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揚州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已經有近2500年的歷史。從漢朝到清朝,揚州幾乎經歷了通史般的繁榮,人文薈萃,經濟興盛。說到揚州不得不提舉世聞名的“揚州三把刀”,揚州廚刀、理髮刀、修腳刀。這三把刀在揚州人的手裡,既是一門手藝活,更是一門藝術,是揚州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中國四大名菜之一的淮揚菜,以菜品精細而著稱,其案上功夫主要體現在刀功上,揚州廚刀就成為淮揚菜的代名詞。
曾經揚州的先民懷揣三把刀背井離鄉,四處謀生。歷經千年風雨磨礪,將揚州的三把刀推向全國、走向世界,成為了揚州悠久歷史的見證與象徵。此行走進揚州,尋找揚州廚刀的魅力所在。
要說什麼菜最能展示揚州廚刀的絕妙刀工,那非文思豆腐莫屬。文思豆腐羹,為揚州傳統名菜,屬淮揚菜。清乾隆年間,在揚州梅花嶺的天宇寺有一個和尚叫文思,特別擅長以豆腐為原料做菜,其中最為出名的要數豆腐羹,不僅味道鮮美,且刀工相當細膩,深受香客喜愛,在揚州地區非常出名。後乾隆皇帝南巡路過揚州,品嚐此菜讚不絕口,特賜名“文思豆腐”,成為清宮菜餚,一直流傳至今。
此次揚州之行,專程拜訪揚州名廚,記錄了文思豆腐的製作過程。由於事先約定好的行程,大廚早早地做好了準備,不過看上去並沒有複雜的工具和實材。案板上只放著一塊被切得方方正正的嫩豆腐。我仔細看了豆腐,和我們平時菜場買的嫩豆腐一模一樣。
文思豆腐之所以出名,主要還是在於那如頭髮絲一樣的細豆腐絲。開切絲前,大廚先將菜刀溼潤,然後在水盆裡舀了點水,滴在豆腐上,這樣在切豆腐時,豆腐不易粘在刀上。可以看得出,大廚的這把菜刀是相當的鋒利,感覺吹毛立斷。
開始切豆腐,只見大廚左手大拇指頂住菜刀刀面,食指輕扶豆腐外側,其它三個手指作支撐,整個動作相當的紮實有力。右手提刀,下刀力度均勻,刀刀都能聽到與案板接觸發出的聲音,嘟、嘟、嘟......彷彿寺廟和尚在敲擊木魚所發出的聲音,讓人心靜,平和。
在均勻的刀聲中,不知不覺第一刀就成完了。這一刀就要是將豆腐切成小片狀,這一步主要難度在於如何把豆腐均勻的切片。然後大廚用刀面輕輕地往右按壓了幾下,讓切好的豆腐片均勻的往右側傾斜。再用剛才的方式舀了幾點水點在上面,同樣是為讓豆腐保溼。
第二刀切絲開始,別看這個動作很簡單,但這裡面蘊含著廚師極高的刀上功夫。這個過程不但需要把握好用刀的力度,還要均勻的移動刀位,稍有不慎就會全功盡棄。
豆腐終於切好了,整塊豆腐被推上了刀面。不過這切好的豆腐粘成一團,完全看不出豆腐絲的樣子,不過對於大廚來說,他心裡應該已經知道這次切的絲會是什麼樣子。
豆腐被放入一個裝滿清水的玻璃碗裡,接下來就是見證奇蹟的時刻。只見大廚輕輕的搖晃了幾下玻璃碗,水中的豆腐如一朵含苞的鮮花,慢慢的打開,呈現出一碗豆腐絲。最絕的是碗裡的豆腐絲長短均勻,根根如髮絲一般粗細,未有一根雜次,這刀工讓在場人員驚歎不已,用出神入化來形容也一點不為過。
為了更好更真實的展示,大廚用筷子隨意挑起一根,簡直細如髮絲,可穿針孔而過。據瞭解,文思豆腐能切成這樣,至少需在15年以上的功力。它所展現的是場州菜非凡的刀功藝術,下刀心要靜,頭腦要清晰,這樣經過長年累月的練習,才有此功力。
最後將切好的豆腐絲用高湯作底料,再經簡單調味,一碗如藝術品一般的文思豆腐就完成了。輕啖一口,滑嫩滋潤,清淡芳香。如絲般嫩滑的清羹入口絲絲分明,似乎能感覺到豆腐絲在你嘴裡遊走,用舌頭輕輕一抿即可融化於口中,一種無與倫比的口感享受,讓人陶醉其中。作者簡介:寒殘一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