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揭秘DBS手术:小小“脑起搏器”,让帕金森不再“肆意妄为”

能够安度晚年几乎是每个人的心愿,但有这样一部分中老年人,他们长期被一种疾病折磨着,他们会不自主地震颤,肢体变得僵硬,衣、食、住、行都成为难题,最终甚至可能因这种疾病的并发症而丧命,这种疾病就是帕金森病。

据统计,帕金森病目前已成为继心脑血管病、肿瘤之后的中老年常见多发病。并且,已有越来越多的临床实践表明,帕金森病有年轻化的发病趋势。然而,大约有9成的大众缺乏对帕金森的了解,甚至把帕金森与老年痴呆、渐冻症划上了等号。实际上,帕金森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由于脑内黑质部位出现了急剧结构退化,不能产生神经传导物质“多巴胺”,从而使脑部指挥肌肉活动的能力受到限制。

为了缓解帕金森病带来的症状,患者需要长期依赖药物维持正常生活。然而,随着病情的进展,药物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小,副作用也越来越强烈,这让帕金森患者再次面临绝境。在这样的局面下,帕金森患者还能否找到一线希望呢?医联媒体采访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刘金龙教授,深入了解帕金森病的外科手术疗法——脑起搏器手术。

DBS手术,为帕金森病治疗打开新的局面

“帕金森病到了中后期可以采用外科手术进行干预,尤其在帕金森病进展到四五年左右,药物疗效明显下降,药物副作用出现,这时便是进行脑起搏器手术的时机。”刘金龙教授告诉我们,“但是,一旦帕金森病进展到晚期,出现严重的痴呆或抑郁,就不再适合做脑起搏器手术了,帕金森病患者一定要抓住最佳的手术时机。”

所谓的“脑起搏器”,就是脑深部电刺激,是帕金森病外科治疗领域里程碑式的新技术,即DBS手术。它是通过植入大脑中的细微电极发射电脉冲刺激脑内核团,调控异常的神经电活动,从而达到减轻和控制帕金森病症状的目的。

脑起搏器手术不仅具有微创、安全的特点,术后疗效也十分可靠:

1、能够明显提高运动功能,显著改善僵直、震颤、动作迟缓的症状;

2、明显降低由药物引起的并发症;

3、延长帕金森药物“开”期4到5个小时,明显减少“开”期异动症;

4、患者每日抗帕金森病药物服用剂量明显减少,部分患者甚至可停药;

5、明显改善帕金森患者的生活质量;

6、部分改善言语及书写障碍。

专家揭秘DBS手术:小小“脑起搏器”,让帕金森不再“肆意妄为”

(刘金龙教授讲解帕金森脑起搏器手术)

据悉,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是全国最早开展全麻下电生理监测STN-DBS手术的医院,也是当地收治帕金森病患最多的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06年以来,开展脑深部电刺激术500余侧,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广大帕金森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也为帕金森治疗打开新的局面。

“脑起搏器手术是一项非常精密的手术,对整个团队的要求都非常高。我院配备世界顶尖的设备,积累了丰富的手术经验,从术前、术中、术后为患者提供最完善的保障。”刘金龙教授说道。

从生活不能自理到给学生上课,DBS手术为38岁的“帕友”重启人生

黄老师今年38岁,网名“叶落无痕”,是一位热心的“帕友”,常在网络上与广大帕金森病患者分享经验,共同对抗病魔。尽管如今的黄老师从表面上看起来与常人无异,但在3年前,他曾由于帕金森病的影响,一度陷入生活不能自理的困境。

由于父亲患有帕金森,黄老师早在大学期间就已经出现了震颤的症状。从事教师职业的他由于无法正常给学生上课,被单位炒了鱿鱼。由于疾病的进展以及长期服用药物,他甚至出现了精神方面的异常,觉得身边所有人都在害他。黄老师的症状以震颤为主,服药也给他带来了严重的异动,睡眠障碍让他彻夜难眠。帕金森病带来的种种不幸,让黄老师感到了深深的绝望。

专家揭秘DBS手术:小小“脑起搏器”,让帕金森不再“肆意妄为”

(“帕友”黄老师分享对抗帕金森的经验)

2017年1月20日,黄老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了DBS手术。经过评估,症状改善率为75%,术后效果让黄老师十分满意。配合着术后调整机器参数、调整药物、康复训练和心理辅导,如今的黄老师已经回到了教师的工作岗位上,继续为学生答疑解惑,DBS手术帮助他重启了人生。

展望未来,DBS手术将用于更多疾病的治疗

专家揭秘DBS手术:小小“脑起搏器”,让帕金森不再“肆意妄为”

(刘金龙教授讲解帕金森脑起搏器手术)

随着医学与科技的进展,帕金森病这道坚不可摧的城门,已经在无数科研人员和医生的努力之下,如同被攻城锤不断击打一般出现了裂痕。帕金森病DBS手术经历了三十余年的发展,展示了它的有效与安全。最新一代的脑起搏器可充电使用15年,患者甚至可以带着它做核磁共振检查。<stro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