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主、出灵、摔盆子,山西民间传统葬礼——出殡

旧时,山西人出殡前,有种叫“点主”的仪式。即请人用朱砂笔在牌位的“王”字上加上一点,把原来的“王”字变成“主”字,此所谓民间的“点主”也叫“成主”,即成为神灵的意思。

参与“点主”的人称为“点主官”,点主官要请当地德高望重的名流学者或地方长官担任。“点主”仪式多用于正常死亡的中、老粘人,幼儿及凶死的人,不举行“点主”仪式。


点主、出灵、摔盆子,山西民间传统葬礼——出殡


出殡这一天,亲戚、朋友、邻居都汇聚在丧家,祭送奠仪,以表示哀悼。奠仪通常包括祭席、馒首、挽幛、纸扎。至亲送祭席。俗称“祭”,以肴馔为主,每一付都要插大小不等的纸花,其次则为馒首,即一种用碗扣出上笼蒸熟的面食。亲朋好友大多送挽幛、挽联,以后衍化为一块布料。普通街坊则送四色纸礼,含蜡烛、香、锡箔、纸四样或仅纸一道。五十年代以后,纸礼多为花圈代替。


点主、出灵、摔盆子,山西民间传统葬礼——出殡


吊祭者公奠之后,死者的长子跪拜致礼,即身背棺木大头,在众人的协助下把棺木移出灵棚,俗称“出灵”。山西各地都有在出灵时于棺木后头打碎死者生前用过的一个饭碗的习俗,五寨一带称之为“斩殃”,取的是斩殃杀祟,祛灾除祸之意。有些地方还要磕碎死者生前用过的药罐,表示今后家中不再有人生病,再也用不着熬药了。

起灵前,晋中祁县一带,死者的儿子们要进行一种摁“食压钵”的仪式。他们在一个瓷罐中挟入各种菜肴、食品,然后轮番摁捺 ,一直到满为止。最上面放一个馒头盖住,用一双筷子竖立穿孔,上面再盘一些染红的粉丝。此罐食品连同“下气馒首”、“长明灯”等,在出殡时都将随棺下葬。


点主、出灵、摔盆子,山西民间传统葬礼——出殡


棺木抬出灵堂后,便放到预先绑好的架子上,有豆腐架、二龙杠、独龙杠等数种形式。五寨一带,还要在棺木前摆上供桌、供品,家人扛着引魂幡,在鼓乐声中绕棺木左转三圈 、右转三圈 ,以表示对死者的依恋难舍。每转一圈,就要浇奠一次。绕棺完毕,升棺起灵,当地称为“绕灵大起丧”。

山西各地出殡盛行用棺罩,其状如长形轿体,上有锡顶葫芦头金顶,四角男性死者用龙头龙尾 ,女性用凤头凤尾 ,周围饰以红、蓝、黄布帷幔,上绘各种吉祥如意的图案。这种器物均有店铺专门出赁。


点主、出灵、摔盆子,山西民间传统葬礼——出殡


厚重的棺木,加上庞大的棺罩,人手少了就比较吃力。于是抬棺者由原来的8人增至16人、24人、甚至32人,民间俗称16杠、24杠、32杠。有些地方讲究棺木出门后,要一路不歇气( 路祭除外 ),送到坟地。

抬棺人手众多,既便于做到这一点,前呼后拥,又显得气派。棺木抬起之前,死者的长子双膝跪倒。手捧烧纸钱的瓦盆,痛哭失声,然后把瓦盆在地上摔破。忻州、定襄一带称之为“摔丧子盆”。民间认为,摔破丧盆,死者就可以把所有烧化的纸钱带到阴间去用了。


点主、出灵、摔盆子,山西民间传统葬礼——出殡


摔过“丧子盆”,出殡便正式开始了。晋南一些地方讲究棺木出院门时,要大头在前;出了门后,都要掉个头,一直抬到坟地。原来人们认为死者躺在棺木中也象人站着一样,出门头向前,等于回首瞻顾家园,表示了对人世的依恋;出门以后头朝后,等于再不往后看,一往无前,直奔西天乐土。(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