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李斯的《諫逐客書》看秦國帝業,無國界的頂尖人才是重要原因

賈誼在《過秦論》寫到:奮六世之餘烈 振長策而御宇內

。這句話揭示了秦始皇能夠統一天下的重要原因,那便是秦始皇繼承了祖先六代的功業,這才能讓千古一帝秦始皇僅用十年之功便可一統天下。

誠然,秦國自秦孝公開始,到秦始皇統一天下為止,無一例外都是明君,即使是繼位只有三天的秦孝文王,雖說來不及建功立業,卻也來不及犯錯,對比六國作繭自縛、自毀長城的國君而言,無功無過的秦孝文王是否也能算得上明君。

從李斯的《諫逐客書》看秦國帝業,無國界的頂尖人才是重要原因

一個好領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獅子領導的綿羊可以戰勝綿羊領導的獅子,亦或者是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都深刻揭示了好領導在團隊中起到的關鍵作用。

有明君才會有名臣,如秦始皇之於李斯、劉邦之於張良蕭何、唐太宗之於魏徵等等比比皆是。固然一個好領導千金難求,同樣的,李斯、張良、蕭何、魏徵等也是可遇而不可求。

正如那句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韓信固然有“國士無雙”的美譽,但在項羽手下也不過是一個執戟郎而已,這能說明韓信無才嗎?只能說明項羽有眼不識金鑲玉罷了。

從李斯的《諫逐客書》看秦國帝業,無國界的頂尖人才是重要原因

同樣的道理,在秦國的崛起和統一之路上,也用到了很多被其他國君不要的“金鑲玉”。關於無國界人才對於秦國發展崛起和統一之路的重要作用,李斯在《諫逐客書》已經闡釋的非常明白:

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來邳豹、公孫支於晉。此五子者,不產於秦,而穆公用之,並國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並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眾,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

從李斯的《諫逐客書》看秦國帝業,無國界的頂尖人才是重要原因

在秦穆公霸業時代,由余、百里奚、蹇叔、邳豹,公孫支都不是秦國人,卻被秦穆公禮賢下士,最終成就秦穆公“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的霸業。

秦孝公時期,任用魏惠文王不要的“中庶子”商鞅,實行商鞅變法,秦國國富民強,軍事實力大增,開啟秦國的崛起之路。

秦惠文王時期,任用失意落魄,找不到工作的張儀,用連橫之計破六國合縱,對六國繼續進行軍事打擊。

秦昭襄王時期自不必說,前期任用四大“輔政大臣”魏冉、華陽君、高陵君、涇陽君,或將或相,繼續對六國造成殺傷,後期重用白起、范雎等人,殺傷六國數百萬生力軍,使得秦國統一之路加速前進。

從李斯的《諫逐客書》看秦國帝業,無國界的頂尖人才是重要原因

因此李斯堅決反對秦國驅逐六國的客卿,這些人都為秦國的發展、統一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李斯也闡述了秦國能夠統一天下的另一個重要的原因,那便是放眼國際追求人才。

其實除了李斯在《諫逐客書》中提到的那些人才之外,還有很多六國的人才得到了秦國的重用,比如甘茂。甘茂在秦武王時期得到了重用,帶領秦國的軍隊拿下了韓國的宜陽,打通了秦國可以東出的通道,秦國的軍隊可以東出函谷關。

再比如後來的呂不韋同樣不是秦國人,但是也為秦國的統一做出了巨大貢獻,擁立秦莊襄王,輔佐早期的秦王嬴政。

對於秦國而言,秦國的發展和崛起之路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從一個地處西陲的弱國到後來的一統天下,秦國的自強不息自然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可是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借用《燭之武退秦》中,燭之武對秦穆公說的一句話:“鄰之厚,彼之薄也”。

從李斯的《諫逐客書》看秦國帝業,無國界的頂尖人才是重要原因

六國不斷流失自己的頂級人才,這些失意的人才很多都在秦國找到了用武之地,幫助秦國發展,直到統一。借用一句當下比較流行的話:曾經你對我愛搭不理,今天我讓你高攀不起。

而這些六國失意的人才在秦國功成名就以後,很多都對原來不要自己的國家進行了報復,這就是底氣,弱國無外交也被闡釋的淋漓盡致,以至於秦國一相國,便可在六國朝堂之上耀武揚威,絲毫不將六國君主放在眼裡,這便是實力罷了!

參考文獻:

《史記·李斯列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