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程學說:人皆可以至聖人,而君子之學必至於聖人而後已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兩程故里

程顥,字伯淳,號明道,世稱明道先生;程頤,字正叔,號伊川,世稱伊川先生。二人是同胞兄弟,合稱二程,同為北宋教育家、宋明理學的奠基人。他們祖籍中山博野,後徙居洛陽,遂為西京洛陽人。

程顥26歲中進士,歷任鄠縣、上元縣主簿,晉城、扶溝等縣縣令。任青城令時,他在短時間內創辦鄉學60多所,並對師資和學生嚴格選拔。在扶溝、汝州等地做官期間,皆以創辦教育為急務。在河南寶豐縣監辦酒稅時,也創辦春風學院,講學勸義。同時,他體察民情,重視教化,建保伍,立科條,揚善懲罪,政績斐然,深得百姓敬重。   


王安石變法時,他反對新法。哲宗時召為宗正丞,未赴任而卒,終年54歲。後追贈“純公”,封河南伯,從祀孔子廟庭。   程顥在40歲以後退居故鄉洛陽,全力於教授徒弟,四方求學者紛紛拜到其門下。他誨人不倦,循循善誘,聽他講學的人有“如坐春風中”感覺。

程顥、程頤一生致力於學術和教育,他們創辦書院,廣招門生,培養了大批人才。“程門立雪”的典故就發生在程頤在伊川創辦的“伊皋書院”。他們的學生或功成名就,或為學術精英。   他們所建立的一套代表儒家思想的唯心主義哲學體系,被後世稱為“洛學”或“伊洛理學”,後經朱熹繼承和發展,成為“程朱理學”。這一思想統治中國數百年之久,深深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和行為。   二程主要著作有《定性書》、《識仁篇》等。

兩程故里遺蹟位於嵩縣程村,一處是兩程故里石坊,一處是兩程祠。 兩程祠位於路邊,門口有兩座石獅守候。兩程祠大門由正門和兩個側門組成,正門即“欞星門”。吳建設介紹,古時傳說天上的文星即欞星,大門坊額上刻寫此名,足以體現後人對兩位曠世大儒的尊重。兩個側門旁邊的牆壁上,分別書“道接子輿”“學貫濂溪”字樣。


兩程祠為三進院落,分別為欞星門、誠敬門、道學堂。道學堂是祭祀兩程的正殿,入門便看到兩程的塑像和牌位,上掛宋理宗敕封的“理學亢宗”匾額及康熙欽賜的“學達性天”匾額,光緒皇帝賜匾“伊洛淵源”、慈禧太后賜匾“希蹤顏孟”也懸掛於道學堂。兩程祠坐北面南,整體佈局以中軸為線,結構嚴謹對稱,祠內石碑林立,古柏參天。

“孟軻死,聖人之學不傳。道不行,世無善治;學不傳,千載無真儒……先生出,倡聖學以示人,辯異端,辟邪說,開歷古之沉迷,聖人之道得先生而後明,為功大矣。”

在學風上,兩程提出了“窮經以致用”的主張,突破了漢學不敢獨立思考的墨守成規的治學方法,不失為一大進步。當然,在理學後來被定為屬於支配地位的意識形態以後,就長期束縛了人們的思想,妨礙了知識分子的思想開放,阻礙了自然科學的發展,故其消極面仍然是不可忽視的。

兩程之所以能成為曠世大儒,除了與他們自身的淵博學識分不開外,也與他們的人生經歷密不可分。

嵩縣說: 公元1082年,程頤想在洛陽龍門山一寺院舊址講學,就給時任西京留守的文彥博去了一封信。文彥博回信稱“龍門久荒”,就把自己“伊闕南鳴皋鎮小莊一址”,大概是他的一座“別墅”,連同“糧地十頃”送給了程頤,從此就有了著名的程頤廣授門徒的“伊皋書院”。廣為流傳的程門立雪的典故,就是程頤和其學生之間發生的故事。

歷史上,此亭幾經焚燬剝蝕而坍塌,幾經重建和修復。現存雙鳳亭為清道光二十七年重建。原黃陂縣人民政府於1962年和1984年兩次撥專款進行維修,並請大文豪郭沫若先生親筆題寫“雙鳳亭”匾額,鑲嵌於一層亭樓前正面。2002年,政府又撥專款對之進行了全面維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