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甲骨流散至14國,總數超2.6萬片,日本所藏佔了一半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9年第40期,原文標題《殷墟甲骨的海外流散》,嚴禁私自轉載,侵權必究

1945年日本投降後,當時參與接收東北的國民政府山東膠東行政公署於大連遠東煉油廠發現一個四面焊死的大鐵箱,箱內裝有1219片甲骨。公署官員分析,遠東煉油廠是日軍修建的海上碼頭,此箱應是日本人慾運走而未及運走。這批甲骨隨後被運往山東,新中國成立後,交由山東省博物館保存,免於流往海外。學者胡厚宣曾鑑定這批甲骨為“甲骨四堂”之一的羅振玉的舊藏,但經何人之手進入煉油廠已不得而知。

文 / 圖 郜超


殷墟甲骨流散至14國,總數超2.6萬片,日本所藏佔了一半


雖然遠東煉油廠的這箱甲骨被及時發現,但在1949年以前,仍有相當一部分甲骨流散至海外,其數目相當驚人。據目前所能查詢到的歷史資料,自1899年甲骨文被發現以來,殷墟甲骨流散至14個國家,總數超2.6萬片。

日本所藏佔海外總數近半,多由日本學者或收藏家當年在華收購,或由中國旅日學者攜至日本,另有部分為日本侵華期間由日本考察團在安陽盜掘所得;加拿大所藏大多由傳教士懷履光(William C. White)、明義士(James M. Menzies)二人陸續在中國收購,分別於1934、1948年運至其國;美國、歐洲所藏甲骨,也多為“一戰”結束前由在華傳教士自中國村民、古董商處收購併轉賣至各國博物館。此為甲骨流佈的三個主要方向。歐美的學者和傳教士、日本的收藏家和後來的侵華軍隊、中國旅居海外的學人、京滬兩地的古董商、河南安陽小屯村村民,共同塑成了今日海外甲骨收藏的局面。

流散之始

1903年,距離清國子監祭酒王懿榮發現甲骨剛剛過去4年。王本人已在八國聯軍的炮火聲中投井殉清,甲骨學這一時期的中心人物是王懿榮的好友、清外務部(注:1901年前為總理衙門)前官員劉鶚。這一年,劉鶚從自己所藏甲骨中精選1058片,與羅振玉合作整理出版了甲骨學史首部著錄《鐵雲藏龜》。劉鶚一生收集甲骨超過5000片,每入必有細心記述。他死後,這些藏品四散而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王宇信在《中國甲骨學》一書中說,《鐵雲藏龜》使甲骨文從收藏家手中的古董,變為可資學者研究使用的科學資料。

但甲骨文的研究價值,也吸引了當時旅居中國的西方傳教士的注意。

1903至1908年期間,駐山東濰縣的美國傳教士方法斂(Frank H. Chalfant)和英國浸禮會傳教士庫壽齡(Samuel Couling)合夥購買了大批甲骨檔案。方法斂曾在一封1908年的信中寫道:“最讓人氣惱的是,那個賣家想以250美元整批賣出。我支付不起,更沒想過買下全部的460片。”開價250美元對當時的傳教士來說並不便宜,其購買力大約相當於現在的7000美元。為此,缺少資金的庫、方二人選擇先蒐集購買一批,摹寫研究之後,將手中甲骨轉售,再繼續採購新發現的甲骨。庫、方大部分收購所得後來都被陸續轉賣至英美兩國的博物館中。方法斂在信中提及的討價還價的那460片甲骨,被他以先墊付半價的形式買下,後出售至美國卡內基博物館。

1909年,德國學者威爾茨(Johannes Wirtz)在青島等地陸續購得甲骨711片,後轉賣至德國柏林民俗博物院,構成德藏甲骨的主要部分。

1911年,俄羅斯古文書研究家黎哈契夫(Н.П.Лихачев)自山西官員處購得甲骨199片,亦入該國博物館。

其他排名靠後的歐洲甲骨收藏國,除個別獲中國收藏者捐贈的甲骨,比如瑞典獲羅振玉捐贈的26片,其他也均為“一戰”結束前由在華學者和傳教士收購。

在不斷有人高價收購的刺激下,安陽小屯村於1904年冬天發生了第一次有組織的盜掘。據著名甲骨學者董作賓、胡厚宣所著《甲骨年表》記載,地主朱坤率佃農在小屯村北洹河南岸土地中搭蓆棚,壘爐灶,挖掘甚久,獲甲骨數車。直到發生械鬥,才被縣署下令停止。

由方法斂開始,早期歐美蒐購的甲骨據估計在5000片以上,但這一總數不久後即被加拿大和日本“反超”。隨著一位日本學者和一位加拿大年輕傳教士的到來,小屯村的甲骨以更為直接的方式受到新一輪的蒐羅。

日本

1945年3月10日,戰敗前夕的日本東京再次受到盟軍空襲。一幢位於千代田區九段富士見町的宅邸起火,大火過後,人們在清理現場時發現了成堆的獸骨和龜甲。

這處宅邸的住戶是當時日本著名的篆刻大師河井仙郎。河井家中的這批甲骨收藏來自田中慶太郎、三井高堅等人,他們是最早將甲骨從中國帶回日本的人,被日本學界視為日本現代甲骨學先驅的林泰輔也是從他們這裡初見甲骨並開啟研究的。

1900年冬天,河井仙郎在田中慶太郎的陪同下由日本前往中國,經羅振玉引薦,拜在中國篆刻大師吳昌碩門下。3年後,河井學成歸國,一直寄居在三井高堅位於東京千代田區的那座宅邸。三井高堅是日本財閥三井家族的人,他派人到安陽收集甲骨的時間甚至早於中國研究者羅振玉,而他在東京的收藏事業後來發展成為著名的三井文庫。田中慶太郎則是日本皇宮御用書店家族的後人,他經營的漢籍書店文求堂在東京文化界小有名氣,郭沫若、魯迅、郁達夫等人在日本留學期間都經常到訪此處。

從1901年文求堂始建至1923年東京大地震期間,田中慶太郎多次往返北京收購中國書籍,也順帶捎回一批批甲骨。僅1905年,田中就買到100片甲骨並帶回東京,當即被林泰輔買下10片。當時,《鐵雲藏龜》已傳入日本,但被懷疑係中國人偽造。林泰輔見到甲骨實物後,撰寫《清國河南湯陰縣發現之龜甲獸骨》一文,轟動日本國內。林泰輔於1918年還曾專程由日本到安陽小屯進行田野發掘,回國後發表《關於殷虛遺物研究》,他在文中自稱是第一個以學者身份到訪殷墟的日本人。

據日本學者松丸道雄統計,至1919年,東京市內收藏家手中的甲骨就已超過4000片,大多為收購所得。甲骨在當時並不便宜,1926年左右,北京琉璃廠的古董商對有字甲骨的報價為每字10日元,大約相當於公派留日學生一個月的生活費。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根據前殷墟考古隊隊長唐際根發表的文章,侵華日軍佔領安陽後,日本的學者踏訪殷墟日趨頻繁,可見其間甲骨流失的側影——1938年,日本慶應義塾大學文學部、東方文化研究所分別組織調查團來安陽考古;1939年,司母戊鼎被當地村民掘出,日本人曾設法獲取,但未成功;1940至1941年,東京帝國大學也曾發掘安陽,其間所得文物,應都運回了日本;此後的1942至1943年,駐河南日本軍隊曾利用當地奸匪盜掘殷墟文物。其結果是,戰後日本所藏海外甲骨數量最大,疑點也最多。

羅振玉當年旅居日本京都期間,曾帶去大量甲骨,京都大學現在藏有其中3000餘片。不過據日本歷史學家貝冢茂樹推測,京都大學的甲骨收藏實際上有相當一部分是1920年的盜掘品,而非羅振玉本人攜帶至日本。

根據胡厚宣的統計,日本甲骨的公家收藏、私人收藏各31家,總計12443片。松丸道雄則認為,其中可證實部分約8200片,仍有近4000片去向不明。

明義士

在珀珀拉路入口西側,有兩株高大的西洋杉,第一個地點就在西面那株杉樹西部稍偏南約六英尺的地方;

在茹斯和凱迪的房子之間,籬笆牆入口的東南部,上部埋了一條死狗;

大約在茹斯房子以 東,靠近一東西向杉樹籬笆,附近有一廢棄的土坑;

……

這段方位詳實的指路文字,是1942年為躲避日軍劫掠,齊魯大學校內師生埋藏加拿大傳教士明義士所藏殷墟文物的“藏寶圖”。

明義士其人在甲骨學史上頗具爭議。

1932年秋,明義士應邀前往齊魯大學任教。他從安陽教區出發,將傳教期間蒐購的一批文物分裝9箱由馬車馱運,經豫北至魯西,輾轉運往濟南,這些文物都成為他的教學材料。後來日軍佔領濟南,齊大師生被迫將文物重埋於地下。明義士當時正在加拿大休假,此後直至1957年在多倫多去世,他因戰亂、身體等原因始終未能回華,那次休假成了他和那批文物的訣別。

在齊大期間,明義士原已計劃將自己分散於各地的藏品聚攏後捐贈齊大。抗戰勝利後,他曾給兒子明明德寫信重申此事,可是後者未能履行承諾。

明義士和甲骨結緣,源於他的一次調任。1911年,明義士調任加拿大長老會駐河南彰德府傳教總站,這裡即後來的安陽縣。1914年,明義士覓得自己的第一片甲骨。明義士在《殷墟卜辭》自序中描述,他騎著一匹老白馬從教堂出發,沿市內崎嶇不平的小路,朝西北一路前往洹河邊。當時種棉花的農地剛剛經過翻耕,農民會把翻出的碎陶片丟在路旁。他便沿著這些碎陶片溯流而上,直到被挎籃採柳的村童攔住:“你喜歡骨頭嗎?”“喜歡,特別是上面有字的龍骨。”於是,村童將這位身騎白馬的外國人引至“龍骨”出處,那個佈滿白色碎骨的小坡成為明義士甲骨收藏的開始。據《殷墟卜辭》的這篇自序記載,至1917年3月,他所藏甲骨已超5萬片。

而當代所見明義士的甲骨收藏,實物數為31516片,其餘大部分皆毀於歷次戰火。這些倖存甲骨中,亦有約1/7被運往加拿大。

當年齊大“藏寶圖”所標記的那批文物則存留下來,抗戰勝利後,有一部分被從地下挖出,其中2369片甲骨運抵南京加拿大駐華使館,現存於南京博物院。新中國成立後,齊大利用當年的“藏寶圖”找到餘下文物,一併交予山東省博物館。此外,人們還在明義士當年教過書的北京語言學校中清出甲骨20364片,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明義士生前曾在信件裡描述運往加拿大的那批珍藏,細緻程度堪比當年的齊大“藏寶圖”。這應是他最初的設想:

在天津麥克尼士先生的閣樓上,它們被密封在主閣樓煙囪的後面,其中有兩個大木箱,裡面有兩個鍍鋅鐵皮盒,甲骨就放在鐵皮盒的抽屜裡。除了弗朗西絲和埃爾文以外,我誰也沒告訴過,因為我一直希望能回到中國。……這些東西應該留在中國。

然而這批珍貴收藏並未能返回中國。明義士去世3年後,他的家人將這批甲骨中的大部分捐贈給加拿大安大略博物館,加之懷履光等人捐贈的2000餘片甲骨,構成了目前加拿大所藏7407片甲骨的主要部分。

數字背後

對於這些早年來華的收藏家和外國學者,考古學者陳星燦在《中國史前考古學史研究》中認為,若中肯評價,“必須學術與政治分開”。他們的這些考察活動,一方面確實有助於近代科學在我國的傳播,其所得資料也有學術價值;但另一方面,這些行動並沒有徵得中國政府許可,其中一些學者“把發掘現場弄得一片狼藉”。

另外,在私人發掘中,許多原本可以通過科學發掘獲得的地層關係、出土形態分佈等信息都不可逆地丟失了。同樣1000片甲骨,科學和非科學兩種發掘方式所能獲得的考古信息不可同日而語。現在的安陽考古隊副隊長何毓靈告訴我們:“對於這種信息丟失,即使是最新的技術手段也無法復原。”

甲骨流散的另一層遺憾,則是給文物保護和追索工作帶來的混亂。

目前,全世界範圍內存世的殷墟甲骨約有15萬片。1949年前對殷墟甲骨的大規模買賣和盜掘留下諸多問題。以明義士所藏甲骨為例,其中相當部分在戰亂中損毀,而如今國內保存的最大一批明義士藏品——現藏故宮的甲骨,也被學者認為存有疑點。日本方面,三井高堅當年所藏3000片甲骨的去向仍難以全部確認,對於日本人何時開始收購甲骨,中日兩國學者也尚未形成一致看法。

本文在世界範圍內甲骨的存世總數、分佈範圍以及日藏甲骨數量上採用了胡厚宣、王宇信等學者的研究成果,而在其餘各國收藏上則主要採用社科院歷史所孫亞冰等學者較新的研究數據:

目前,中國留存殷墟甲骨約12.8萬片(含臺灣30343片、香港90片),其中大部分由國有學術機構收藏,如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故宮博物院等。

海外甲骨留存2.6萬餘片,包括日本12443片,加拿大7407片,英國3141片,美國1860片,德國855片,俄羅斯199片,瑞典111片,瑞士69片,法國59片,新加坡28片,荷蘭10片,新西蘭10片,比利時7片,韓國7片。

(參考書目:《中國甲骨學》,王宇信著;《日本收藏的殷墟出土甲骨》,松丸道雄著;《明義士和他的藏品》,方輝著;《從日本人手中奪回的商代甲骨》,錢歡著)

更多精彩報道詳見本期新刊《甲骨文》,點擊下方商品卡即可購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