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享受如此崇高待遇的琴師,據說只有他一人

全國享受如此崇高待遇的琴師,據說只有他一人

楊寶忠(1899-1967)

四十年代,我有一次在上海天蟾舞臺看李少春演《失·空·斬》,記得之前報上廣告登著"特請楊寶忠先生操琴",號召力特別大。因為,李少春固然是餘叔巖的弟子,但楊寶忠拜餘為師,更在李之前。而且楊後來因嗓音失潤,棄唱從弦,改操京胡,二十年代末便為馬連良伴奏,並幫助馬創立"馬派"。抗日戰爭前夕,楊又改為其堂弟楊寶森伴奏。寶森雖宗餘,但並未拜過餘為師,因此在效法餘方面,得到堂兄指點不少。

四十年代李少春在滬演出,特請楊寶忠操琴,大概是一時找不到合適的琴師,而且為了增長聲勢,所以敦請師兄幫忙。楊寶忠的胡琴演奏,那時已經名滿全國。他拉京胡的技巧,的確在許多人之上,特別是拉尺寸快的時候,快而不亂,快而有味,個個音符清楚幹靜,韻味十足。他左右手的配合十分高超。右手的功夫特別磁實,拉"寸弓"時此公的琴藝實在令人折服。這不但是因為他對唱腔和過門十分熟悉,而且天資高,功夫深,加上有創新精神。聽他的胡琴,不可能不激起熱情,鼓掌叫好。他真有這魅力!

楊寶忠上臺伴奏,往往還享受十分特殊的待遇,那便是他總是在主角出場前才抱著胡琴,從臺上下場門出來,滿場鼓掌歡迎,他彎腰答謝,然後才坐到樂隊中去。據我所知,早在他為馬連良伴奏時,便是這個規矩。後來為楊寶森伴奏,也是這樣。但解放後改了。那天他為李少春伴奏《失·空·斬》,也是從下場門上。全國享受如此崇高待遇的琴師,據說只有他一人。

全國享受如此崇高待遇的琴師,據說只有他一人

楊寶忠還有一種獨特本事,就是他早在三十年代便會拉小提琴,據說曾用來為尚小云伴奏《摩登伽女》。後來梅蘭芳大師也請楊試驗過,但未採用。直到1964年,西洋樂器才進入京劇伴奏。楊因為會拉小提琴,所以他的京胡琴藝特別高級,五十年代末曾灌製《楊寶忠京胡獨奏》唱片(慢轉),只他一人獨自用一把京胡拉整段戲。敢這樣做的,至今只有他一人,因京胡本身構造,若不加上月琴、三絃等,難免有逆耳之音,楊確因技藝高超,一人單幹,可見他的功夫之深。

我有幸在六十年代認識了楊先生。並曾在他面前拉過一段[西皮原板],請求指點。楊聽了說:"左手可以,手音還好;右手不行,得勤練腕子功。"楊先生還有兩把著名的京胡,一把稱"黃老虎",琴桿黃色;一把稱"黑老虎",琴桿紫黑色,聲音都十分優美。據他說,是從舊貨攤上買到的,因無標記,不知何人所制。

"文革"中,楊先生因任天津戲校副校長,屬"當權派",也被批鬥,1969年不幸逝世,可惜之至。所幸他培養了一批優秀學生,燕守平、李志祥等均得到親授。現在楊派老生十分風行,但真正高水平的極少;楊派胡琴拉得好的更少,楊先生好多花過門,許多琴師上臺不敢拉。

當然,胡琴大師還有徐蘭沅、王少卿、趙繼羹(趙喇嘛)等。他們各有風格。徐蘭沅資格很老,曾為譚鑫培伴奏,後長期為梅蘭芳伴奏,門徒桃李遍天下。他的特點是大方穩健,尺寸準,始終守住"伴奏者"的地位,不輕易"耍花"。著名弟子有李慕良、杜奎三、李德山、黃天麟、唐在炘、燕守平等。其中,李慕良已成為公認的馬派最佳琴師。他的琴藝以優美著稱,後來還創作了許多唱段,包括一些現代戲和曲牌。

王少卿是名老生王鳳卿之子,本來拉京胡,為其父伴奏,後因梅蘭芳創議伴奏加上京二胡,二十年代後期便改拉這一新樂器。與徐蘭沅一起為梅伴奏。從此京劇旦角和小生,就都加上京二胡伴奏,效果甚好。王極聰明不保守,助梅創造了許多新腔。他的京二胡,聲音極響,把徐先生的京胡整個"包住",人稱"王二片"。1946年,徐先生退休,王便接替徐拉京胡,直到1958年逝世。王先生的琴藝,也是大家深為折服的,他的京二胡傳人有張似雲、趙都生、韓恩華等。造詣都很高。現在優秀京二胡琴師很缺乏,是個大問題。

趙繼羹是左撇子,他拉胡琴是右手按弦,左手拉弓。胡琴仍是一般的琴,但反過來拉。他長期為譚富英伴奏,特點是尺寸快,乾淨利落,規矩大方。譚派《戰太平》後面有一段[西皮原板],尺寸特別快,他拉得十分有味道。解放後他一直在南京江蘇戲校授課。培養了不少南方琴師,其中佼佼者如上海京劇院的尤繼舜,與燕守平有"南尤北燕"之稱。

全國享受如此崇高待遇的琴師,據說只有他一人

“南尤北燕”中的“南尤”尤繼舜先生雖然病重,卻還在好友李祖銘的幫助下頑強地堅持拉琴

還有王瑞芝、汪本貞、何順信、姜鳳山、沈玉才等,解放後均成為著名琴師。王瑞芝在解放前便享名,為孟小冬伴奏,一直追隨孟到香港。1956年才回京,為譚富英伴奏,1976年逝世。他的特點是古樸、乾淨、大方,慣拉正宗譚派和餘派戲。汪本貞是票友下海,解放後一度為譚富英和裘盛戎二人伴奏,王瑞芝回京後,汪便專為裘盛戎伴奏。他的特點是右手功夫特硬。劇情需要時,他拉得十分有勁,且有創新,能引起觀眾激情。何順信是張派胡琴創始人,長期為表兄張君秋伴奏,創造了許多優秀張派名劇的唱腔。姜鳳山解放前夕受王少卿提拔,為梅大師拉京二胡。王逝世後姜升為京胡手。梅逝世後姜為葆玖伴奏至今。他完全宗法徐、王二位,正宗梅派琴師。沈玉才也是徐蘭沅的弟子,解放後長期為李少春、袁世海、葉盛蘭伴奏。他是多面手,會拉許多戲,不少流派。《紅燈記》主要是他伴奏。

胡琴名家很多,舉以上少數為例,目的是說明胡琴在京劇演唱中的重美性,以及各種流派共存、風格各異,正是體現了京劇的博大精深,與眾不同。同時也是緬懷前輩專家,以激勵當今的中青年琴師,百尺竿頭更上一層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