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儀與蘇秦:戰國謀略家們的縱橫大業

今天我們來聊聊春秋戰國。眾所周知,戰國時期百家爭鳴,湧現了不少大師牛人。其中有兩位著名的外交家,他們一個叫蘇秦,一個叫張儀,既是同門師兄,又是競爭對手,兩人皆為那個時代的頂尖人物,影響了歷史的發展走勢。

戰國時代七雄爭霸,以秦國的軍力最強。單憑其他任何一國的力量,已經難以和秦國對抗。因此,究竟是聯合各國對付秦國,還是倚靠秦國壓制他國,是很多國家面臨的現實考量。

蘇秦和張儀分別代表了兩派觀點,蘇秦支持“合縱”,張儀主張“連橫”。憑藉出色的政治手腕,兩人互相鬥法,共同上演了一出好戲。

所謂合縱,是指當時函谷關以東的趙、魏、韓、楚、燕、齊六國聯合,共同抵禦秦國。所謂連橫,就是秦國與其中的某一國家結盟,以防止他國的進攻。

合縱連橫,用韓非子的話說就是:縱者,合眾弱以攻一強也;橫者,事一強以攻眾弱也。由此,蘇秦和張儀,又被譽為中國“縱橫家”的代表。戰國時代,“縱橫家”以為君主提供謀略見長,是那個時代諸侯們的政策大腦。

張儀與蘇秦:戰國謀略家們的縱橫大業

1/6 成長背景

張儀是魏國人,蘇秦是東周人,兩人都生活在今天的中原地區,年輕時都遭遇過坎坷。

相傳蘇秦和張儀是鬼谷子的學生,鬼谷子正是“縱橫家”的先驅。其人精通天文地理,兵法韜略。他的學生除了張儀、蘇秦以外,還有孫臏、龐涓、尉繚子這樣的軍事大家。

蘇秦自認為不如張儀,他學成後遊歷各國,卻一事無成,最後找不到工作只能打道回府。失業在家的蘇秦,少不了家人的冷嘲熱諷,他們覺得蘇秦除了能說會道沒別的本事,既不能種地,也不會手藝,讀書讀了那麼多,到頭來連自己都養不活,這和廢物有啥區別呢?

張儀與蘇秦:戰國謀略家們的縱橫大業

蘇秦

但蘇秦是個有雄心壯志的人,他發誓一定要出將入相,叫那幫小瞧他的人以後高攀不起。他翻閱群書,終於從一本名叫《周書陰符》的著作中發現了治理天下的奧秘,於是刻苦研讀,一年後再次出山,向君主遊說縱橫之術。

張儀剛開始的時候比蘇秦好不到哪兒去。他曾經陪楚國的國相喝酒,偏偏此時對方遺失了一塊玉璧,他的門客懷疑是張儀偷走了玉璧,當時的張儀很窮,他們認為只有窮人才偷東西。結果,張儀被恨恨地揍了一頓,回家之後,妻子見他被打成這樣,便抱怨道:“如果你當初不去遊說,就不會受這份屈辱了!”誰知,張儀非但沒有灰心喪氣,還笑著對妻子說:“你看我的舌頭在嗎?只要我的舌頭在,就足夠了。”

張儀與蘇秦:戰國謀略家們的縱橫大業

張儀

兩個故事聽起來都很雞湯,讓人不免懷疑他們的真實性。不過,無論這些故事聽上去有多少杜撰的成分,在今天的人看來,它們仍舊振奮人心,啟迪了無數渴望成功的人奮勇向前。有時候,歷史是否真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給後人提供什麼。

這裡需要多說幾句,魏國和周國,是當時的天下中心,這片土地自古就是謀略家與權術家的溫床。比如吳起、商鞅、申不害、公孫衍等等,他們有些是兵家的代表,有些是法家的名人。他們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普遍奉行功利主義,這跟儒家崇尚的重義輕利有些本質區別。所以他們提出的建議,都是關於富國強兵或統治之術的。這在戰國時期很有市場。

張儀與蘇秦:戰國謀略家們的縱橫大業

為什麼這些地區盛產此類思想家呢?這與它的地理位置有關。周國就是曾經的周朝,實力從春秋時代就開始銳減,其領地只剩下洛陽一隅,但仍舊接受著諸侯的朝聖,是中原地區的商業與情報中心。魏國的國土與四國接壤,它們分別是秦、韓、趙、楚,每一家的實力都不容小覷,一旦打起仗來,位於天下之中的魏國幾乎無險可守,而它所處的位置,又註定了這裡是兵家必爭之地。所以,魏國在歷史上一向崇尚軍事與外交,原因就在於此。

2/6 蘇秦促進合縱抗秦

公元前334年,蘇秦來到了燕國。在這裡,他遇到了第一位賞識他的君主——燕文侯。

蘇秦最初的目標不是燕國,而是周國與秦國。周國是他的老家,但周顯王不喜歡蘇秦的為人。而秦國的秦惠王討厭說客,同樣不待見蘇秦。無奈之下,蘇秦只能找到了相對弱小的燕國。

張儀與蘇秦:戰國謀略家們的縱橫大業

從蘇秦的選擇可以看出,他最想投奔的,其實是秦國。這不難理解,秦國的實力最強,蘇秦認為,只有強國才配得上他的經天緯地之才。這就和今天頂尖高校的畢業生都想去世界五百強工作一樣。

當踏上燕國的土地後,蘇秦開始明白,擺在他面前的只有一條路,那就是說服六國對抗秦國。既然秦國對他關上了大門,他也必須讓秦國嚐到這麼做的後果。

蘇秦之所以打動燕文侯,是因為他抓住了燕國的痛點:燕國一直把秦國當成自己最大的敵人,卻忽略了近在身邊的趙國。秦國在千里之外,趙國卻在百里之內,為什麼不與趙國結盟共抗強秦呢?最後,他還不忘拍對方的馬屁:燕國“地方二千餘里,帶甲數十萬”,把燕文侯說的信心爆棚,就這樣,蘇秦得到豐厚的資助,前往趙國去推進他的合縱大業。

張儀與蘇秦:戰國謀略家們的縱橫大業

抵達趙國之後,蘇秦受到了趙肅侯的款待,蘇秦又使出了對付燕國相同的招數,只是這回他的馬屁拍的更加直接:“山東六國,莫強於趙”,你趙國在我蘇秦心裡是僅次於秦國的第二強國。所以,六國合力,只要有你加入,秦國何愁不滅?

其實,蘇秦的這番話不全是拍馬屁,事實上,在東方六國中,趙國確實是唯一一個敢於同秦國死磕的國家。主張胡服騎射的趙武靈王,以及令秦國忌憚的廉頗、李牧等將領,也都來自趙國。

蘇秦的第三站是韓國,這一回,他誇起了韓國的製造業:“天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是啊,你韓國實力明明不弱,為啥不跟大家一起抗秦呢?韓王想想,自己緊挨著強鄰,天天被人家欺負,現在總算能揚眉吐氣一把了。

張儀與蘇秦:戰國謀略家們的縱橫大業

到了魏國與齊國之後,蘇秦又以類似的方式說服對方,他的基本套路就是:你們國家很強,地方那麼大,士兵那麼勇猛,要麼富甲一方,要麼幅員遼闊,總之只要團結起來,把秦國打趴下就不是問題。

蘇秦的最後一站是楚國,七國之中,楚國的面積最大,也是秦國最強大的敵人,如果六國聯盟,楚國就是最大的受益者。就這樣,楚國也加入了合縱抗秦的隊伍。

經過蘇秦的遊說,合縱聯盟終於形成。蘇秦的成功,源於他能準確指出各國的優勢所在,語辭懇切,鞭辟入裡,使他們重拾對抗秦國的信心。蘇秦是個非常善於正向激勵的人,放在今天,他會成為最優秀的勵志專家,令無數有志青年為之傾倒。要知道,蘇秦當時所鼓動的,可都是一個個國家啊!

張儀與蘇秦:戰國謀略家們的縱橫大業

隨著合縱聯盟的形成,蘇秦登上了人生巔峰,他同時作為六國的國相,成了國際舞臺上最炙手可熱的明星。不過,這種表面上的風光,並不能掩蓋其背後的危機。

3/5 聯盟的成本

從戰略上講,合縱策略實行的成本很高。因為各國的經濟與文化差別巨大。更重要的是,秦國對它們威脅的程度不一,這也就意味著,有些國家對聯合抗秦有著迫切需求,有些國家卻未必。

東方六國中,與秦國經常交戰的,是趙魏韓三國,尤其是魏韓兩國,因為它緊鄰著秦國,是秦國東進的通道,魏國與秦國曆史上發生過多次交戰,均以魏國的失敗而告終。

相對而言,像楚國與齊國就沒有太強的合縱意願,它們的實力較強,且地理位置又相對較偏,反倒更容易與秦國結盟,利用秦國與弱國的戰爭坐收漁利。

張儀與蘇秦:戰國謀略家們的縱橫大業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是,從六國任何一國的角度來說,與秦國合作都是更經濟的選擇。合縱需要所有國家通力合作,有一方違約,就會導致全盤皆輸,有著很大的不確定性。然而,一旦選擇秦國做靠山,別的國家就不敢對自己輕舉妄動。同樣是為了自保,一個只要抱一條大腿就夠了,另一個則得依靠多國的參與和協調,而且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掌握在別人手裡,換到你是當時的國王,你會怎麼選呢?

站在秦國的立場,它也有意願與東方六國的某一國合作,因為這有利於它的東進策略,去掉征服道路上的一個對手。因此,“合縱”與“連橫”,後者比前者更容易實施,也更符合當事國的短期利益。

張儀與蘇秦:戰國謀略家們的縱橫大業

如果博弈各方為了短期的利益最大化,而放棄合作產生的長遠收益時,聯盟就會瓦解。這便是戰國版的“囚徒困境”。而張儀就利用了這一點,破壞了蘇秦苦苦建立起來的抗秦聯盟。

當蘇秦勸說趙肅侯實行合縱策略的時候,他需要一個人替他在秦國打探虛實,並穩住秦王不對六國發動進攻,他的理想人選正是張儀。

誰知張儀興沖沖地來到蘇秦府上,卻遭到了對方的冷遇,蘇秦讓張儀“坐之堂下,賜僕妾之食。”使張儀感到奇恥大辱,憤然離去。

據說蘇秦這麼做是採取激將法,他想用這種方式讓張儀一心在秦國建功立業。張儀得知後,對蘇秦感激不盡。不過,這和先秦時期的許多故事一樣,其中的真實性是存疑的。功利心甚強的蘇秦,不太可能把更好的發展機會拱手讓人。更何況,他為何要安排一個和自己對著幹的人,來攪合他的合縱大業呢?於情於理,這都說不過去。

張儀與蘇秦:戰國謀略家們的縱橫大業

還有研究指出,張儀其實比蘇秦要年長。論資歷,蘇秦才是晚輩。張儀比蘇秦更早步入政壇,兩人從未有過任何形式的接觸。所以,蘇秦的合縱聯盟很可能在張儀之後,至於歷史真相如何,目前難下定論。

4/5 被毀掉的盟約

張儀來到秦國後,秦惠王交給他的第一項重要任務,是攻打魏國的領地蒲陽。蒲陽被佔領之後,張儀做出了一個看似反常的決定,他勸說秦王把蒲陽歸還給魏國。以此向對方表明,我想取你的土地,易如反掌。但只要我高興,我就能吐出來還給你。當然,這一切不是免費的。

張儀此舉,旨在樹立秦國的霸主形象,用胡蘿蔔和大棒侵吞他國的土地。但作為霸主,秦國也得給別人一點小恩小惠,以達到“退一步,進兩步”的戰略目的。倘若一味豪取強奪,則可能適得其反。

果不其然,為了答謝秦國“高抬貴手”,魏國主動獻上了上郡十五縣。張儀也憑藉此功當上了秦國的國相。在取得秦惠王的信任之後,張儀故意讓對方罷免了他的相位,造成自己已經失寵的假象。隨後前往魏國,表面上替魏國服務,實際上則是為了破壞合縱聯盟。

不過,張儀最有名的一件“作品”,是他幫助秦國完成與楚國的結盟。

張儀與蘇秦:戰國謀略家們的縱橫大業

此前,齊楚兩國已經形成了合縱聯盟,東方兩個實力最強的大國相結盟,是秦國不願意看到的。於是,秦王派張儀前往楚國,面見當時的楚懷王。

張儀心裡比誰都明白,破壞合縱聯盟最好的方式,就是秦國主動給人家一點好處,對方一方面出於感恩,一方面迫於秦國的淫威,立即會退出盟約,投向自己的懷抱。

所以,張儀就對楚懷王說:只要你肯和齊國斷交,我們秦國就給你六百里土地,咱們秦楚兩國結為親家。楚王一聽,六百里,天下還有那麼好的事!為了讓張儀相信自己的誠意,楚王甚至派人到齊國辱罵齊王,兩國從此決裂。

但張儀並沒有兌現曾經的承諾,楚王一怒之下與秦國開戰,結局可想而知,楚國慘敗。

張儀與蘇秦:戰國謀略家們的縱橫大業

從耍賴中嚐到甜頭的秦國,發現龐大的楚國只是一個紙老虎。幾年後,秦王再次向楚國索要土地,當然,這次是以自己的土地作交換。誰料楚王不領這個情,他要求秦國把張儀交給楚國處置。張儀明知此去凶多吉少,仍舊對秦王拍著胸脯說:讓我去!

很多人以為張儀此去必死無疑,但張儀卻通過賄賂楚王身邊的寵臣靳尚,輕而易舉取得了楚王的諒解。隨後,張儀說服楚王,與秦國結盟,還承諾兩國向雙方互派人質,永結同心,互不侵犯。

就這樣,秦楚聯盟正式建立。事實證明,楚國並沒有從這場“聯姻”中獲得多少好處,楚懷王到最後淪為囚徒死在秦國,是個可憐的悲劇人物。

張儀與蘇秦:戰國謀略家們的縱橫大業

搞定了魏國與楚國,合縱聯盟已經破產了,更糟糕的是,這場結盟引起了東方各國的爭相效仿。張儀相繼走訪了剩餘的四個國家,在不斷重申秦國強大的同時,還詆譭他們的盟友,讓六國相互猜忌,相互提防,原本就不太穩固的合縱聯盟,此刻煙消雲散。

如果說蘇秦是勵志大師,那麼張儀則是洞察人性的高手,他比任何人都懂得短期利益對人的誘惑,以及它在政治中的致命殺傷力。

5/6 悲涼的結局

關於“合縱”與“連橫”,目前有兩種說法。傳統觀點認為,蘇秦的“合縱”在張儀之前,是張儀的破壞加各國的內訌,最終摧毀了這個聯盟。司馬遷的《史記》中,《蘇秦列傳》被放在《張儀列傳》前面,似乎證明蘇秦步入政壇的時間比張儀要早。

但還有人認為,是張儀的行動在先。秦國早在合縱聯盟出現以前,就和韓魏兩國結盟,但秦國的“連橫”策略執行地並不理想,於是蘇秦抓住這個機會,重新組織六國聯合抗秦,致使秦國軍隊連續十五年不敢越過函谷關。

張儀與蘇秦:戰國謀略家們的縱橫大業

正如前面所說的,六國聯盟註定無法長久,因為任何國家都抵不住威逼和利誘,即使沒有秦國的威脅,六國之間也會發生各種摩擦。所以,聯盟破裂只是時間問題。一旦合作瓦解,蘇秦的價值與聲望也就大大降低了。

蘇秦晚年遭到政敵的誹謗,前往燕國任職,還幫助燕國收回了被齊國佔領的土地。期間,他私通了燕王的母親,為了避禍,他逃往齊國,最終在那裡被人刺殺,臨死前暴露了自己燕國間諜的身份,下場有些淒涼。

而張儀呢?自秦惠王死後,張儀也失寵了。繼位的秦武王從小就不喜歡張儀,很多憎恨張儀的大臣,紛紛藉此機會煽風點火。和蘇秦一樣,張儀為免遭迫害逃離了曾經優待他的國家,最後以秦國間諜的身份再次回到魏國,擔任魏國的國相。他本以為自己能故伎重演,引誘他國自相殘殺,誰知這一回,他的計謀沒有得逞。

第二年,張儀死在了魏國。

很難說蘇秦與張儀的結局誰好誰壞,歷史對兩人的評價也褒貶不一。隨著儒家思想漸成主流,兩人也成了貪名圖利,巧言令色的代表,為正人君子所不齒。

張儀與蘇秦:戰國謀略家們的縱橫大業

早在蘇秦張儀生活的時代,他們就以背信棄義,出賣國家被人詬病。因為歷史太久遠,我們已經無從知曉兩人在位期間,具體做了多少違背道德的事情。但在我看來,兩人所引起的爭議,與其是由各自的人品決定的,不如說是那個時代與他們特殊的身份決定的。

無論“合縱”還是“連橫”,兩大戰略的重心,都圍繞秦國展開。在戰國時代,秦國被稱作“虎狼之秦”,所謂“虎狼”,不僅體現為秦國的軍事實力,更是指它的終極野心。

6/6 戰國的終局

秦國的終極野心是什麼?是征服天下,吞併宇內,從根本上打破自春秋以來的政治格局。遺憾的是,很多人對此卻抱以僥倖心理,六國如此,像蘇秦和張儀這樣的精英人物也概莫能外。

張儀與蘇秦:戰國謀略家們的縱橫大業

張儀和秦國大臣司馬錯曾有過一場辯論,司馬錯主張秦國應該滅了南面的巴蜀,巴蜀是糧倉,吞併巴蜀,有助於秦國的千秋偉業。而張儀卻對此不以為然,他認為,秦國的首要目標是鄰近的韓國,並通過武力從韓國身上佔便宜,然後迫使對方割讓土地。

巴蜀是小國,韓國是大國,只有在大國身上才能佔得便宜,這就是張儀的想法。他的觀點很有道理,但最終,秦王卻聽從了司馬錯的建議,把巴蜀給滅了。

秦王的邏輯是,我能兼併多少土地就兼併多少,我需要穩定的,長期的收益,為了將來把整個天下都變成我的。但縱橫家的邏輯是什麼呢?是討價還價,揍你一頓,再安撫你一下,咱倆今天是敵人,明天是朋友。

縱橫家就是要維持這種爭霸局面,有一個老大哥,大夥聽他的,誰不聽話就懲罰誰,但也要適可而止。就像春秋時代那樣,春秋五霸,輪流坐莊,你方唱罷我登場,而各個小國,也正好利用大國之間的爭霸尋找生存的空隙。

張儀與蘇秦:戰國謀略家們的縱橫大業

這樣的政治土壤,恰恰是縱橫家們施展才華的天地。他們口若懸河,左右逢源,通過高明的辯術左右國際局勢。縱橫家需要霸主,但不希望天下歸於一家。對他們而言,只有保持各國的均勢,他們的價值就越大,機會也越多。

但秦國不一樣,它從蠻荒而來,沒有歷史的包袱,它野蠻而強大,落後而開放,它的終局,指向了中國歷史的全新紀元。“合縱”也好,“連橫”也罷,它們最後都將被這個終極目標給碾碎。而叱吒風雲的縱橫家們,也只能成為這場大變革的見證者,註定要退出歷史的舞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