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癌患者發生多處轉移,生命垂危!創新手術把他從死神手裡奪了回來

2014年,57歲的海大伯腹痛腹瀉半個月,誰也未曾料想,這一疼痛竟是結腸癌在作祟,經過系統治療,海大伯好轉回家。然而5年後,海大伯結腸癌擴散轉移,多處“定時炸彈”一齊來襲。

面對強有力的敵方腫瘤,傳統手術已經回天乏術,為此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為其進行了全省首例自體小腸移植手術。目前,海大伯正在康復中。

術後5年發生轉移

2014年12月,台州三門的海大伯腹痛腹瀉半個多月,被家人送到了浙大一院。經檢查,他被診斷為早期結腸腫瘤。結腸癌手術切掉了長有腫瘤的一段結腸、接受了8次化療之後,海大伯康復出院並返回工作崗位,一直在三門的建築公司從事工程設計工作。

“沒想到,從吃了那頓煮玉米後,人就不好了!”今年5月12日中午,吃了煮玉米的海大伯覺得腹部飽脹得難受又吐不出來,以為只是“胃不好”的他起初並未把這個“小病”放在心上。沒想到六七月份病情更加嚴重,他吃進肚子的東西拉不出去,肚子憋得難受,只能靠催吐來緩解。發展到最後,腹部不適的他幾乎不再大便,嘔吐的頻次從過去的一週一次、惡化成3天、甚至兩天一次。

10月8日,海大伯再次來浙大一院就診。原來,他種種不適的背後,是結腸腫瘤在作祟。海大伯結腸上的腫瘤復發擴散到肝臟並累及一部分小腸和供應它的主要血管,更加嚴重的是腫瘤和胰腺頭部、十二指腸包繞在一起,從而形成梗阻。

人體消化系統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消化道從口腔、咽、食道到胃部,由胃的幽門下接十二指腸(小腸起始段),成人的小腸全長5~7 米,分為十二指腸、空腸和迴腸3部分,它從右側緊緊包繞胰頭。大腸長約1.5米,位於消化道的下端,居於人體腹中,它的上口在闌門處連接小腸,其下端連接肛門。全程形似方框,緊緊圍繞在小腸的周圍。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胃腺,肝臟,胰腺,腸腺。

病情危急!浙大一院黨委書記梁廷波教授帶領的多器官移植團隊20餘名專家緊張進行多學科聯合會診(MDT)。

長期以來,對於像海大伯這類癌細胞擴散、惡性腫瘤轉移的患者,醫生往往回天乏術,只能讓患者“打化療”碰碰運氣。

“以往手術方法的難點在於,結腸腫瘤累及十二指腸和大血管,要徹底切除,可能導致小腸供血動脈損傷,造成小腸缺血壞死,有時還會導致致命性大出血,危及生命。但切不乾淨又容易引起腫瘤復發,手術成功率極低。”小腸移植中心主任吳國生教授吳介紹。

他提到,對於這樣一類手術後復發的惡性腫瘤,一直是腹部外科領域的禁區。在全世界範圍內,對於此類病人也往往束手無策。但不進行手術,任由腫瘤肆意生長,患者只有死路一條。

敢為人先,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解決別人不能解決的問題!在梁廷波的領導下,浙大一院多器官移植團隊突破傳統禁區,多種方案設想被提出、討論、駁回、再優化,並最終確定手術最優解——先把腫瘤和與之粘連的小腸整體移出體外,為手術爭取更好的視野和安全環境,等腫瘤徹底切除後,再把海大伯自體的健康小腸移植到體內這一“自體小腸移植”手術方式。

有很好的遠期療效

難度大、風險高,手術做還是不做?海大伯的家人給了醫生更大信心——相信浙大一院的移植技術,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不放棄生的希望。

腸癌患者發生多處轉移,生命垂危!創新手術把他從死神手裡奪了回來

11月2日早上7時,這場集小腸移植、結腸和肝轉移腫瘤切除、胰十二指腸聯合切除和血管重建等一系列大手術於一體的複雜手術開始了,由梁廷波(上左圖)、吳國生(上右圖)默契配合,經過10個小時的不懈努力,最終將海大伯結腸、十二指腸、腸繫膜上及胰頭部位的巨大腫瘤完全切除,並進行了消化道重建。

手術非常成功!目前,海大伯恢復良好,醫生預計,他一個月後即可康復出院。

腸癌患者發生多處轉移,生命垂危!創新手術把他從死神手裡奪了回來

據瞭解,自體小腸移植技術最大限度的保留了患者消化吸收功能,而且移植腸為自身組織,不需要使用免疫抑制藥物,腫瘤切除、淋巴清掃更為徹底,手術成功後有很好的遠期療效。

那麼,自體小腸移植主要適用於哪些患者?吳國生介紹,自體小腸移植手術主要適用於腹腔腫瘤包繞大血管病變,包括胰頭部腫瘤、腹膜後腫瘤、小腸繫膜根部腫瘤、腸繫膜上動脈假性動脈瘤、結腸腫瘤累及十二指腸和大血管等疾病。海大伯的結腸腫瘤復發就適用於這種手術進行治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