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慶字營”吳長慶,出兵朝鮮押解李氏王朝“攝政王”至保定

大清“慶字營”吳長慶,出兵朝鮮押解李氏王朝“攝政王”至保定

自漢朝以來朝鮮絕大多數時間都是中國曆朝的藩屬國,需要做的除了按時納貢以外,還需接受中國皇帝的冊封,由於是冊封,便不可能皇帝封皇帝,因此朝鮮的君主往往稱國王、皇后稱王妃,否則就是犯了大忌。

大清“慶字營”吳長慶,出兵朝鮮押解李氏王朝“攝政王”至保定

晚清中國的境遇大家都清楚,日本也正是那個時候開始窺視朝鮮政權,於是歷史進入了這樣一個時期:既大清還在安然的坐在正宗宗主國的寶座上,日本在煞費心思的找機遇、找藉口干預朝鮮政權變動,藉以接近自己完全控制朝鮮的最終目的。

大清“慶字營”吳長慶,出兵朝鮮押解李氏王朝“攝政王”至保定

而朝鮮內部,此時已經到了封建王朝的最末端,國王李熙懦弱內向,國家權力在其父親大院君與王妃閔氏之間數次更迭,可謂是一出跌宕起伏的“翁媳爭權記”。我們要聊的這一段正是大院君利用兵變後重新奪回政權,閔妃被迫隱居於宗族家中,暗自策劃再次奪權的計劃。

大清“慶字營”吳長慶,出兵朝鮮押解李氏王朝“攝政王”至保定

1882年,閔妃在失去軍隊效忠、皇帝無力保她回宮、大院君恨不得將她殺之而後快的窮頭末路,想到了藉助宗主國的權威,來打壓大院君的策略。於是她寫信給大清,意思無非就是:“我是王妃,我們家國王現在被大院君控制,希望宗主上朝派兵平叛,還正統國君以朝政。”

這麼寫有兩個好處:

一、大清作為宗主國,有權利也有義務幫助藩屬國匡扶正義,維護自己冊封的國王的權威;二、一旦朝政歸還國王,那麼真正掌握權力的還是閔妃自己,因為李熙的懦弱不足以定國安邦,大院君兵變之前,就是處於閔妃替國王寫聖旨的狀態。

大清“慶字營”吳長慶,出兵朝鮮押解李氏王朝“攝政王”至保定

清王朝得知後基本不必討論,直接決定出兵鎮壓大院君,保護朝鮮國王及王妃。但在那個時代,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由於之前的兵變過程中,朝鮮亂軍在漢城處於無序打砸搶狀態,期間殺了幾個日本駐朝鮮公使,並一把火燒了日本使館,倖存的幾個大使逃到朝鮮南部避難。自此,日本終於找到了藉口出兵朝鮮,並且行動及其迅速的把軍艦停靠在了朝鮮半島南部仁川岸邊。

大清“慶字營”吳長慶,出兵朝鮮押解李氏王朝“攝政王”至保定

由於此時的日本明治維新剛剛進行完廢藩置縣、評定西南等前期準備工作,至於內閣制、君主立憲制及其他強國政策還沒來得及實施,他們對於大清還是有些忌憚的,並不敢輕易開炮,只是威脅大院君必須給個說法,說白了就是向朝鮮此刻的實際掌權者要日本在朝鮮的特殊待遇。

大清“慶字營”吳長慶,出兵朝鮮押解李氏王朝“攝政王”至保定

找“老大哥”替自己出頭這樣的主意,不止閔妃一個人想得到,大院君也想得到。就在清王朝還沒開始行動的時候,大院君的信也到了,意思大概就是:“閔妃專權,本人作為國王的父親,有義務匡扶國家社稷。但期間日本人不斷挑釁,並威脅要動用武力,希望天朝上邦出面調停。”

大清這邊此時的“大管家”李鴻章看完這兩封信之後,自然就知道是怎麼回事兒,因為對於大清來說,無論你藩屬國內如何變動,有兩條原則是始終不能變得:

一、朝鮮是我大清的藩屬,不容你日本人干涉;

二、朝鮮國王是我大清皇帝冊封的,誰也不能動;

城府極深的李鴻章處理這類事件,可謂得心應手,很快就做出了決斷。根據第一條,必須優先解決日本人的問題,畢竟是朝鮮兵變過程中燒殺日本使館有錯在先,那便派高官前往調停。根據第二條,大院君必須下臺,歸還朝政於國王,至於說你們國王主政期間願意聽誰的,那是他的權利。

大清“慶字營”吳長慶,出兵朝鮮押解李氏王朝“攝政王”至保定

其實光看這兩個處理方式還不足以看出李鴻章的高明,他的行動命令具體是這樣安排的,先派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和候補道員馬建忠作為宗主國使臣出使朝鮮,一方面安撫大院君,一方面調停朝日緊張關係,這算是回了大院君的信。稍後派淮軍統帥吳長慶及其手下袁世凱出兵朝鮮,目的就是為了強迫大院君下臺,這算是回了閔妃的信。

其實還有兩個目的,作為宗主國必須考慮自身的利益問題,出兵可以很輕易的把大院君加以控制,還能威懾日本人。更關鍵的是出兵之後還可以駐兵,李鴻章很清楚大院君下臺後,閔妃又會把控朝鮮政局,因此將來駐兵的將領既是朝鮮國王和閔妃的實際控制人。

大清“慶字營”吳長慶,出兵朝鮮押解李氏王朝“攝政王”至保定

後來事實也證明,李鴻章對於這次朝鮮事件的處理安排進行的非常順利。1982年8月,丁汝昌和馬建忠到達漢城,大院君一看救星來了“高接遠迎”。在丁、馬的安撫下,大院君可謂服服帖帖靜待天朝趕走日本人,而日本人看到清朝派高官調停也不敢輕舉妄動。吳長慶帶著手下的“慶字營”,以袁世凱為先鋒,從朝鮮南陽府登陸,一路上朝鮮軍民“高接遠迎”。到漢城發現大院君還在暗地裡忙著造兵聚黨,吳長青對其進行一番訓誡不聽後,立即將其押上船送到天津,然後陸路押往大清李鴻章在保定的府邸,李鴻章“高接遠迎”,意思就是你既然敢控制朝鮮政權、挑起事端,如若丁、馬二人對你安撫的還不夠“體貼”的話,老夫親自再安撫安撫你,就這麼大院君在保定被軟禁了三年。

大清“慶字營”吳長慶,出兵朝鮮押解李氏王朝“攝政王”至保定

日本人此刻一看清兵已然登陸,更不敢輕舉妄動,於是在清王朝的協調下,用合理的方式平息了朝日緊張局面。事後朝鮮全國上下看到清兵一來,朝政也歸還了國王,日本軍艦也退去之後,對於“天朝上邦”的敬仰更加深重。朝鮮當局立刻派使臣前來大清,一方面是為了表示感謝,另一方面請求清廷幫助朝鮮練兵。於是在丁、馬等人回國後,袁世凱及其駐軍被留了下來,並在漢城開府辦公,專門負責幫助朝鮮練兵事宜。

大清“慶字營”吳長慶,出兵朝鮮押解李氏王朝“攝政王”至保定

二十多歲的袁世凱人生中第一次獨當一面開府辦公,他在朝鮮期間的練兵方略是:

1、乘軍隊尚駐,精選士兵代練,然後交由本國自統;2.先練一營五百人,再根據情況加練至三千勁旅;3.朝鮮物產豐富,且“地多荒蕪,宜急種桑,開闢疆土,使民勤苦耐勞,練之一年,不難大理。每年能籌數十萬銀餉,可養精兵三四千。兵力多不過一萬,足可使日人永不敢啟鯨吞之心”;4.練兵雖能安內防變,但修內政才是治國根本,所以“事當練兵以懾其勢,修政以固其心,徒殺無益。”

最後一句的意思就是應該借練兵的機會,控制朝鮮朝政的走勢,幫助其改革和完善內政,朝鮮上下自然對於其本國和宗主國無二心,做這些才是正道,光靠殺人不行。

大清“慶字營”吳長慶,出兵朝鮮押解李氏王朝“攝政王”至保定

此後朝鮮國王及高官有什麼大事要決斷,都得先問問袁世凱的看法,袁世凱已然成為了李氏王朝的“太上皇”。閔妃回朝後,雖然國王非常聽信於她,但由於袁世凱在,她不可能再一手遮天。日本此刻除了自己還沒有真正夠強以外,西方列強也在打壓它,因此日本對於清王朝在朝鮮的宗主地位無限強化,只能示弱。

大清“慶字營”吳長慶,出兵朝鮮押解李氏王朝“攝政王”至保定

兩年後朝鮮開化黨發動政變,日本乘機出兵,結果被袁世凱當機立斷、帥軍擊退。又過了三年,朝鮮隨著對外界接觸的越來越頻繁,開始展開一系列獨立外交活動。面對朝鮮的這些“脫離宗主”的行動,袁世凱向清廷建議要麼一口吞了設立行省,要麼將其開放為世界列強共管,總之不能讓日本獨吞,但當時已然焦頭爛額的清王朝對此舉棋不定。又過了七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袁世凱回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