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的大谋士郦食其曾为他献上一计,被张良称为亡国之计,这是怎么回事?

历史提问官——不死太


当刘邦把郦食其献上的“奇计”讲给张良的时候,竟被张良直问道“这是哪个给大王出的馊主意“,为什么张良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主要原因在于这都是张良玩剩下的了,当年他在项梁就用过类似的计策了。

郦生之策

彭城之战后,刘邦就被项羽围在荥阳揍,刘邦一时慌了手脚,不知该如何是好,于是他就把郦食其喊来问策。郦食其就给刘邦出了这么个主意:当年汤灭了桀,把夏的后人封在了杞;武王伐纣后给商的后人封在了宋,他们有封地自然也就不闹了;现如今秦灭了六国,啥地方也没给六国后裔封,所以他们才闹。假如说陛下能立六国后裔,那陛下不就是天下之主了么?

张良反驳

刘邦听郦食其说完,高兴坏了,马上就命人去给六国刻印绶去了,结果等张良回来,跟张良一唠这个事儿,倒是被张良直接给驳回去了。

张良当即说了很多当初商周能做到,而如今他刘邦做不到的内容。比如人家商周天下已定,才封的杞、宋,而如今项羽正强势;当初商周可以宣示天下不再用兵、散钱发粮,刘邦哪里有这条件等。

更重要的是,没有六国,这些能人异士还可以考虑辅佐他刘邦,有了六国,谁还理他刘邦作甚?张良怒喝:”诚用客之谋,陛下事去矣“。刘邦则又一次痛骂郦食其“竖儒”,上一次刘邦骂郦食其还是在初次见面之时。

当年的张良之策

为什么说这都是张良玩剩下的呢?

当初项梁用范增之策,立了楚怀王熊心以后,张良便主动找项梁,提了个建议,“君已立楚后,而韩诸公子横阳君成贤,可立为王,益树党”。张良在这里就给项梁建议,扶持韩国公子横阳君韩成为韩王,重要在于“益树党”,跟郦生之策恰恰是一个原理。

所以,对于张良来说,立六国之后,早就曾经在脑海中转过,如果真能成功,他早就跟刘邦说了,何必要等他郦食其来提。

下邑之谋

与“郦生之策”相对应的,张良也为刘邦提出了一个“下邑之谋”,此计策才是真正帮助刘邦打下江山的指导性方针政策。张良在“下邑之谋”中提出了三个关键性人物,即英布、彭越和韩信,这三个人后来被合称为汉初三大名将。

与郦食其的计策相比,张良的计策可以说是非常的有针对性,跟时态的发展也是挂钩的。

张良提出:英布虽然在项羽手下,但是却已经产生隔阂,是可以争取的;彭越对项羽一贯不满,与项羽也多次作战,是可以加以利用的;韩信则是可以委以大任、独当一面的。如果能好好利用这三个人,楚自然也就可以破了。

后来也恰恰是在张良“下邑之谋”的指引下,刘邦成功地击败了项羽,统一了天下。


水一白聊历史


刘邦在彭城惨败后,退守荥阳,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刘邦一直处在被动挨打的局面。

为了打破这个局面,这时郦食其给刘邦提了一个建议,郦食其说,当年商汤消灭夏桀后,分封夏族的后裔;周武王消灭商纣王,分封殷的后人。大王现在应该赶快分封六国诸侯,让被秦国灭掉的六国后裔称王,让他们各自占据一方,这样这些人都会成为项羽的敌人,项羽的敌人多了,我们面对项羽的压力就小了。刘邦认为有道理,就让郦食其去准备六国国君的王印,准备分封。



郦食其走后不久,刘邦首席谋士张良回来了。刘邦把想要分封六国诸侯的打算告诉了张良,因为张良曾经是韩国复国的坚定支持者,刘邦满心期待张良支持他的这个决定。谁知道,张良听说后,却反问,是谁替大王谋划的这条计策,如果这样,大王的大业就完了。于是张良用“八个不可以”指出刘邦不能分封六国诸侯的原因。

一、以前商汤征伐夏桀,把杞分封给他的后人,是考虑到能够致夏桀于死地,但现在陛下却不能致项羽死地

二、武王发纣把纣王的后人分封到宋地,是考虑到能取项羽的首级,但现在陛下却不能保证自己能取下项羽首级。

三、武王进入殷都后表彰商容的德行,释放箕子,封高比干坟墓,现在大王却不能封高圣人坟墓,表彰贤者德行。

四、武王能够把钱财粮食分给穷苦百姓,大王现在却做不到。

五、伐殷胜利后,武王拆毁战车,改为乘车。放到兵器,并用虎皮覆盖,表示不再用兵,大王却不能废除武事,实行文治。

六、武王可以马放南山,大王却不能放弃战马。

七、武王可以把运输的牛放牧在桃林北面,表示不再运输集聚粮草。大王却不能放牧牛群,不再集聚粮草。

八、天下的士子之所以远离家乡,离开服务,来为陛下奔波,无非是为了希望得到一点封地。如果分封六国诸侯,这些人才将会回到各自国家,回到亲人身边,侍奉自己的君主,到时候大王将无人可用。

最后,张良对刘邦说,当前只有阻止项羽继续强大,否则,即使分封六国诸侯,他们也会屈从项羽威势,重新屈服于楚国。

刘邦听了以后骂了一句“竖儒,几败而公事“。赶紧下令销毁印信。



应该说,张良的分析,真是字字珠玑,精妙至极,且切中要害。特别是循序渐进、谆谆善诱的劝谏方式,把道理说的深入浅出,指出土地作为刘邦奖励的一种重要手段,如果分封给六国后裔,那么将冷了众多追随者的心,最终导致无人可用,最终导致败亡。这一番话,显现出张良对形势的清醒判断,不愧是帝王之师。


一壶清茗品春秋


汉三年,项羽的楚军加大了围困荥阳的力度,在荥阳做钓饵钓着项羽的刘邦甚是忧虑,和谋臣郦食其商量阻挠项羽的方法。

郦食其说了这样一段话:

昔汤伐桀,封其后于杞。武王伐纣,封其后于宋。今秦失德弃义,侵伐诸侯社稷,灭六国之后,使无立锥之地。陛下诚能复立六国后世,毕已受印,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乡风慕义,愿为臣妾。德义已行,陛下南乡称霸,楚必敛衽而朝。

刘邦认为郦食其的计策很妙,于是催促郦食其赶紧去刻印,并由郦食其作为使者,拥立六国之后。


得此两侧,刘邦的烦恼立刻去了大半,因烦恼而失去的食欲也恢复了。刘邦食欲大开,要了一桌的好饭好菜,正大快朵颐的时候,张良进来了。

刘邦迫不及待地要跟张良分享,有人给他出了一个良策,于是就把郦食其说过的话原原本本地给张良讲了一遍,结果张良却很不屑,丢给刘邦这样一句话:

谁为陛下画此计者?陛下事去矣。

意思是,这是谁给你出的计策啊?如果按照这个计策搞,你刘邦不可能击败项羽、统一天下了。

刘邦大惑不解,我明明觉得这计策挺好的,怎么到你张良那边,却把这计策说得一无是处呢?于是就问张良,然后张良拿刘邦桌子上的筷子当算筹,给刘邦讲了九点理由来论证郦食其的计策不可行,最后总结说,如果按照郦食其的计策搞,刘邦就不可能击败项羽了。

如果不能击败项羽,那就只能是被项羽击败,被项羽击败,就是身死国破,所以在张良的认知中,郦食其所献计策实乃亡国之策。


虽然张良讲了九点理由,但实际上也就六点。

第一,我们现在有没有把握干掉项羽?第二,我们能不能尊贤重能?第三,我们能不能拿国库的钱粮分发给穷苦百姓?第四,我们胜利之后能否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第五,复立六国之后,现在的文臣武将还会继续追随汉王吗?第六,楚强汉弱,汉复立的六国是听汉的呢,还是听楚的呢?

而这六点理由中,也就第一、第五和第六条值得探讨一下,另外三条纯粹是凑数的。

张良给出的第一点理由是,仁义当有强大的武力为后盾,武力不够强大,仁义发挥不了作用。但实际上,这种看法有失偏颇,刘邦西进武关时,武力也不够强大,但靠着仁义,还是成功地逼秦王子婴投降了。

张良给出的第二点理由是,文臣武将背井离乡,追随刘邦,为的是将来胜利了,能有尺寸之地,刘邦复立六国之后,这些人将回到他们的家乡,追随刘邦复立的六国之后。但实际上,在项羽复立六国之后,追随刘邦的人也是大把的,史书中有着明确的记载:

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从杜南入蚀中。

愿意跟着刘邦的,竟然跟汉军的人数相当。韩王信本是韩国的将军,但却在刘邦入蜀的时候追随刘邦入蜀,而张良则回到了韩王成的身边,张良以己度人,认为别人都跟他一样,这是小看了刘邦的君王魅力,也小看了文臣武将择主而事的智慧。

张良给出的第六点理由是,项羽的西楚比刘邦的汉强大,所以即便刘邦复立六国之后,六国之后也肯定是倒向项羽那一边。这的确是很有可能的,但国以德立,如果刘邦果真复立六国之后,六国之后果如张良预计那样不讲仁义德行的,也肯定是少数,就算是他们中有人真的要投靠项羽,刘邦也是有能力击杀他们的。

由此来看,张良提供的理由,虽然密密麻麻地多达九条,但实际上也只是把人往性恶的方向去想,真实情况是否会如张良说的那样,还未可知。


其实,张良之所以反对郦食其的计策,固然是因为郦食其的计策有瑕疵,但也跟张良在汉营中争权夺势分不开。

张良曾两度离开刘邦又两度回到刘邦身边,张良反对郦食其所献的复立六国之策,是在张良第二次回到刘邦身边之后。

按照史料记载,在反对郦食其计策之前,张良只献过一策,即所谓的下邑画策。

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

我们注意到,下邑画策的提出人其实是汉王刘邦,而张良的作用不过是举荐了三个人。

这三人中,英布与项羽有嫌隙的事情,汉王刘邦未必不知道,彭越有能力但无立锥之地的事,汉王刘邦清楚地知道,并且,刘邦与彭越早年间就有过交往,而韩信的能力,刘邦在彭城兵败之后已深信不疑。

换句话说,张良举荐的三人,或许早就在刘邦的头脑中反复斟酌过了,刘邦之所以会提出“捐关以东等”,就是因为刘邦已反复思量过哪些人可以作为候选人了。由此来看,张良很可能是帮着刘邦说出刘邦想说但还没说的话而已。

我说得更直白一些,在反对郦食其所献计策之前,张良实际上并没发挥出一个重要谋臣所应发挥出的作用,刘邦对张良也应没有那么重视了,所以刘邦才会主动找郦食其而不是张良商量破楚之策。

汉三年,项羽急围汉王荥阳,汉王恐忧,与郦食其谋桡楚权。

郦食其所献之策,或许有瑕疵,但绝没有张良说得那么不堪,张良之所以把郦食其的计策贬得一无是处,就是要打击郦食其在汉王刘邦心中的地位,从而使自己受到汉王的重视。

我并非以恶意来揣测张良,而是因为张良有前科。

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

上边这段记载,讲的是张良第一次回归刘邦身边后献的第一条计策,这条计策的完整版应当早在张良的心中了,但张良却特意分两段来说,分明就是在搞郦食其。

让儒生郦食其去跟秦将谈判,郦食其谈了下来,张良又背信弃义地去打秦将,这就是将郦食其置于不仁不义的境地,让郦食其的名声受损,以后郦食其再跟谁谈判,谁还信郦食其啊?

好在郦食其果真有才华,虽然被张良摆了一道,但后来竟然能成功地说服齐王,让齐与汉结成联盟。就在郦食其为自己的成功和齐王纵酒时,韩信偷袭了齐国,使郦食其再次被置于背信弃义的境地,郦食其引颈就戮,被齐王田广烹杀,一个身高八尺六十余岁方才出山的老人,就这样活活地被煮成了肉酱。

杀郦食其者,既是齐王,也是韩信,也是张良啊。


参考资料:《史记·项羽本纪》、《史记·高祖本纪》、《史记·留侯世家》、《史记·韩信卢绾列传》、《史记·淮阴侯列传》、《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遥望燕园


时正值刘邦在彭城被项羽打的大漰溃,退到荣阳才立足阵角,汉王大骂魏豹无能导致了大败,魏豹愧疚离去,汉王座卧难安,问计于群臣?老儒生郦食其献计日!大王贵为汉王必座拥天下,今何以大败乃不封六国诸侯王族才又此败,若分封六国贵族必兴旺发达,汉王大喜,乃召令使者去六国册立诸侯,,,正巧赶上张良由外归宫,汉王言明此事,张良大怒,岀此计者当诛,惜周武王伐纣,天下大势以定,商纣无道天下归心,今大王新败正须归附人心,同仇敌忾一心一意,岂可分封自削天下反楚势力,相同于自断臂山自失于人那,汉王顿悟,,,,老匹夫险害了本王大业。郦食其也汗留夹背羞愧难当。











94310417小云


汉三年,项羽急围汉王于荥阳,汉王忧恐,与郦食其商议如解决这个问题。郦食其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封六国之后,认为秦灭六国,无立锥之地,如果汉王封了六国亡后,他们就会称颂陛下的德义,楚项羽就会敛衽而朝,问题就解决了,刘邦觉得这个主意可以,遂去刻印。郦食其未行,张良来谒汉王,汉王才吃饭,把郦食其之计告诉了张良征求张良的意见。张良问刘邦这是谁为大王出的主意,要坏大事。《汉书》是这样说的,良,曰:丨臣请借前箸以筹之。然后细致分析了形势和郦食其提出汤武封桀纣当时的不同,然后提出不能这样做的八条理由,最后张良说:诚用此谋,陛下事去矣。刘邦听罢把吃的饭都吐了,骂曰:竖儒几败乃公事!马上销印。从这个问题可以看出,郦食其提的这个主意,脱离了当时的具体形势,盲目地僵化地按以前的历史事件来套用现在的形势,反过来看张良能客观的看待当前形势,细致精∵辟地分析了这个主意要造成的后果,也表现了刘邦的从谏如流,敢于否定错误,这也是刘邦之所以能战胜项羽的一个重要方面。


不倒翁


在《史记·留侯世家》记载了这件事。

郦食(yi)其(ji),就是自称“高阳酒徒”的那个家伙。

事情发生在楚汉之争最激烈的阶段。当时刘邦项羽困在荥阳这个地方一时无法脱困,就和郦食其商量着,想什么办法能够削弱一下项羽的实力。

郦食其就说,当初商汤灭掉夏朝,把夏朝的后代封到了杞这个地方;武王伐纣,灭掉商朝,也罢商的后人封做诸侯,就是宋国。秦国灭掉六国之后,把六国的后人全都变成了平民百姓。如果您能把原来六国的后人重新封做诸侯,那么这些人一定会感恩戴德,真心拥护您的。等天下人都拥护您了,您就可以南面称帝,称霸天下。那么项羽也就只好乖乖的臣服您了。

昔汤伐桀,封其後於杞。武王伐纣,封其後於宋。今秦失德弃义,侵伐诸侯社稷,灭六国之後,使无立锥之地。陛下诚能复立六国後世,毕已受印,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乡风慕义,原为臣妾。德义已行,陛下南乡称霸,楚必敛衽而朝。

需要指出的一点是,根据《史记·夏本纪》的记载,汤灭掉夏之后,只是给了夏后人一块封地。把夏的后人封到杞的,是西周。汤封夏之後,至周封於杞也。而在《史记·周本纪》中,也记载了武王伐纣后,追封前朝后人的事儿。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襃封神农之後於焦,黄帝之後於祝,帝尧之後於蓟,帝舜之後於陈,大禹之後於杞。郦食其和刘邦笼统的这么说,也是可以的。

那么郦食其给刘邦出的这个主意怎么样呢?这当然是一个馊主意。假设,郦食其的这个谋划成功了,那会是什么局面呢?刘邦做了天子,下面还是有很多诸侯国。这和武王伐纣灭掉商朝之后的局面,没有什么区别。

本来秦始皇一统天下后,不再分封诸侯,实行郡县制,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刘邦建立汉朝后,实行郡县和邦国并存的制度,相较于秦始皇的郡县制就已经是倒退了。而郦食其的这个谋划,一下子使历史又倒退了八百年。

万幸的是,这个计划被张良阻止了。

张良告诉刘邦,商汤和周武王敢于分封前朝君王的后人,那是因为他们基本上控制了局势,有足够的信心消灭他们的对手。而现在,刘邦不但消灭不了项羽,局势对他还很不利。而且刘邦也不能像商汤、周武那样,马放南山、刀枪入库。更不可能把自己本来就不足的军粮分发给穷苦的百姓来收买人心。更要命的是,那些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追随刘邦打天下的文臣武将们,图的就是将来自己能够有一块封地,“封妻荫子”。而一旦封了六国王室的后人做诸侯王,这些人还会一心一意的跟随刘邦打天下吗?这些重新封的六国诸侯,在楚汉之争当中一定是墙头草,必定会倒向项羽一方。刘邦最终只能偷鸡不成蚀把米。

刘邦恍然大悟,立刻取消了这个计划。

虽然郦食其的这个主意又馊又烂,但是估计应该是病急乱投医。不能代表他的真实水平。

因为这个高阳酒徒还是很有眼光的。

虽然郦食其自称“高阳酒徒”。但是喜欢读书,实实在在是个儒生。只不过这个儒生,脾气不好,当地人都把他叫做狂生。秦末农民起义爆发,从他的老家高阳过的大小头目有好几十波,郦食其只是打听了一下这些人的情况,就认为他们成不了什么事儿,干脆躲了起来。等听到刘邦的事迹后,就要他的同乡代为引荐。

六十多岁的郦食其见刘邦的时候,刘邦正让两个女子给他洗脚。郦食其就告诉刘邦,如果你想消灭暴虐的秦朝,就不应该这么傲慢没有礼貌的见长者。然后郦食其就告诉刘邦,就凭刘邦手下的不足一万来人的乌合之众、散兵游勇去跟当时实力还很强大秦国去死磕,那是找死。而距离刘邦驻地不远的陈留这个地方,四通八达,更重要的是城中堆满了粮食,是秦国的一个大粮仓。果然,在郦食其的帮助下,刘邦成功的占领了陈留。得到了秦国积攒多年的粮食。

如果说劝刘邦分封六国王室为诸侯王是个又馊又烂的主意的话。在同一时期,郦食其还给刘邦出了一个很好的建议。郦食其告诉刘邦,国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敖仓这个地方,是秦国的一个大粮仓,是天下粮食的集散地,那里储存了许多粮食。项羽明明占据了这个地方,却只派一些有罪受罚的士兵镇守那里。这简直就是老天爷在帮助您。接着,郦食其又毛遂自荐游说齐国。

刘邦接纳了郦食其的建议,重新率兵占据敖仓。

而郦食其到了齐国,给齐王田广分析了刘邦和项羽的为人处世的优缺点。使齐王田广相信最终能夺取天下的一定是刘邦,结果齐王田广真的臣服了刘邦。而这个时候,韩信正在攻打齐国的半路上,收到齐国投降的这个消息,心里很不自在,就不管不顾径自带兵攻打齐国的地盘。

因为齐王田广投降刘邦后,正在和郦食其处在和谐社会阶段。结果,接到韩信攻打自己的消息。一怒之下,把郦食其放在一口大锅里给煮了。

虽然韩信攻打齐国给自己的功劳簿上填上了重重的一笔。但是韩信攻打齐国后,威胁刘邦封自己做齐王,并导致郦食其被杀,也为自己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在刘邦的智囊团里,郦食其逊色于张良、陈平这些人一筹。但是郦食其的功劳并不小,尤其是凭口舌之才,游说齐王,一举拿下齐国七十多城,堪称奇迹。

刘邦称帝之后,分封功臣。想到了郦食其,虽然郦食其的儿子功劳不高,不够封侯的条件。但是想起郦食其的功劳,和在齐国的遭遇,最终还是把郦食其的儿子郦疥封为高粱侯。也算是对郦食其的一种肯定。


七世猫哥


答案:刘邦被项羽围困时,郦食其为了献媚出了一个计策,刘邦刚要执行,便被张良给扒拉回来了。紧随其后,刘邦意识到这的确是亡国之计,如果按照这条计策来实行的话,恐怕项羽还没咋地,自己就已经人头落地了。

事件回顾

首先我们知道,刘邦因为出身的原因,对于自己身边的臣子们都不太信任,包括张良、萧何、韩信,对他们都有着一层戒备,尤其是韩信。


可是把这些人通通去掉之后,刘邦其实一直信任着一个人,而且自始至终都在信任他,这个人就是郦食其。但当我们翻开史料就不能发现这个人除了脑子比别人聪明一点点之外,更多的是他经常出一些虚无缥缈的主意,这些主意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糟透了。

简单讲,郦食其平时说话觉得好玩,并且觉得比别人聪明,关键时刻不是掉链子了,而是丢车子。

当时的情况非常危急,危急到什么地步呢?项羽把刘邦给包了饺子。

这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我们可以从十面埋伏做一个对比。

韩信十面埋伏项羽,用了将近超过项羽5倍的兵力,才侥幸把项羽灭掉。现如今项羽直接帅着部队把刘邦给包了饺子,那么当项羽的部队是刘邦部队多少倍的时候能够把刘邦灭掉呢?

不用太多,一倍就够,因为相比作战能力、作战水准以及在战斗过程中所爆发出来的武力值而言,项羽简直甩了刘邦好几条街。

这个时候的刘邦脑袋上面就有一个箭一样,随时随刻、时时刻刻都有可能砍过来,出于无奈,他只能四处找人帮自己出主意。

郦食其来了,而且带着他认为非常好的建议来了。郦食其说,当初商朝建立国家的时候,为了能够消灭前朝的势力,直接分封诸侯,咱们也可以分封诸侯啊。紧随其后,郦食其说项羽太过于霸道了,即便项羽建立自己的国家,也绝对不会让之前的6个诸侯国存在的,咱们不妨建立一个分封制度,分封其他6个诸侯国,然后给他们玉玺,这样的话,咱们有困难他们就来帮咱们了。

刘邦觉得好、觉得非常好,于是屁颠儿屁颠儿的去赶制玉玺去了,赶了没一会儿的功夫,就被张良给拎了过来,并且非常严肃的告诉他不成。

没错,这就是事实

为什么不成?张良直接说出了8条原因,并且这8条做了一个很大的延伸。

这个延伸我之前在很多文件当中查到过,如果把它汇总出来,可以出一本书,一本厚厚的书。

我们简单来讲的话是这个样子的:

商朝之所以采用分封,只是因为最开始的商朝实力非常强悍,凭借着它自身能够对抗所有的诸侯,现在你能吗?

商朝之所以采用分封,是因为当时商朝占据了绝对优势,并且说话算数,现在你能吗?

商朝之所以采取用分封,是因为商朝的天下已经初步稳定,而且只有一个政权,请问你能吗?

张良说了半天,刘邦除了摇头好像什么都没有了。这个时候刘邦才意识到自己身边,原来除了郦食其这个饭桶之外,还有着这样一个贤才。

【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希冀大家关注、点赞、评论,小生在此谢过!】

趣谈唐宋元明清


郦食其献计大封六国之后时,楚强汉弱,纵使刘邦是六国之后的恩人,但六国之后都是权力的动物,都要趋利避害,因此他们并不会拿出自己的力量来助刘邦,反而会和项羽暗通款曲,这就是人性。

张良献计大封彭越、韩信之时,楚弱汉强,刘邦需要考虑的,已不仅仅是打掉项羽了,而是打掉项羽之后如何笼络住彭越、英布、臧荼这样的实力派,迅速形成大一统局面。

所以,刘邦大封彭越、韩信,并用封赏驱策他们去打项羽,从而保住自己的实力,让自己一家独大。彭越、韩信当然明白刘邦的用意,但他们别无选择,全力帮刘邦,能保住自己的功名利禄,如果作壁上观,刘邦灭了项羽之后转眼就来打他们,他们根本就不是对手。

这也是人性。

同样是利用人性,张良比郦食其想得更深远,所以郦食其出手时被批为亡国之计,张良用此计却被赞为治国良策。


醉梦拾遗


这里是芒果论史!

这件事发生在彭城之败后,当时刘邦统领的五十六万大军被项羽的三万精兵一击而溃,刘邦一边逃跑,一边收拢溃败的士兵,汉军一直退到了荥阳才稳住阵脚。

从双方投入战场的士卒数量上来看,刘邦在这场战争中简直是完败,这对刘邦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这场战争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使得刘邦找准了自己的定位,知道自己在正面作战上不是项羽的对手。


和项羽相比,刘邦的优势在于他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为自己所用,这也是为什么天下贤才都弃项投刘的原因所在。

郦食其在汉军的这场大撤退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他劝刘邦据成皋之险,取敖仓之粮。采纳郦食其的建议之后,汉军确保了充足的粮食补给,凭借着荥阳、成皋之险稳住了溃败之势。

郦食其的“亡国之计”

从前文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在大溃败中郦食其并非一无是处,相反,他的建议帮了刘邦很大的忙。在这样的前提之下,刘邦自然会较为相信郦食其的计谋,而郦食其也借此机会向刘邦提出了他的夺天下之计。

要说起来,郦食其的这个计谋也算是引经据典,他用商汤讨伐夏桀,武王讨伐商纣这两个经典事例向刘邦论证了分封六国后人为王的重要性。

郦食其的逻辑较为简单,要得天下者,必须要先得到天下人的心。那么刘邦应该怎样得到天下人的心呢?郦食其觉得,分封六国后人是一个好法子。当时的天下战乱四起,百姓流离失所,如果刘邦能够重立六国,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感恩戴德,从而与刘邦一起对付项羽。



应该说郦食其的这一套思路是标准的“按图索骥”,全然不顾外界事物的变化与具体情况,而是一味的把前人的成功经验生搬硬套,如果能够冷静下来思考一番,自然可以很轻松的发现其中的不对之处。

可刘邦当时刚遭逢大败,一听郦食其这办法好像有点道理,迫不及待的就要着手实施起来。

张良的怒喝

郦食其得到了刘邦的肯定,自然是赶紧去刻印六国印章,准备恢复六国。而刘邦因为解决了一件心头事,也是心情大好,开始安下心来吃饭。

这个时候张良回来了,刘邦赶紧放下筷子,得以的把张良叫过去,“子房啊,刚刚有个人给我出了个主意,我说给你听听,你给我看看这主意如何!”此时的刘邦显然没有意识到郦食其计谋中的纰漏,反而还一味的沉溺于成功的幻想之中。

当张良不一样,张良身为秦末汉初的第一谋士,他不仅仅脑袋瓜灵光,而且还时刻保持着冷静。张良听完刘邦的复述之后就对刘邦说,“谁给陛下出的主意?要真这么干,那就全完了!”

张良一共提出了八点来否决郦食其的提议,但实际上其中有很多点都是重复的,概括一下可以得到两点最核心的内容。

第一,商汤封赏夏朝后人,是在商汤确保自己能灭了夏桀的情况下才做出的决定,同样的,武王封赏商朝后人,是在武王确保自己能够取得商纣王人头的情况下做出的决定。这些博得民心的举动都是在大局已定的情况下才决定的,而刘邦显然没办法吃定项羽。


第二,如今为刘邦打天下的正是其中的六国之人,他们为刘邦拼命,为的不过就是刘邦成功了,他们可以有机会封侯。可如果六国复立,这些人都回到自己的国家为自己的君主卖命了,谁来帮刘邦打天下呢?毕竟刘邦的出生并不及六国后人显贵。

经过了张良的一番点拨,郦食其“按图索骥”般的计谋的漏洞也就显露无遗了,刘邦也只能赶紧叫停郦食其的计划。

喜欢别忘了点个关注哦!


芒果论史


据《史记》卷五十五《留侯世家》记载,项羽大军将刘邦围困在荥阳之时,刘邦不知道如何解围很恐慌,于是跟郦食其商量对策。郦食其说:“当年商汤伐夏桀,把夏朝皇室分封在杞国。周武王伐纣,把商朝皇室分封在宋国。如今秦国灭山东六国,却没有分封六国王室,让他们无立锥之地,心怀怨恨。你不如恢复六国之后,将他们各自分封,他们就会拥戴你。你就可以称霸,项羽也会俯首称臣。”刘邦觉得这个计策很好,就马上命人去刻六国之印,准备分封。

郦食其还未出发的时候,张良从外面回来拜见刘邦。刘邦就把郦食其的计谋告诉了张良,问他的看法。张良认为这个计策糟糕透顶,会让刘邦彻底没希望得到天下,原因在于:

当年商汤伐夏桀、武王伐纣,都是已经具备了让对方必死的实力。而刘邦此时无论从军事实力还是经济实力来说,都没有战胜楚军的实力。而且当年商纣王昏庸已经失去民心,像箕子、比干这样的忠臣遭到迫害,周武王通过释放箕子、封比干之墓的方式可以笼络人心。而楚军此时并没有像商纣王那样失掉民心,留给刘邦塑造仁义之师的机会。当年武王伐纣后,天下再没有能与之抗衡的势力,周武王可以就此休兵以示天下太平,而对于刘邦来说就算战胜项羽,仍然还有许多敌手不能就此罢兵。最后刘邦身边这些肯于帮他的谋士、勇士,都是为了能在他成功后,获得高官厚禄,分封土地。如果此时分封了六国,这些人就会背弃刘邦,纷纷跑到各自的旧国故主身边。如果刘邦使用了郦食其的计策,就再没有希望取得天下了。

经过张良的一番分享,刘邦恍然大悟,赶紧让人销毁已经刻的印信。留侯张良真不愧为助刘邦得天下的第一谋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