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老人把3個兒子送到戰場,晚年重病時有個奢求:想吃半碗豬肉

提示:今天,我們把這段故事寫下來,不是為了告訴人們,我們的生活裡有過一位革命的老人,曾把“想吃半碗肥中帶瘦的豬肉”當作奢求,而我們當下的生活分明已經不存在這種奢求,我們想要說的是:英雄在戰爭過後都會迴歸平凡,這是因為他們從來沒有把自己當英雄看待,但正是如此,我們更應該敬重、關愛和珍惜他們。英雄無憾,我們才能夠無愧於歷史和當下。

這位老人把3個兒子送到戰場,晚年重病時有個奢求:想吃半碗豬肉

劉齊濱

2018年7月3日,《菏澤日報》5版刊發了一篇800字的短文《書記的耳光》,其中有這樣一個感人的細節:到韓集後,周振興書記沒在鄉鎮和村委停留一步,直奔伊巧雲老人家中。此時老人已重病在身,當週振興握住老人枯瘦的手問老人還有什麼要求時,伊巧雲老人猶豫了一下,說“就是想吃半碗肥中帶瘦的豬肉。”說完,老人又後悔了,用另一隻手拍打著周振興的手背:“也就是這麼一想,周書記別當事。”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發生在1980年,文章的作者叫王澤坤(筆名天闊)曾是曹縣廣電局的一名幹部,而文中提到的周振興也已離休。文章刊出後,引起巨大反響,連續數月刷屏,人們不斷為其點贊。伊巧雲是烈士遺孀,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她的丈夫和三個孩子都犧牲了。1980年時,她的生活仍舊很困難,因而想吃一頓肥中帶瘦的肉。這也將我們引了那段烽火連天的歷史歲月。

這位老人把3個兒子送到戰場,晚年重病時有個奢求:想吃半碗豬肉

《菏澤日報》2018年7月3日

韓集鎮位於山東省菏澤市曹縣西北部,總面積76.44平方公里,耕地10萬畝,屬黃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地質肥沃,交通便利,資源豐富。今天,這裡依然保留了一處革命遺址——紅三村抗日聯防遺址。紅三村是劉崗、伊莊、曹樓三個村,呈品字形,為抗日戰爭時期魯西南革命根據地策源地,素有“小延安”之稱。在這裡,魯西南抗日武裝和人民群眾,前仆後繼,英勇鬥爭,一次又一次地粉碎了日偽的“掃蕩”和國民黨頑軍的進攻。1977年被山東省命名為被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這片土地上,出過一個家喻戶曉的大英雄——劉齊濱。劉齊濱原名劉府海,筆名舟子,三村之一的劉崗村人。1931年考入北京大學。1938年3月,“曹縣青年抗日救國會”成立,被選為會長。這之後,劉齊濱家逐漸成了抗日干部的聯絡中心,大家一起開會、吃住,研究曹縣抗日的前途命運。志同道合的陌生人來來去去一撥又一撥,劉齊濱每次都管吃管住,熱情接待。

這位老人把3個兒子送到戰場,晚年重病時有個奢求:想吃半碗豬肉

周振興

時間久了,劉齊濱家的生活來源就成了問題,他先是將院落周圍的樹木砍伐出售,繼而變賣農具,最後連祖上的幾畝土地也賤賣了。後來當地反動勢力為示警告,放火焚燒了他的祖屋。劉齊濱聽說後卻淡然地說:“這一燒,大家就看清誰是真抗日誰是假抗日了。房子燒了,我也再沒有牽掛了。”

人們常說,家不是一個人的事情,丈夫這麼做,當然離不開妻子和家人的支持。伊巧雲老人就是劉齊濱的妻子,《書記的耳光》發表後,引出了一個這樣的細節:在抗日戰爭時期,伊巧雲做過楊得志將軍的房東。為接待來往將士,伊巧雲曾一天做過9頓飯。為讓將士吃飽吃好,她不但和劉齊濱一起變賣了家中所有值錢物件,甚至把孃家陪送的嫁妝也賣了。

對於這些,劉齊濱的兒子劉振堂在回憶錄中寫道:“不管嚴暑,不論白天黑夜,同志們一到家,母親就把洗臉水送過去,接著便抱柴禾生火做飯。往往是這幾位同志剛擱下飯碗,還沒有來得及收拾,跟著又進來幾位,母親就撩起衣襟擦把臉上的汗珠,又笑盈盈地給新來的同志做飯去了。這樣,常常一天做七八頓飯。有時一次來幾十位同志,遇到這種時候,母親總是跟著忙前忙後,飯做好了,同志們一起,三人一堆,五人一攤地吃了起來,大家邊吃邊交談,有說有笑,親如一家。”

這位老人把3個兒子送到戰場,晚年重病時有個奢求:想吃半碗豬肉

夫唱婦隨,劉齊濱和伊巧雲對革命、對同志的熱情、熱心背後,卻是對自己、對孩子的無比苛刻。1941年,劉齊濱被任命為晉冀魯豫邊區第二十二專署專員,當著廣大群眾的面兒,他說過一句感人肺腑的話:“我當專員是人民的公僕,就好比給人民當長工。”

這個夏天,天氣酷熱,工作人員建議買幾個西瓜消暑,劉齊濱看到有人脫水,採納了這個意見,但前提是買瓜的費用從自己的津貼費中扣除。後來,會計做賬時,將買瓜的費用計入雜費報銷,劉齊濱得知後,批評了會計,補交了購瓜的費用。

這年的冬天,有同志看到劉齊濱穿著單薄,又患有肺病,身體十分虛弱,就發了一件棉衣給他。這本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但因為當年物資緊缺,專署的幹部們並不是每人都能得到一件棉衣,劉齊濱堅決不受,原因是自己的單衣補補還能穿。人們今天不知道劉齊濱親自或讓愛人伊巧雲縫補這件單衣時的心情,但在接下來的一件事中,完全能夠看到他們對於革命事業無限的忠誠情感與崇高情懷。

這位老人把3個兒子送到戰場,晚年重病時有個奢求:想吃半碗豬肉

1942年初,劉齊濱的肺病已經越來越嚴重,上級出於對他身體的考慮,讓他離職休息治療。伊巧雲帶著大兒子去看劉齊濱時,劉齊濱已臥床不起。當時,孩子看到桌子有半盤沒吃完的妙雞蛋,就想吃一口,但剛一伸手,伊巧雲擋了回來。她說,這是公家的東西,是人民給爸爸的,為的是爸爸吃了能好起來,繼續工作。如果我們吃了,就是沾了爸爸的光,性質就像貪汙一樣。她還說,那半盤沒吃完的妙雞蛋爸爸下頓還可以吃,人民很困難,沒有給爸爸更多的雞蛋。

1942年4月15日,劉齊濱因病逝世。彌留之際,他讓妻子伊巧雲扶起自己的頭,向在一旁的同志們說:“我快不行了,感謝大家多日來對我的照顧,我死後,可開個小型追悼會,但要通知來的人自帶乾糧,我們公署在院裡燒一鍋開水,給同志們喝,也等於為我送行了……”伊巧雲聽後泣不成聲,劉齊濱去世後,她將三個兒子陸續送上了戰場,他們也都犧牲了。

這位老人把3個兒子送到戰場,晚年重病時有個奢求:想吃半碗豬肉

今天,我們把這段故事寫下來,不是為了告訴人們,我們的生活裡有過一位革命的老人,曾把“想吃半碗肥中帶瘦的豬肉”當作奢求,而我們當下的生活分明已經不存在這種奢求,我們想要說的是:英雄在戰爭過後都會迴歸平凡,這是因為他們從來沒有把自己當英雄看待,但正是如此,我們更應該敬重、關愛和珍惜他們。英雄無憾,我們才能夠無愧於歷史和當下。

現在,讓我們把故事回到前文,那篇《書記的耳光》上來。聽到老人的奢求,周振興一下子淚流滿面,雙手握住老人的雙手:“怪我,怪我們啊,老人家,對不起您。”他抹了一把臉,回身掏出自己衣袋中的一沓錢……老人當天就吃上了肥中帶瘦的肉。後來的事情是這樣的:周振興聽取當地的彙報會上,自感慚愧,扇了自己一記耳光。(文|路生)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參考了天闊《書記的耳光》一文及其相關報道,向原作者表示感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