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回顧東北三省工業開發史:共和國長子的昔日輝煌

東北以良好的工業基礎和地緣優勢成為新中國工業建設的首選地區,它一路高歌猛進,成為新中國成立後建成的第一個重工業基地,同時它還是國家重要的能源基地、糧食基地和林業基地。它結束了我國不能製造汽車的歷史,見證了當時世界最大類型的兩座平爐的誕生……一頁頁輝煌記錄了新中國的現代化進程。

現代化國有工業體系的形成

新中國成立初期,是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國家集中力量進行工業化建設。當時的東北地區工業規模龐大,行業齊全,近代化程度高,已有良好的工業基礎、豐富的煤鐵資源、便利的交通和有利的地理位置,從而成為國家投資建設的重點,為全國的工業和經濟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49年至1952年,蘇聯向我國提供援建項目42個,其中30個設於東北,投資總額達34億元。在這30個項目中,有20個電力、鋼鐵、煤炭、制鋁等項目,其他10個是機械、化學、造紙等項目1953年至1957年,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實施。這一時期,全國有156個重點建設項目,其中東北地區有56個,投資額佔全國投資總額的37.3%。能源工業和機械工業是這一時期東北工業建設的重點。

一文回顧東北三省工業開發史:共和國長子的昔日輝煌

遼寧省在“一五”計劃期間完成了以鞍山鋼鐵聯合企業為中心的工業基地的新建、改建,其中包括本溪的鋼鐵工業、瀋陽的機器製造業和撫順、阜新的煤礦工業,建成了無縫鋼管制造、大型鋼材製造、制鎂、炭黑、新式機床製造、船舶製造、電纜製造、高壓輸電設備、合成化學、人造纖維等一系列新的工業部門。

當時東北建成的重要國有企業還有吉林省的第一汽車製造廠、吉林化學工業公司所屬的三個廠、豐滿水電站兩個機組、吉林熱電站、吉林鐵合金廠、遼源中央立井、通化灣溝立井等;以及黑龍江省的哈爾濱汽輪機廠、電機廠、鍋爐廠、量具刃具廠、滾珠軸承廠、儀表廠、碳刷廠等大型機械企業,以及分佈於省內主要城市的重型機械、礦山機械、輕合金加工、熱電、洗煤等方面的大型國營企業。

在國家的重點投資建設下,東北地區建成了現代化的國有工業體系,成為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

進入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大慶油田的發現與開發為契機,伴隨著大慶油田的投產和遼河油田的開發,石油化學工業得到了巨大發展,引發東北產業結構的重大調整。為了輸出石油,新建了讓通鐵路和輸出原油專用的大連新港,並在原油產地、石油化工廠和石油輸出港之間構建了較完備的石油管道網,使東北區域內經濟聯繫進一步加強,東北經濟區的能源結構、原料結構、產品結構及出口貿易結構均發生巨大變化。

一文回顧東北三省工業開發史:共和國長子的昔日輝煌

一批重點大中型企業也相繼建立起來,如吉林油田(1961年)、大慶石油化工總廠(1963年)、清河發電廠(1970年)、遼陽化纖公司(1978年)等,東北地區的重化工基地地位得以鞏固,初步形成了以重化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從1952年到1975年,機械工業一直居於東北工業各部門首位,石油工業由第10位升至第2位,冶金工業由第4位升至第3位,化學工業由第6位升至第4位,電力工業由第9位升至第6位。其他工業部門地位下降,紡織工業由第2位降至第5位,造紙業由第5位降至第10位,森林工業由第3位降至第7位,建材業由第8位降至第9位,煤炭工業由第7位降至第8位。從總的趨勢上看,重化工業的比重不斷上升,而輕工業所佔比重趨於下降。

由於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實施區域均衡發展戰略,國家除了有計劃地重點改造與加強南部原有工業基地外,還在東北地區北部建設了新的工業基地,使東北經濟空間佈局發生了巨大變化。尤其是在大慶油田開發後,北部重化工業飛速發展。經過20餘年的建設,這裡形成了汽車製造工業中心長春,化學工業中心吉林,發電設備與精密儀器製造業中心哈爾濱,石油工業中心大慶,冶金設備製造工業中心齊齊哈爾,造紙製糖工業中心佳木斯等重要的工業中心。這些新的工業中心和東北地區南部的瀋陽、大連、鞍山、本溪、撫順等原有的工業中心有著密切的產業關聯,共同構成了具有比較完整體系的東北重工業基地,基本改變了解放前南部工業區和北部農業區的空間經濟結構。東北地區由日本侵略時期殖民地戰爭基地的軍事工業結構,轉向了面向全國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工業化軌道,加速了技術更新,強化了基礎原材料工業和機器製造業,快速地實現了工業化起飛,併為以後的區域經濟發展奠定了雄厚基礎。

一文回顧東北三省工業開發史:共和國長子的昔日輝煌

成就與進程

東北地區的工業不僅在數量上佔優勢,在現代化水平上也發揮著先導作用。遼寧鞍山鋼鐵聯合企業是當時全國最大的綜合性黑色冶金聯合企業,有礦山選礦、煉焦及化工副產品利用、鍊鋼、鍊鐵、軋鋼等20多個生產部門,以及運輸、給水、發電、煤氣等20多個輔助生產單位。鞍鋼不但擁有當時全國最大的高爐——10號高爐、最新式的軋鋼設備——大型軋鋼廠和無縫鋼管廠,而且還有當時世界最大類型的兩座平爐,其裝入量各為600噸,每天能產鋼1300-1500噸。其生產規模之大,在全國是獨一無二的。

第一汽車製造廠的建成是我國汽車工業的開端。該廠1956年7月投入生產,結束了我國不能製造汽車的歷史。全廠有鑄造、發動機、鍛壓、總裝配等13個基本生產車間,還有動力供應、機械修理、電動力運輸等輔助車間,這些車間都裝備有當時現代化水平較高的機器設備,並由機械化和自動化的運輸和轉送設備把全廠構成一個流水作業的有機整體。該廠不僅能大批量生產“解放”牌載重卡車,而且還試製成功“東風”牌轎車、“紅旗”牌高級轎車、三軸轉動高越野性汽車、翻斗車、煤氣車等,成為我國車工業生產基地和技術中心。

肩負供應全國水力、火力發電設備的哈爾濱電機廠、鍋爐廠、汽輪機廠是國家新建的三個現代化為企業。電機廠製造的水力發電設備,裝備了全國大批新建水電站,它製造的電動機支援了各省鋼鐵,煤炭機械等工業部門的建設。鍋爐廠生產的電站鍋爐,裝備了雲南、福建、四川等11個省的發電站。汽輪機在1958年底設計並製造了我國第一臺高溫高壓5萬瓦汽輪機,可共同裝備成一套可供500萬人口的大城市照明用的大型火力發電設備。哈爾濱電刷廠是我國第一座現代化電炭工廠,利用石墨、木炭、焦炭、煉焦油等材料,製造發電機和發動機用電刷及其他碳素產品。哈爾濱電錶儀器廠也是我囯規模最大的現代儀表廠之一,主要為本省的電機工業和吉林的汽車工業提供儀表裝備。這些大型機電企業的建立,極大促進了我國機電產業的現代化。

一文回顧東北三省工業開發史:共和國長子的昔日輝煌

東北的能源工業也有較快的發展,1957年,東北煤炭、人造石油和發電量均居全國首位,年產煤炭4316萬噸。東北年產500萬噸以上的煤礦有撫順、阜新、雞西、鶴崗等,年產100萬噸以上的煤礦有本溪、北票、遼源、蛟河、通化、雙鴨山等。東北電力工業主要由豐滿水電站和撫順、大連、阜新、吉林等地的火電廠組成,這些水電站和火電廠通過超高壓輸電網把東北所有城市的發電中心聯結起來。人造石油工業主要分佈於撫順、樺甸、吉林、錦西、錦州和四平,前兩個是利用油母頁岩煉油,後幾個都是以煤為主要原料提煉,此外,大連還有一個以天然石油為原料進行加工的煉油廠。

東北發達的原材料工業為國家提供了大量重要的建設物資。從冶金工業到化學工業,從建材工業到森林工業,門類齊全。而石油工業更是東北地區最具資源優勢的產業之一,是重要的支柱產業,已經建立起來的三大油田、三大石油化工公司和兩大石油化工聯合企業等一批全國重點企業,使得東北成為國家的重要能源生產基地。另外,東北還是全國重要的機械工業基地,包含電工機械製造、機床製造、汽車製造、農用機械製造、重型機械製造等部門。

一文回顧東北三省工業開發史:共和國長子的昔日輝煌

糧與林的時代貢獻

20世紀50年代以來,我國組織14萬人進入三江平原開發“北大荒”,建立了我國規模最大、機械化程度最高的黑龍江墾區,到1978年,這裡已經建成了99個國營農場,共有職工809萬人,擁有15206臺拖拉機和7975臺聯合收割機,開墾土地181.6萬公頃,糧食年產量234.6萬噸,年上繳國家商品糧1046萬噸為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

吉林省大力推進農田水利建設,1957年農田灌溉面積達到123萬公頃,而且通過水土流失整治、推施肥和農業技術改良,提高了糧食產量,糧食商品率達40%以上,成為當時我國糧食商品率最高的地區東北地區土地大規模開發和農業現代化的發展,為我國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

一文回顧東北三省工業開發史:共和國長子的昔日輝煌

東北地區森林資源極為豐富,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區有我國面積最大的原始森林,木材蓄積量達億立方米,佔全國蓄積量的33%。為了滿足國家建設的需要,東北地區建立了大批國營林場和森工企業,成為我國最大的木材加工基地和木材供應基地。東北木材產量約佔全國的50%左右。黑龍江省原木輸出約佔本省原木產量的2/3左右,是全國最大的木材調出省,吉林省原木輸出量也佔本省原木產量的50%左右,是全國第二大木材輸出省。東北地區的林業生產和木材輸出有力地支援了新中國的經濟建設,同時豐富的森林資源也成為國家的重要生態屏障。

如今,在東北境內,有許多重要的工業遺產,作為工業文明的重要載體,見證了東北工業化的歷史進程,留下了輝煌記憶。東北以優異的成績在新中國的工業版圖上佔據了不可替代的位置,在新中國發展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