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杯”打造大學生“雙創”孵化器

“作為互聯網安全的一道重要屏障,驗證碼的功能是人機識別,但是應用起來很麻煩。能不能在簡化上做點文章?”2011年,剛接手哈爾濱工程大學千元軟件工作室的宋超,便把目光瞄準了驗證碼開發項目。

“方便、一鍵式操作、好玩”成為宋超團隊的研發方向。在第十三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競賽上,宋超帶來了團隊研發的新一代互聯網驗證碼——“點觸”驗證碼,並榮獲一等獎。

“點觸”驗證碼將傳統輸入形式變為兼容點擊、拖動、遊戲的驗證方式,向用戶提供安全、簡易、有趣的驗證碼體驗。在宋超看來,“科技創新並不是盲目創新,要緊扣產業發展,瞄準社會需求。”

如今已是“改革開放40年百名傑出民營企業家”之一的安徽科大訊飛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慶峰,曾帶著自己的“人機語音交互技術”,站上第五屆“挑戰杯”領獎臺。而他的參賽經歷,也成為他從學校走向創業市場的動力。

“‘挑戰杯’激發了我的創業熱情和信心。”劉慶峰說,“讓機器像人一樣‘能聽會說’的智能語音技術不僅擁有廣闊的產業前景,而且在通信安全和民族文化傳播等領域都有著重要的應用價值。”

當時,中文語音技術和市場幾乎全部掌握在外國公司手中,微軟、IBM等眾多國際巨頭紛紛在中國設立語音研究基地,國內語音專業優秀畢業生外流現象嚴重。“中文語音技術應當由中國人做到全球最好,中文語音產業應當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中。”劉慶峰說。

2008年,科大訊飛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成為中國在校大學生創業的首家上市公司,也是中國語音技術領域唯一的上市公司。

張磊是第十屆“挑戰杯”的參賽者,他的項目瞄準了國家發展中另一個“痛點”——礦難。

“中國是一個產煤大國,煤礦事故時有發生,一些地方發生礦難後,由於不能對礦工進行準確定位,常常貽誤了營救時間。為什麼不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為減少礦難做點事情?”這個想法讓張磊和他的團隊設計研究了一種“安全礦帽”,礦帽可以實時監控到礦工所處的位置,還能監控礦井環境的安全程度,一旦礦井環境不安全,礦帽就會向礦工發出警報。

與張磊一樣關注礦工安全項目的,還有來自第十屆“挑戰杯”賽場的山西大學選手張雷,他帶來了“新型礦用紅外燈瓦斯傳感器”。“山西的煤礦多,礦難也多,這個項目結合了山西的情況,希望能夠為當地的生產生活解決實際問題。”張雷說,“科研的目的是為人類造福,這也是當代大學生應該具備的社會責任感。”

在為企業建設和社會發展培養創新科技人才的同時,“挑戰杯”為學生創新創業團隊帶來了社會關注、企業資源和政策支持。很多優秀項目通過“挑戰杯”,實現了創業項目的成果轉化和市場轉化,形成了良好的社會效應、人才效應、經濟效應。

“‘挑戰杯’遍地是金子”,是很多企業在“挑戰杯”賽場上最大的感受。

宋超的“點觸”驗證碼一經問世,便得到了包括創新工場、傳媒夢工場在內的天使投資的投資意向,浙江在線、金山快盤、機鋒網等國內網站和論壇都紛紛與宋超團隊聯繫使用“點觸”驗證碼系統。

第十屆“挑戰杯”賽場上的“太陽能與鋰電池組成的移動電源系統”項目,現場便與鄭州一家電池生產企業簽訂了一份1200萬元的合作開發協議。來自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徐俊所參與的“無遊梁長衝程抽油機控制系統”同樣被一家公司看中,簽訂了兩年內在我國北方一處油田推廣1000臺產品的協議。

30年來,關注“挑戰杯”的企業從“鄉鎮企業”發展到“高科技企業”,參賽作品的成果轉化從“多項科技成果被開發利用”到“數十項作品與企業簽約”,簽約總金額也從最初的幾萬元、數十萬元到如今的上億元。

在江西廣恩和製藥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希看來,“挑戰杯”在很大程度上破解了高校科研“閉門造車”的問題。“‘挑戰杯’逐漸成為學校與市場之間的紐帶,競賽已經不僅是一個學生展示才能的舞臺,還是科研成果轉化成生產力的孵化器。”

作為全國最具代表性、權威性、示範性、導向性的大學生競賽,“挑戰杯”自舉辦以來,始終堅持“崇尚科學、追求真知、勤奮學習、銳意創新、迎接挑戰”的宗旨,立足社會和產業發展需求,努力引導青年大學生髮掘問題、深入思考,促使學生了解產業發展核心需求,拓展國際化、跨學科、全方位的視野,培養出符合社會需要的創新科技人才。

作為連接社會資源與學校資源的紐帶,“挑戰杯”在推動各高校提供政策支持的同時,也促進了優秀創業項目與風險投資的有效對接,順應發展創新創業教育的時代趨勢,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累進創新的能力。

回首30年,“挑戰杯”競賽既是提高青年學生創新能力的平臺,也是融匯青年科技思想、增強整體國民創新創造活力的載體,更是青年學生增強自身科技創新文化自信的舞臺,為凝聚青年人心、開發青年腦力、培育青年人才,作出了重要貢獻。(見習記者 金卓 通訊員 陳子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