份留駐朝鮮,協助朝鮮編練新軍。並與金允植、金炳始等多名朝鮮士大夫結為忘年之至交。他在朝鮮被稱為“袁司馬”。

11. 1884年(25歲),日本駐朝軍隊趁朝鮮內亂,發起軍事衝突,袁世凱臨危受命,指揮在朝清軍,擊敗日軍,此戰深得李鴻章賞識。

12. 1885年(26歲),因日本調撥,以及同僚嫉妒陷害,袁世凱回國,暫避攻擊。同年,李鴻章,力排眾議,決定重用袁世凱,任命其為“駐紮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位同三品道員。開始了袁世凱9年的朝鮮生涯。

13. 1894年(35歲),甲午戰爭前夕,袁世凱回國。並參與中日甲午戰爭。

14. 1895年(36歲),積極參與維新變法、救亡圖存活動,面見光緒皇帝,並提交了一封萬言陳條,提出了一整套的改革綱領。此綱領深得光緒及朝中大臣支持。經光緒帝認可,袁世凱開始天津小站練兵,深得榮祿(慈溪嫡系,官至總管內務府大臣,太子太保)賞識。

15. 1897年(38歲),袁世凱擢升直隸按察使,正三品(相當於現在的省廳級),仍主持小站練兵。

16. 1898年(39歲),袁世凱升為工部右侍郎,從二品(相當於現在的副省部級),同年戊戌變法開始,袁世凱藉機取得慈禧太后信任。

17. 1899年(40歲),袁世凱升為山東巡撫,封疆大吏,正二品(相當於現在的省部級),主張鎮壓山東義和團。

18. 1900年(41歲),八國聯軍侵犯中國,袁世凱加入並且加入東南互保,使山東免遭戰禍亂

19. 1901年(42歲),李鴻章死去,袁世凱受命署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一躍而成為中外所矚目的實力人物。並在山東建立山東大學堂(今山東大學)

20. 1902年(43歲),袁世凱兼任政務處參預政務大臣和練兵大臣,在保定編練北洋常備軍(簡稱北洋軍)。段祺瑞、馮國璋、王士珍、曹錕、張勳等北洋軍閥均出自袁世凱麾下。

21. 1902-1905, 袁世凱積極發展自己的勢力,同時也很大程度的上改善了清朝當時的不良形勢。至1905年北洋六鎮編練成軍,每鎮一萬二千五百餘人,除第一鎮系滿洲貴族鐵良統率的旗兵外,其餘五鎮都在他的控制之下,重要將領幾乎都是小站練兵時期的嫡系軍官。同時,袁世凱還兼任督辦電政大臣、督辦鐵路大臣及會議商約大臣。在此期間,他在發展北洋工礦企業、修築鐵路、創辦巡警、整頓地方政權及開辦新式學堂等方面,都頗有成效。通過辦理新政,他得以“內結親貴,外樹黨援”,很快形成了一個以他為首的龐大的北洋軍事政治集團。袁世凱大力襄贊新政,包括廢科舉、督辦新軍、建學校、辦工業等,第一支中國警察隊伍亦於天津成立,也籌劃修建了中國第一條自主建造的鐵路——京張鐵路。

22. 1906年(47歲),為避鋒芒,袁主動辭去各項兼差,並將北洋軍一、三、五、六各鎮交陸軍部直接管轄。

23. 1907年(48歲),又被調離北洋,到北京任軍機大臣兼外務部尚書,成為中樞重臣。

24. 1908年(49歲),慈禧與光緒病逝,溥儀繼位,載灃為攝政王,統領全國事務,遂解除袁世凱所有官職,袁藉機稱疾返回河南,最初隱居於輝縣,後轉至安陽。

25. 1911年(52歲),袁世凱在河南閒置3年。武昌起義爆發,載灃重新啟用袁世凱,任命其為內閣總理大臣。鎮壓武昌起義,後與革命軍達成協議,只要督促溥儀和平退位,並支持共和,革命軍將擁護袁世凱為首任共和國總統。

26. 1912年(53歲),迫使溥儀退位,結束了滿族對中國200多年的統治,宣佈共和,並當選中華民國首任大總統。

27. 1915年(56歲),與日本簽定“二十一條”。

題外話:21條談判時,謠傳孫中山“將效法吳三桂,引外兵擾亂本國”。二次革命之後,孫文被通緝,逃亡至日本。日本外務省檔案館至今存有一份孫文與日本簽訂的《中日盟約》。 按照《中日盟約》,孫中山甚至承諾把滿洲作為日本的特殊地區,承認日本擁有移民和開拓的優先權。

28. 1915年(56歲),宣佈結束共和,實行君主立憲制,稱帝,已失敗告終。

29. 1916年(57歲),因病去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