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給孩子選擇權嗎?

你會給孩子選擇權嗎?

上週末陪好友出去逛街,路過一家兒童玩具店,本來想進去挑個禮物,正巧看到這樣一幕:

你會給孩子選擇權嗎?

一對父母在帶孩子挑選禮物,孩子媽媽說:“寶貝,今天你生日,可以選一件你喜歡的禮物。”孩子看了一圈,選了一個很貴的玩偶手伴。

媽媽一看價格,這麼小,要這麼貴。直接說:“這個又不是金子做的,怎麼這麼貴,你重新選一個。”孩子緩緩放下手上的玩具,選了一件便宜一點的毛絨玩具,這下,父親開口了,說:“寶寶,你看,爸爸是做服裝的,你看這個做工不好,對身體不好的,你看旁邊這個不錯,我們選這個吧。”

還沒等孩子說完,這對父母就帶著孩子去買單了。在一旁的我看著這一幕,心裡想:明明讓孩子自己選擇禮物的,為什麼到最後還是變成父母決定買什麼禮物?那幹嘛還要問孩子的意見呢?

其實身邊這樣的例子也不少,很多家長表面上很多事情都在徵求孩子的建議,但其實他們心中早就已經有了答案了,要是孩子說的那個答案不是自己心中的那個,他們會用商量的語氣跟孩子說,他的選擇不行,要怎麼怎麼選擇。那既然這樣,為什麼要給孩子做選擇的這個機會呢?

你會給孩子選擇權嗎?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發現,身邊孩子越大,好像他們越沒“主見”。

你問他喜歡學鋼琴嗎,他說“不知道”;

你問他想去吃什麼,他說“不知道”;

你問他想去動物園還是遊樂場,他還說“不知道”

是孩子真的不知道嗎?有時候未必。

只是因為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他們一次次對自我需求的表達,都被父母無視。一次次的打擊讓他們認為,自己的需求是次要的,而自己的主張是無效的。既然自己的主見毫無用處,還不如把他們壓在心底,隨便大人怎麼樣就好。

在成長的過程中,每個孩子都要學會表達自己的需求,主張自己的感受。孩子自我需求表達的越少,自我感受被否定地越多,孩子就越有可能出現心理問題。

沉默、內向、沒有主見……隨著年齡的增大,也越來越不敢發出自己的聲音了,也不知道自己的目標在哪裡。

之前認識一位快要畢業的女孩就跟我聊天,說:“姐姐,我好迷茫啊,不知道畢業之後要做什麼。”

我記得我之前問過一個小妹妹,我問她:“你小時候的夢想是什麼呀?”

當時,小妹妹說:“我小時候想當模特,我很喜歡漂亮的衣服,但是,媽媽說,那個不適合我,所以我就沒再提了。”

其實,很多人因此活成了父母的牽線木偶,從讀書、考試、填志願到畢業找工作,甚至相親結婚生孩子,父母說什麼就是什麼,完全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麼?

很多爸爸媽媽可能會問,既然如此,那麼我們難道要無條件滿足孩子的願望嗎?難道孩子說什麼就是什麼嗎?

當然不是。

作為父母,我們是孩子監護人,也是他們的領路人,我們要教會孩子正確地表達自己的需求,也要教會他們正確地處理自己的需求。

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也要學會適當的偷懶,把有限的選擇權還給孩子,這才是理智的愛。在此,成長君給出家長朋友幾點建議:

你會給孩子選擇權嗎?

● 家長應該從心裡認識選擇權對孩子的重要性,注意徵求孩子的意見。孩子心理不成熟,他們的選擇也許會給您帶來一些麻煩,但請您相信,這也是我們養育孩子的一種樂趣。

● 適時的引導必不可少。給孩子一個寬鬆的成長環境,儘量把對孩子的要求轉化成建議,告訴孩子如果是自己會怎麼做。

● 如果確定孩子的選擇會帶來不好的後果,應該給孩子分析一下利弊,讓孩子知道這樣做有什麼好處和壞處,引導孩子做出正確的選擇。但是如果孩子堅持,要告訴他這樣選擇必須承受的代價。

● 給孩子有限的選擇權。在他的小小世界裡,父母確保方向正確,確保孩子安全,其他的讓他去做選擇,讓他做自己的主宰。要給孩子設定界限,界限內絕對自由,但是一定不能觸碰底線,否則可能會讓孩子以自我為中心,聽不進別人的意見。

● 喚醒孩子的自主意識。很多孩子聽從意識強,沒有自主意識,他們往往會壓抑自己,不表達自己的意見,做家長的要從身邊小事開始徵求他們的意見,比如餐廳點菜,比如幾點到幾點完成作業等。

● 豐盈自己做孩子的榜樣。有一句話說得好:三流的父母是保姆,二流的父母當教官,一流的父母做榜樣。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如果我們想讓孩子更優秀,最好的方法不是按著自己的意願一次次幫助孩子做選擇,而是豐盈自己,努力成為更好的榜樣。

孩子的成長需要我們理智的愛,不需要我們無原則的勤快。將選擇權還給孩子,您將賦予孩子生命更多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