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沒有銀行轉賬,是怎麼發工資的?

古代沒有銀行轉賬,是怎麼發工資的?

每個月的10號或者15號,上班族們都會很開心,因為一般這是發工資的日子。到了這個時間公司財務就會在銀行賬戶統一轉賬給各位員工,員工收到短信提醒或者自己查餘額,就知道自己這個月的工資到賬了。

那麼在古時候,沒有方便的銀行系統,也沒有銀行卡,皇帝會怎麼給官員們發工資呢?

古代沒有銀行轉賬,是怎麼發工資的?

古代沒有銀行轉賬,是怎麼發工資的?

要是小看了我們聰明智慧的祖先,那可是不行的。其實古時候,人們也會發明出很多可以方便生活的方法。畢竟一個國家,就算只是在京城,官員都有很多,皇帝有那麼多的工作要做,日理萬機,怎麼可能一個個給官員們發工資呢?

這不現實,也不符合皇帝高高在上的身份不是嗎?那麼皇帝如何給官員們發放工資,也就是古時候的“俸祿”,他們採取的方式,其實也是一種在當時很先進的方式了。

這個方法就是每到要發俸祿的時候,皇帝首先會統一批示同意撥款,然後官員們就根據自己相應的等級自己去國庫登記領取該有的錢財。這樣就相當於現代社會的員工等級,領取憑證就相當於“工資條”。

古代沒有銀行轉賬,是怎麼發工資的?

古代沒有銀行轉賬,是怎麼發工資的?

那麼在外地的官員怎麼辦呢,路途那麼遠,總不能每個月都去一趟京城領工資吧?其實在古代,國庫並不只是設立在京城的,而是在全國各地都有。這樣官員們去當地最近的國庫就可以領自己的工資了。

國庫裡除了錢,還有糧食、珠寶、布匹等等。這些有時候也會拿作為俸祿或者福利分給官員。比如古時候的官員,在冬季的時候,還會發放取暖用的木炭,等級高的夏天還可以領到冰塊。

要知道古時候沒有冰箱,冰塊在當時可是很稀有的。現代公司冬天發放取暖費、夏天發放高溫補貼也是古人早就玩過的了。

古代沒有銀行轉賬,是怎麼發工資的?

古代沒有銀行轉賬,是怎麼發工資的?

而官員們身邊的僕從,就會幫忙把領到的東西幫助自己的主人領回家。所以小官員們俸祿福利少,需要的僕人自然也就很少。

比如在歷史上以富強出名的盛唐時期,官員們都會收到朝廷發放的金銀,還有糧食之類的。再早一些,漢朝的時候,還會發放一些兌換券,可以用來兌換相應的東西。這一招可是歷史悠久,就算是放到現在,有些單位逢年過節也會發放代金。

古代沒有銀行轉賬,是怎麼發工資的?

古代沒有銀行轉賬,是怎麼發工資的?

其實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古代官員按月還是按年領取俸祿?但其實,不同時期的制度也不同,不過大都是雙軌制,即按月發一部分,按年發一部分(類似年終獎吧)。

唐代官員的俸祿,大致有祿米、俸錢、職田和祿力等項。以安史之亂為界,前期基本實行年祿、月俸雙軌制,年祿按年給糧食,月俸按月給銅錢;安史之亂之後,基本上只實行月俸制。

月俸雖仍以錢計算,但在支付時,常以谷帛等實物充給。 宋代官員的俸祿大體可分為正俸、加俸和職田三大類。正俸包括俸錢、衣賜、祿粟。俸錢按月支給,自使相40萬文,下至郢、唐、復州內品300文;衣賜按年頒給綾、絹、布匹;祿粟月給,使相200石,至入內班官1石。

加俸主要有職錢和隨從衣糧、餐錢等。職錢給在京職事官,自6萬至1.6萬,隨月支給,是正俸之外的一項固定收入。職田給外任差遣官,其數額多者40頃,少者7頃,“悉免其稅”,僱人承佃,按鄉原則“課租”收利。

古代沒有銀行轉賬,是怎麼發工資的?

古代沒有銀行轉賬,是怎麼發工資的?

明朝官員俸祿仍由實物、貨幣和土地三部分組成。歲祿每年發一次,正一品歲祿米1 044石,月給87石;從九品歲祿米60石,月給5石。歲祿本色雖以米計,但發放時卻或以鈔折米,或以絹折米,且京官與外官有別。

至明中期,官員俸給分為本色、折色兩種。“本色”(歲俸米)又分月米、折絹米和折銀米,月米不分官品,每員1石;折絹米絹1匹當銀6錢;折銀米銀6錢5分折米1石。“折色”仍以石計量,又分折銀與折鈔,各有不同的折算標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