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最早裝備我國軍隊的三款經典機槍 有一款是抗美援朝的利器

雖然受制於薄弱的經濟基礎,但是由於民國初期的動盪環境和風雲變幻的時局,各個勢力對於武器的需求反而程日益增長之勢,尤其是結構更加複雜和難以製造的自動武器更是缺口極大,所以仿製進口大威力自動武器成了當時唯一可行的方法。

歷史上最早裝備我國軍隊的三款經典機槍 有一款是抗美援朝的利器


而在眾多的引進武器中有這樣三款性能優良的輕機槍,一度成為我國士兵最為喜愛的武器,不止經歷過北伐戰爭、中原大戰和抗日戰爭,甚至於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還能看到它們老當益壯的身影。

歷史上最早裝備我國軍隊的三款經典機槍 有一款是抗美援朝的利器


麥德森機槍


誕生於1905年的麥德森機槍,採用氣冷式槍管,表面有凹槽加強散熱,設計有散熱孔的槍管護套,後坐緩衝器和消焰器。可以在在戰鬥中快速更換槍管,從而保證火力持續性。麥德森輕機槍使用頂部供彈,弧形彈匣通過重力和彈簧的組合供彈,供彈可靠性較高,其中不同口徑的槍彈大小也不相同,所以麥德森彈匣的容量可以分為了25發30發或者40發。

歷史上最早裝備我國軍隊的三款經典機槍 有一款是抗美援朝的利器


雖然麥德森輕機槍的彈匣安裝在機匣右上方,不過不同於大部分採用頂部彈匣的機槍,不需要偏移瞄具來避免彈匣對瞄準視線的影響。此槍的機械瞄具包括有護翼或護圈的準星和傾斜式表尺。麥德森機槍不止可以使用兩腳架,還配備有不同型號的三腳架,其中著名的的“軟式”三腳架,既可作為平射又可高射,而且射手不直接操作機槍上的扳機,而是使用類似於老式照相機快門線的遙控裝置,來對目標進行射擊。

歷史上最早裝備我國軍隊的三款經典機槍 有一款是抗美援朝的利器


在1904年,丹麥軍隊正式裝備麥德森機槍,而且許多歐洲國家也引進了這種機槍,在1908年 的時候,廣東製造軍械總廠就已經開始仿製麥德森機槍,當時稱之為“輕機快炮”。而在抗日戰爭爆發後,國民黨兵工署向丹麥訂購了兩批麥德森機槍共3,300挺,分別於1938年3月至1940年3月之間運抵我國,這些輕機槍在抗日戰爭中發揮了不小的作用。

歷史上最早裝備我國軍隊的三款經典機槍 有一款是抗美援朝的利器


劉易斯輕機槍

歷史上最早裝備我國軍隊的三款經典機槍 有一款是抗美援朝的利器


劉易斯M1915,採用英國製造的 0.303英寸SAA型彈,全槍長1283毫米 ,空槍重11.8公斤 ,槍管長 666毫米 ,供彈方式為47發或97發彈盤,子彈初速745米/秒,射速550-750發/分。

歷史上最早裝備我國軍隊的三款經典機槍 有一款是抗美援朝的利器


劉易斯機槍是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其巨大的散熱筒包和置於槍身上方的圓盤型彈鼓,劉易斯機槍採用47發彈鼓,彈鼓採用中心固定式,開火時彈鼓軸承轉動把子彈推入槍膛內,實現開火射擊。

歷史上最早裝備我國軍隊的三款經典機槍 有一款是抗美援朝的利器


該槍可以在6秒鐘之內就可將圓形彈盤內裝滿的47發槍彈全部射盡,射擊速度相當可觀。劉易斯M1915輕機槍憑藉其新穎地氣冷式設計,和大量輕質材料的使用,還有良好的可靠性和比較多的裝彈量,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獲得了英國乃至歐洲各國家的青睞。

歷史上最早裝備我國軍隊的三款經典機槍 有一款是抗美援朝的利器


我國也引進了為數不少的劉易斯,在北伐戰爭那陣子就已經在戰鬥中的使用了,在抗日戰爭中這種老爺槍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歷史上最早裝備我國軍隊的三款經典機槍 有一款是抗美援朝的利器


捷克式輕機槍

歷史上最早裝備我國軍隊的三款經典機槍 有一款是抗美援朝的利器


捷克式ZB-26輕機槍,是由捷克斯洛伐克布爾諾國營兵工廠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研製的一種輕機槍。這種輕機槍的口徑為7·92MM,表尺射程1500米。

歷史上最早裝備我國軍隊的三款經典機槍 有一款是抗美援朝的利器


從外表上來看捷克式最大特色是裝在槍身上部的20發裝彈匣,所以為了不影響視線,瞄準基線要移向彈匣左側,槍管過熱可快速更換,其槍管上的設計可以讓使用者更加穩定的持槍。

歷史上最早裝備我國軍隊的三款經典機槍 有一款是抗美援朝的利器


ZB-26輕機槍除了裝備捷克軍隊外,還有大量外銷型號,根據記載大約有12萬挺各型號的輕機槍出口中國、伊朗、伊拉克、埃及、智利、瑞典、土耳其等十多個國家。

歷史上最早裝備我國軍隊的三款經典機槍 有一款是抗美援朝的利器


捷克輕機槍的射程威力,對於當時的中國來說可以算的上是不可多得的精良武器,國內各地的兵工廠也都對這種輕機槍進行了大量仿造。在1927年-1939年間,雖然捷克布爾諾一共只運送給我國30249挺,但是這種輕機槍原版加上各地兵工廠的仿製品,這種輕機槍在我國的數量已經超過了10萬挺以上,以後加了抗戰前後的各個大型戰役,在解放戰爭甚至抗美援朝期間都在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