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非遺金銀器製作技藝“博物館”從賣銀戒指做起


楊德富,今年53歲,初中畢業後,隨父親學習金銀器加工,從事金銀器製作至今。弟弟楊德貴,今年48歲。兄弟二人都是省級非遺“交城縣金銀器製作技藝”的傳承人。走進楊家兄弟自己設計籌備的陳列館和工作室中,彷彿走進了一間金銀器製作歷史“博物館”。一張張飽含年代感的老照片、一件件歷經滄桑的老物件、彷彿訴說著一段段金銀器的發展史。|主編:劉昱|責編:張春穎|本期攝影:劉亮亮

楊氏兄弟的金銀器“博物館”內有展品上百件,涵蓋舊式工具、模具、銀飾產品等,這些展品都是楊家祖上制銀飾使用並流傳下來的。

楊家使用過的部分工具。其中壓片機是由壓面機改造的,由於材料性質相差甚遠,使用並不十分趁手,但當時卻極大提高了壓片效率;天平秤則是難得的精密儀器,上世紀花費2000元所購。

傳統金銀器製作技藝主要有化銀水、鑄毛坯、打葉出條、壓大形、上膠版、鏨花、焊接、拋光等十多道工序,而這些工序每天都會在工作室上演。熔化銀水是製作銀器的第一步,將銀粒放到坩堝裡,燒到一定溫度,銀子化成銀水,現在多用化銀機完成。

澆鑄毛坯,將銀水倒入鑄鐵的油槽中,製成銀毛坯,銀毛坯分寬窄兩種,細的拉絲用,寬的壓片用。

根據需要把銀毛坯加熱用鐵錘在鐵砧上打成薄片叫“出葉”,把銀毛坯搓成圓柱叫“出條”。把銀條用專用工具拉成絲,叫“拉絲”,銀片用來做銀牌、銀鎖等;銀條用來做銀項圈、銀手鐲等;銀細絲用來做銀項鍊、銀花飾等。

把銀條穿入大小不同的孔,拉出的工序叫“拉絲”,就像穿針引線。銀絲如果太多則需要進行盤絲。

楊德貴在計算銀飾器物不同部位的佈局,製作銀盃,要畫好底座、計算好杯高以及口徑等。

用木槌反覆敲打使銀片呈現最初輪廓,木槌的好處在於它對銀器的損傷小,捶打出來的銀器細膩光滑。為了追求效率大部分工匠使用鐵錘,但楊德貴仍堅持使用木槌。

起形過程中需要不斷進行淬火使銀片保持良好的延展性,每淬火一次銀片就會變軟一次。

錘揲,利用銀器的延展性反覆敲打勾推,使其定型,在錘揲器物形制或紋樣時還需要襯以事先預製好的堅硬底模,使得金銀片在錘揲時按底模成型,這種方法也被稱為“模衝”,尤其是對於造型要求準確的紋樣,多采用此法。使用勾技屬於慢工出細活,掌握這項技能的藝人很少,楊德貴加工的銀盃底座就是一錘一錘的勾出來的,鍛打捶揲是金銀器成型工藝和裝飾工藝常用的方法之一。

把特製的膠填充到銀盃中,方便其固化後鏨花,黑色的膠是楊德貴自己研製的,其中膠板的研製花了他幾年的功夫。

鏨刻又可細分為實作和鏨作兩部分。實作是直接在金、銀、銅等金屬的素胎上鏨,打製成各種形狀的花紋、圖案、製成工藝品。鏨作又稱“花活”鏨,利用各種工具在工藝品的素胎上鏨刻出各種花紋、圖案,但不能直接成為工藝品。

工作室各個製作環節都保持了舊式手工作坊模式,手工製作費時費力,成本相對較高,加之受廣州澆築工藝衝擊,除定製產品外,生產多以半手工半機械進行。

把銀片壓出基本輪廓,然後換模具進行二次壓模,最後裁掉多餘的銀片,銀飾的一半就已經完成。

金銀器陳列館擺設的手工銀飾。山西傳統金銀器製作技藝,尤其是銀器製作,具有獨特的製作工藝和審美價值。

楊德富喜歡收集郵票,他從郵票中尋找靈感,早些年他從賣銀戒指開始一步步走到今天,其中的付出只有自己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