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庭告诉你,婚姻的这个结,只有自己能解


法庭告诉你,婚姻的这个结,只有自己能解

法庭告诉你,婚姻的这个结,只有自己能解

在无数场对薄公堂的婚姻里,

无论胜负,

诉讼也许对当事人来说都是伤害。


有时破裂的情感

只是被暗绿的漆布遮住了光芒。


而法庭上,

往往会将婚姻中的细节照得通透,

通过“拷问”彼此的决心,

在原以为的“危机”中学会“成长”


这是上海二中院一场普通离婚诉讼的庭审现场。

85后的两位上诉人只经历了短短一年的婚姻,有一个乖巧可爱的女孩。

但现在,离婚好像在他们看来是唯一解决的方法......

法庭告诉你,婚姻的这个结,只有自己能解

法庭告诉你,婚姻的这个结,只有自己能解

结婚戒指给你,我不主张了


庭审席上,坐在上诉人席的小胡,捏着上诉状复印件,气势汹汹地念出其中的文字。

然而,当讲到她的妻子小李正戴着的戒指时,小胡稍稍顿了一下,换了一种略显自然柔和的语调说到:“结婚戒指,我就不主张了,离婚后,留给她。”


这短暂的一顿,很快就被淹没在剑拔弩张的庭审气氛中。


人们或低下头,或目光四散,默默听小胡把其实他们早已知晓的内容念完——除了坐在这场庭审现场旁听席上的心理咨询员老刘。


法庭告诉你,婚姻的这个结,只有自己能解

小小的一枚婚戒,是一对恋人之间从相遇到相守的爱情故事见证,是彼此对爱的约定及归属,是在漫长的岁月中相依相伴的承诺。

但在老刘的眼中,那一瞬间的停顿,如同一枚小石子砸在平静的湖面上,激起了一圈圈的涟漪。

“应该‘有戏’”,老刘在自己笔记本上写到。

老刘是一位具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质的资深心理师,是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未成年人与家事案件综合审判庭(以下简称上海二中院少年家事庭)委托的专业心理咨询师。

上海二中院少年家事庭通过委托心理咨询师参与纠纷化解,在依法保护当事人、涉案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同时,充分发挥家事审判对婚姻关系的诊断、修复和治疗作用,努力维护婚姻家庭稳定。

老刘此次旁听的目的,就是为两位当事人及其父母进行心理观护和情绪疏导,并就两位当事人女儿的抚养提供一定指导。

这是他最初要做的。

不过,旁听后的老刘似乎并不仅仅要完成这些委托,他有了更深的打算。


法庭告诉你,婚姻的这个结,只有自己能解


法庭告诉你,婚姻的这个结,只有自己能解


其实吧,他这个人还挺好的


“其实吧,他这个人还挺好的,我生孩子住医院那几天,他愿意整夜在医院陪我的。”


审理结束后,小李与老刘在法庭旁的评议室单独谈话,不同于在法庭上紧张的氛围,小李稍显放松。


随后通过老刘的一番交谈“摸底”,他发现,两位当事人之所以要求结束这段似乎让彼此失望的婚姻,其实是因平日里的生活琐事,再加上一些“外部因素”——两位当事人各自的父母。


“我看到了你们重建婚姻感情的可能性。”


老刘用坚定的目光看着小李,充满信心地问到“那么小李,你,愿不愿意试一试?”


小李的确也感受到了老刘眼神与话语中的坚定和信心。


但是,在经历那么多之后,她心里有些疲惫,有些犹豫不决,还缺少某种足以令她表态的“东西”。


“为了,你们的女儿。”老刘等了等小李,用低沉的嗓音有力地补充到。

法庭告诉你,婚姻的这个结,只有自己能解


法庭告诉你,婚姻的这个结,只有自己能解


做个测试吧,重新感受“爱”


在婚姻角逐中,很多时候,不是不爱了,而是忘记还爱着。

婚姻如同一面镜子,需要常常擦拭,只有擦干净了,才能照亮心里的爱。

像老刘这样的心理咨询师,除了“望闻问切”当面“看病”以外,偶尔也会帮有问题的夫妻“擦擦镜子”。

经过合议庭的通知与安排,小胡、小李再次在评议室里见到了老刘。

但与上次分别单独交流不同,这次两位当事人同时与老刘进行交谈。

两个测试——感受比概念重要


“这是一个玻璃珠。”

小胡闭着眼用两手摸出了老刘放在他手里的“小东西”——这是一个小测试。

“这的确是一个玻璃珠。不过我刚才问的是,我放在你手上的东西,给你的感受是什么?你可以回答‘它是冷的、硬的’等等。而你刚刚的回答,是用你脑中对‘玻璃珠’概念在跟我对话。明白‘感受’和‘概念’的区别吗?”


法庭告诉你,婚姻的这个结,只有自己能解

“两个人之间,或者说男人和女人之间,在沟通时的差异:男人倾向于用概念、用理性来沟通;而女人倾向于用感受、用感性来沟通。我们闭上眼重新再测试一次。”


老刘随即又将一枚回型针放到小胡手里。


“呃……凉的、硬的、弯的、细的。”小胡摸了摸说道。


老刘转头问小李“你有什么感觉?”


“感觉,更有人情味。”小李思索了一下回答到。


感受和概念没有对错之分。


只是在一段婚姻里,试着用自己的感性去和爱人交流,有时候对方想表达的是感受,而不是概念。


法庭告诉你,婚姻的这个结,只有自己能解

场景设想——唤醒爱的记忆


老刘又向他们设想了一个场景:女儿在家哭个不停,不知道什么原因,这时该怎么办?

小胡:抱抱她,用玩具哄哄她。

小李:宝宝是不是饿了?是不是要换尿布,哪里不舒服了?

听了他们的回答,老刘问小李:“如果你老公,也就是小胡,已经拿着玩具在哄你们女儿了,你准备怎么跟你老公讲?”

“那我会直接跟他讲,这样哄没用的,放着我来。”小李有些得意的说到。


法庭告诉你,婚姻的这个结,只有自己能解


“小李,作为孩子的母亲,你确实比小胡更懂得发现并满足孩子的需求,但你在这个场景里没有实现最佳的沟通效果。最佳的沟通效果应该是让小胡继续跟你共同照顾女儿。有商有量,能让他一起参与。不要因为方式方法的问题就全盘否定小胡对女儿的爱。如果像你一开始回答得那样,把女儿直接抱过来,把事情都‘包办’了,小胡照顾女儿的积极性就受到影响,久而久之,他也就不会参与到对女儿的照顾,这不仅让他失去作为父亲成长的机会,你也会失去了与小胡共同成长的机会,你们两个的夫妻关系也就此开始疏离,逐渐疏远……”

“小胡,你有多久没见到你女儿了?她一定很可爱,很漂亮吧?”

“应该吧,我很长时间没见过了。”小胡用力想把回形针拉成一条笔直的钢线,好像是在尽力控制自己的思念和不满。

“小李,那你来说,你们女儿是不是很可爱?”

“是的。”老刘注意到小胡手里被拉开的回形针。

小李紧接着说:“我有时候在公园里带着女儿,看到别的小朋友一手拉着爸爸,一手拉着妈妈,心里就很难受……”小李喉咙一酸,没忍住哭腔。

“小胡,你现在尝试着用一种很可爱的东西形容一下你女儿。”

小胡拭了下眼角的泪花,有些疑惑地说到:“小兔子吧。”


法庭告诉你,婚姻的这个结,只有自己能解


“你闭上眼,在脑海中想象一下,你和小李,带着这只可爱的‘小兔子’,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一起走在公园,有青青草地,有鸟语花香,一家人一起开心地嬉戏。小李,你也一起,闭上眼,想象一下。”

说这番话的时候,老刘低沉而温和的嗓音慢慢变轻。

小胡和小李都闭上眼,沉浸到各自的想象中。

评议室渐渐地就这么安静了下来,只有墙上时钟分针、秒针转动的声音,静得就好像连老刘也不在一样。

也许过了一分钟,老刘说:“好。两人都睁开眼。那么,小胡,你先说,你现在什么感受?”

泪珠终于从这个男人的眼角滚了下来:“我愿意用生命来守护我的女儿。

“我也是。”小李说到。

法庭告诉你,婚姻的这个结,只有自己能解


法庭告诉你,婚姻的这个结,只有自己能解


想赢的并不是一纸胜诉文书,而是幸福


故事的最后,小胡和小李两人分别向法院提交了撤回上诉和撤回起诉的书面申请。

感情需要维护,经不起被怠慢。

就像一件家具,曾经的光彩照人在日复一日的单调循环中渐渐落满灰尘,那些“灰尘”会埋藏在日常生活的琐碎中、在鸡毛蒜皮的争吵里、在为生计奔波的疲惫下......

法庭上的离婚纠纷,结局往往并非都是冰冷的宣判,当事人希望赢得的也并非都是那一纸胜诉文书。

希望这个故事能让你看到法律的温度,不单单是庭审上冷冰冰的对峙,更多的是庭审背后解开的那个通往幸福的结。


来源|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

图片源于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